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核干货|一套从“入门到精通”的系统学习法

 SusanK 2023-07-29 发布于山西

学习,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现如今,整个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变化,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成为终身学习者。

尽管我们都有过十几年的受教育经验,但大多数人其实是不太懂学习方法的,不知道如何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中,行之有效地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的学习方法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学生时代。那个时候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点,目的则是为了考试升学。

但现在,我们学习的目的完全不同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点,而是如何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如何更精准地抓住复杂问题的关键点

最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所谓的学习,指的其实是学习一整套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学习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你准备学习一种值得深入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那么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掌握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带你了解这套系统化的学习方法。读完之后,你会对精通的本质,以及在某一专业领域从入门到精通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也能判断出自己目前的学习处于什么阶段,哪里存在着问题,可以如何改进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学习方法源于《有效学习》这本书,是作者乌尔里希·伯泽汇集了国际上关于“如何学习”这一学科的最新研究总结而成。

我在乌尔里希·伯泽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了一些调整,让整个学习方法看起来更为清晰明了,更具操作性。在文章的最后,我还以“提问”的方式对这套方法进行了总结。

* 这篇文章已经加入到了公众号文章精选集中,欢迎免费订阅


1


找到价值感

如果你想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最终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掌握某项技能,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找到学习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

价值感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如果缺乏价值感,你很难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很难把某个领域的学习坚持下去,不能坚持自然就达不到专业和精通的水平。

我们学习的动力来源大致有两种:场景化冲动和深层冲动。

“场景化冲动”主要是来自特定场景的刺激,比如你无意间接触到的东西或者内容引发了你的好奇心,让你产生了想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冲动。 

这类冲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使得你一上午都在看相关内容,一篇接着一篇读下去,直到你对这个话题失去热情。但通常而言,这种冲动都非常短暂,它转瞬即逝,你的精力马上会被下一件事情所吸引。

在某些情况下,“场景化冲动”会转化为“深层冲动”也叫“深层动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层次的冲动,一个人才会长期孜孜不倦地研究某个领域。

在场景化冲动转化为深层动机的过程中,价值感发挥着关键作用。价值感一旦找到,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隐秘的动机,使得你愿意在这个领域的学习上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力也不放弃。

很多人在学习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但都学得不深入,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我自己以前也一样,学过很多东西,但基本上都是学一段时间就放弃,又去学别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价值感,无法将最初的场景化冲动能转化为深层动机。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价值感呢?

价值感的探寻,本质上是一个在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找到学习活动与自己的相关性,找到所学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找到价值感,就是要去思考:“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我带来怎样的收益?”

这些好处和收益可以是,帮助自己生活得更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实现重要的人生目标,或者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价值感会让你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不懈坚持,但是坚持不代表进步快,或者会越来越专业和精通。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达到精通的状态,你必须懂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建立框架性认知

大多数人在学习上都没有太多规划和管理的意识。当他们想学些什么东西时,一般都是直接一头闯进去再说。而当他们发现这种专业技能比他们想象中困难得多时,就会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学习这项技能。

这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或者“无指导的学习方式”很普遍,但实际上却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

不管学什么,你在学习初期最好先弄清楚这两个关键问题:“我究竟要学些什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它们对于打算学习任何专业知识的人都非常重要。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有提到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养成某个专业领域的特定思维方式和技巧。

了解某一专业思维技巧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看看精通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说高手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我们都知道专家很厉害,但具体厉害在哪里呢?

专家的厉害之处主要就体现在,他们能够透过现象快速看到本质,抓住复杂问题的关键点,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为什么专家会有这种快速看到本质的能力呢?

那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了该领域庞大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深刻地了解事物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并且能够以一种更为融会贯通、彼此关联的方式进行思考

毫无疑问,这种专业能力的构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培养。但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精通某一领域,那么你在一开始就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把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

为此,你就需要在学习初期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建立起对这个专业领域的框架性认知。具体来说就是,你得弄清楚这个专业领域主要学些什么,以及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如何才能建立起这种框架性认知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找一下这个领域的经典教材或者课程,看看内容结构,以及这些内容是以一种怎样的逻辑结构组合在一起的。这样,你就能获得一个基本认知。

如果想要有相对更为深入一点的认知,那么可以花些时间了解一下这个领域的发展史,并且用最快的速度读一遍这个领域的经典入门教材。

读的时候不需要在意自己是否理解了,这是下一个阶段的任务,这个阶段只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好:这个领域到底是在学些什么,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种框架性认知会给你之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优势能够让你一开始就站在更高处,拥有相对宏观的视角,知道接下来大概要学些什么,以及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


3


构建基础知识网络

我们都知道,理解是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精通和掌握的基础。

通常来说,我们都是从已知的事物角度来理解新事物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依赖已有知识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拿读书来举例。假如你在阅读某本书的时候,感觉理解起来特别困难,读得非常慢,这通常并不是因为你理解能力太差或者太笨,而是因为你不熟悉这个主题,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相反,如果去读一本你熟悉的领域的书,你就会发现自己读得非常快,甚至可以做到一目十行。

这个观点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适用,没有一些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你就没法进行一个专业领域的学习。正如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所说:“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是达到更深层次理解的第一步。”

正因如此,当你对想要深入学习的领域有了一个框架性认知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好的学习内容,然后好好打基础。(好的学习内容一定是体系化的教材或者课程,这通常需要花些时间去搜索和了解。)

所谓的“打基础”指的是,理解并掌握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这会让你之后的学习更为顺畅和高效。

这个阶段有几个主要任务:记忆、理解,以及构建基本知识网络

记忆是学习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初学阶段,你需要记住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和概念。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最苦恼的地方之一,就是记不住。在学习过程中,遗忘始终伴随左右,每当你非常专注地花费大段时间学习以后,遗忘也随即开始,而且是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然而,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它是大脑记忆调节机制的一部分,所以必然会发生。

如果不想遗忘,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也就是要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重复永远是对抗遗忘最有效的方式

尽管记忆很重要,然而仅仅是记住知识和概念,意义不大,我们还必须确保自己真的理解了。

理解不仅有助于构建知识网络(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理解的本质就是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还能够帮助我们强化记忆,让记忆变得更牢固。

如何确保自己理解了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解释一遍所学内容,或者也可以尝试用举例的方式去说明。

如果发现自己复述不出来,或者不能很好地解释,那就说明你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再学一遍,或者寻找更多相关内容来辅助自己理解。

虽说“理解”本身就是在将知识进行连接,但为了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最好能在学习过程中用上一些视觉化工具,比如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将核心知识和概念提炼出来,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能够方便我们之后复习。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要一次性学太多新知识

这是因为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需要时间,一次性学太多很容易出现认知超负荷的情况,导致后面所学的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和吸收。

因此,我们在做学习规划的时候,一定得确保自己的规划是合理的。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内容要适量,难度要适中

如果你在学习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所学的内容是新的,但是学起来并没有感觉到很困难,是自己可以理解的,那这就说明此时的学习是恰到好处的。

打基础的阶段,我们的学习速度通常不会很快,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没有一个已经存在的知识网络可以依赖,而是需要从零开始去构建。但这些时间和努力是值得的,基础打牢了,之后的学习速度就能上来。


4


持续提升知识与技能

专业能力的持续积累和提升,除了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不断将新知识融入到知识网络中之外,通常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很多人认为,只要练习就能进步,但实际上,很多反复练习其实是在做无用功,因为这种练习不是专门针对某项学习内容的监控活动,也不是有针对性的纠错活动。

如果你在练习的过程中即没有清晰地认识到需要提升具体哪项能力,也没有任何的监控和反馈,那么这样的练习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地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与实际取得的学习效果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想要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和练习,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从反馈意见开始的。

一旦我们确定了要学什么内容,有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开始了学习活动,就需要一些信息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表现,然后根据这些评估来进行针对性的纠错和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持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自我监控与记录

最基本的反馈形式就是自我监控,也就是对自身表现保持密切观察。

监控形式有很多种,比方说录像或者录音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监控形式,能够给到我们非常直观的反馈,可以看到自己所有的问题和不足。

假如你想要提升的是舞蹈、演讲、或者某种乐器之类的技能,那么把自己的练习录下来再回看,就是特别好的学习方式。

除此之外,用日志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记录(复盘)也是一种监控自身表现的方式。

比方说,在完成一项与专业相关的任务之后,回想一下自己的表现,看看哪里出现了错误,把错误记录下来,思考以后可以如何避免错误,接下来可以如何改进和提升。

记录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和工具。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养成记录的习惯,把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进展情况都记录下来,对于提升学习效果都会很有帮助。

外部反馈与指导

另外一种更为强大的反馈形式,是来自外部的某种评价或者纠错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就算有了自我监控,我们有时也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是由于我们自身能力和经验有限所导致的。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更有经验的旁观者,比如老师或者教练,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对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和指导。

这实际上就是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价值所在,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予反馈和评价,并且帮助纠错。要知道纠错是学习过程的本质内容之一。

除了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反馈之外,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得反馈的方式就是标准化的考试。

标准化的考试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好的学习系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评判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自己当前的水平,了解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还不够好,接下来哪里还需要努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反馈对于学习非常重要,但这仍然需要我们自己意识到才行,并且能够自己主动产生寻求反馈的愿望。不然就算有反馈,我们可能也无法从中获益。

这里的关键在于,需要懂得如何与犯错时的沮丧感和羞愧感相处,并且能够把犯错和“负面”评价反看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对自己的一种否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情绪管理也是学习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


5


应用与融会贯通

想要在一个专业领域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培养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认知水平,仅仅是学习和练习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会促使我们把知识作为宏观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当我们运用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就更加融会贯通,从而成为复杂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以下是几种应用知识的方式:

1. 尝试做小项目

假如你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是以技能为主,那么深入掌握这项技能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去做一些小项目。

比方说,如果你想要掌握数据分析这项技能,那么当你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知识、方法和工具之后,你就可以拿一些真实的统计数据去进行分析,来检验和展示自己对数据分析的理解。

再比如,如果你想要掌握视频拍摄技能,当你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拍摄理论和手法之后,你就可以上手拍一部小作品。哪怕就是用手机进行制作,通过实际操练,你都可以对如何把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并构成一个视觉叙事体系,形成更深的理解。

2. 教授别人知识

很多研究都表明,教别人知识是促使自己深入理解一个课题的好方法,不管我们教授的是几十人、几百人,还是仅仅向身边的几个朋友讲解内容,我们都能够通过讲授而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当我们讲授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就是,我们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详细说明我们认为的这个主题的重要内涵,因此会加深我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而且,教授别人需要用到元认知。为了解释清楚一个内容,我们需要想象一下指导对象的理解过程。换句话说,当教别人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解释这个概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观念?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这些问题会强化我们自身的学习,因为我们自己必须对这个事情有充分的理解。想做到教别人,我们自己就需要对讲授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教授之所以是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教授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有感情因素的事情。因此,我们会考虑到所讲内容对听众的价值和意义,会想方设法让讲授过程更有魅力,让讲授的内容与听众密切相关。

这种社会化的预期会让我们更努力、更认真地准备,投入更多热情。

3. 写文章,进行内容输出

写文章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写文章和教授知识有点类似,它也算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当你写文章的时候,你会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并喜欢你的文章,所以你需要有对象意识,需要启动元认知,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这些内容变得对他人有价值和有帮助。

另外,写文章能够促使你以逻辑清晰的方式去阐述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讲明白一些道理,或者分享你的经验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问为什么,不断去审视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这会让你发现自己之前意识不到的知识漏洞和逻辑漏洞,会促使你进行更多拓展学习和深入思考。

一篇文章写完之后,你对这个问题或者主题的理解会透彻很多。

4. 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同样也是对知识的积极应用。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你在一个领域,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越多,你越理解这个领域的内在关系和底层结构,那么你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反过来,解决问题也会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加深对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并根据实际反馈来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更新和升级,积累相关问题的经验。

最后的总结:

以上就是系统化学习方法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系统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掌握并精通某专业领域,拥有这个专业领域的系统化思维,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个专业领域的深层内在结构和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点,上面提到的几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

价值感提供深层的学习动力;对于专业领域的整体框架性认知,以及合理的学习规划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知识网络;自我监控和外部反馈让我们可以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对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让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得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最终形成系统化思维。


系统化学习法(提问版)

1. 找到价值感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习这个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可以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带来怎样的长期收益?

2. 建立框架性认知

这个专业领域主要要学些什么?这些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3. 构建基本知识网络

这个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有哪些,我应该选择哪个教材或者课程?

我应该按照怎样的计划,利用怎样的笔记工具来进行学习?

我怎样才能确保自己已经记住并真的理解了?

4. 持续提升知识和技能

我当前的提升目标是什么?

我怎么样判断自己是否在进步,如何获得相关的评估和反馈信息?

我怎样才能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进行有效地提升和纠正呢?

5. 应用实践

我能否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某种形式的输出?

我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