分享

北宋校正医书局将“枳壳”统一校改为“枳实”,真的有错吗?

 且行斋 2023-07-28 发布于安徽
近日,一篇考证“宋校本《备急干金要方》将枳壳统一改作枳实”的文章进入到了猪古力的视野。文章认为:“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在林亿主导下,或出于个人臆见将全书中的枳壳统一改作枳实,有违原书原貌,与宋代本草学的观点相悖。”那么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宋校本改枳壳为枳实真的是出于主观臆想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文章在1节中,根据《雷公炮炙论》“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能消一切”的记载,判断有关枳壳最早的记载为南北朝。但实际上《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并没有那么早,而是在五代左右。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们继续往下看。
文章接着又根据《新修本草》“枳实晒干乃得,阴便湿烂也,用当去核及中瓤乃佳,今云用枳壳乃尔。若称枳实,须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误矣”的记载,认为在唐以前,枳实除去瓤核即为枳壳。
而不知作者此举,是否是有意还是无意回避了《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枳实去其瓤,亦炙之”的记载。如果怕今本的《本草经集注》也被宋臣校改过,那么我们还可以参考敦煌《本草经集注》甲本,里面也有“枳实去其核,止用皮,亦炙之”的记载。
也就是说,《新修本草》中去掉核、瓤的枳壳,其实就是《本草经集注》中的枳实。而《新修本草》中带着核、瓤一起用的枳实,才是唐代诞生的新玩意,南北朝时期是不这么用的。
文章的第2节,作者举了很多唐宋方书中枳实、枳壳共存的例子,并认为:“唐代,枳壳多用于治疗皮肤瘙痒、肠风痢疾下血症等;枳实多用于治疗癥积、呕逆、热结等,二者已明确区分使用。”《备急千金要方》虽成书在唐,但主要收录的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子,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枳壳,只有枳实。
文章的第3节,作者提到了北宋校正医书局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谈到的“枳实、枳壳,后世曲生异端”,并以《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为参照物,认为宋校本:“进一步显示宋臣不仅将该版本的枳壳统一改为枳实,而且对区分二者的做法提出具有针对意味的批评。”从《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关于枳实、枳壳的记载来看,宋臣的这一正本清源的校改无疑是正确的。
文章第4、第5节,作者以考察了宋校《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三书中均无含枳壳方的记载,并认为“宋校正医书局整理的《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等6书,统一将枳壳改为枳实”。但我们看,无论是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还是两汉出土的医学文献,都是用枳实的,都没有使用“枳壳”的记载。
文章第5节,作者认为:“《备急千金要方》将枳壳统一改为枳实的现象……明显缺乏本草文献的依据,究其原因,可能与《备急千金要方》主校者林亿密切相关。”并称宋臣:“自称'一言去取,必有稽考’,'不敢肆臆见,妄加涂窜’。”言语之间,颇为讥讽的味道。
然而关于这点我们刚才说的很明白了,北宋校正医书局将枳壳统一改为枳实的文献依据很明确,就是《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唐代的枳壳与南北朝的枳实根本上是同一种药物,北宋校正医书局这样改是没有问题的,文献依据非常明确。
诚然,北宋校正医书局在校订医书时是做了不少改动,里面有不少乱改的(比如把“术”统一改成“白术”就是乱改的),但也有很多有据可循的,像这里把枳壳统一改成枳实,其实就是一种正本清源的改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无条件的完全将某个版本的医书作为标杆去批评其他版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为参照物,对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中所有与新雕本不同的地方做出了批判,认为这些改动均是北宋校正医书局的臆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未经宋臣校改的新雕本就一定完全正确吗?我们来看个简单的例子: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夫脉当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栝楼汤主之。
栝楼子一枚  薤白一斤  半夏半斤  生姜四两  枳壳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煑取四升。服一升,日三。
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栝楼汤主之方
栝楼实一枚 薤白一斤 半夏半升 生姜四两 枳实二两
右五味㕮咀,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
同样的一个方,新雕本用枳壳,宋校本用枳实,那么谁的记载更合古意呢?我们来看一下出处更早、未经宋臣校改的《经方小品》残卷对这首方是怎样记载的,是用的枳实,还是枳壳:
图片
哦,枳实。
好了,这个问题就聊到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