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了解周村大街的前世今生

 淄说淄话 2023-07-29 发布于山东

周村大街

/图  宋玉谋

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属齐国於陵邑。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青州府志》卷十一《人事志四》:“城南周村店,居民三百家,与淄川接界。”当时是长山县的一个居民聚落,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周村古商城景区区域,即保安街以西,淦河以东,顺河街以南,棉花市以北。这一地带,周围环绕着三条河流:南面浊河,西面鱼子沟,东南面狼沟。三水交汇,使这片高阜之处四周环水,水周之村,故为周村。

  
自明代开始,周村由普通村聚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工商业城市。从清朝时候起,周村开始走向繁荣,便是有名的商埠,享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之美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相传,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一带各商号张灯结彩,旱船、狮子、高跷等各种扮玩,毫不热闹。乾隆看到这些,龙心大悦,亲笔御书赐周村“天下第一村”。
嘉庆六年(1801)《长山县志》记载:嘉庆三年有人描述当时周村的繁荣,“周村烟火鳞次,泉贝充,居人名为旱码头。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周村还有闻名全国的五行(丝行、粮行、钱行、布行、杂货行)、八作(丝绸、铜器、木器、浆麻、腿带、首饰、毡帽、剪锁)等,成为“百货丛积,商旅四达”的“巨镇”。清代中叶,外地、外省客商纷纷来周村设立商埠,如章丘旧军孟氏家族开设“八大祥”商号,山西与陕西商人开设汇兑票局、会馆,经营酒醋业,张家口皮货商李氏,江南客商经营漆、水果和化妆品等消费品。尤其是1904年,周村与济南、潍县同时被开辟为商埠以后,成为鲁中工商业重镇,以至近如青岛、济南,远至京、津、沪、广的商人来此做生意。街内有鸿祥茶庄、瑞林祥布店、福东百货店、天宝银楼等老字号。民间流传“山东一村,直隶一集”“金周村,银潍县”“大街不大,日进斗金。”而当年商业贸易繁荣景象的周村城建代表,便是现今周村古商城景区。

 
周村古商城,位于现在的周村城区中部,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街内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是古建筑文物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商业街,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为国家级4A景区。
古商城的主要街道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1410 ),明崇祯九年(1636),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镇武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400多米。
说到周村大街,就要从周村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三大庙宇群说起,即由明教寺、碧霞元君祠、关帝庙、马神祠、刘大王庙、神龙庙、三星庙、三皇庙、准提庵、文昌阁、猴子庙、魁星阁、观音阁、三官阁、火帝祠等庙宇而形成的千佛寺庙群、三星庙庙群、魁星阁庙群三大庙宇群,以及北极阁、马神庙等庙宇。而与“大街”有着关联的庙宇有明教寺、千佛阁、北极阁、文昌阁、魁星阁等。

 
千佛寺庙群,在大街北首浊河东岸,系指千佛阁周边的庙宇,包括明教寺、碧霞元君祠、关帝庙、马神祠、刘大王庙、龙神庙。记得1998年我在当时的济南军区联勤第九分部张店干休所工作,因老干部家属退休工资待遇等事宜,专门到周村区政府有关部门对接,当时区民政、区老干部局等部门就在这片古庙群建筑里办公。
明教寺是周村现存最早的庙宇建筑,今千佛阁北面,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二十六年(1186年)重修。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丘尚德修。明教寺建成之后,开始有人依寺而居,逐渐形成聚落。宋元时期,寺院可以经营当铺、酒店、货仓、旅馆等,这些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发展。由于此地只有南面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便于商贸交易,于是摆摊设点的商户便从寺院前地块的圩头不断向南发展,后来逐渐建造房屋,开店设铺,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商业街市。因其最早最大,便称“大街”。而现在的千佛寺是在原明教寺旧址上的重修复建。
千佛阁原为明教寺内主体建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王有登、梁复义、李崑山、刘东盛等集资修建。坐北朝南,二层砖楼十间,长18.8米,宽8.26米,高15.1米,石基砖身双椽飞檐,雕梁画栋,硫璃彩瓦,富丽堂皇。四角悬有风铃,砖刻八个大字,下层四角分别是“风调雨顺”,上层四角分别是“国泰民安”。内供释迦牟尼三身佛,横三世佛。阁内墙壁神龛中塑有688尊形态各异的神像,因数目众多,故称“千佛阁”。千佛阁是明教寺唯一遗留下来的原始建筑。
北极阁,又称真武阁,是当时周村最高建筑,在明教寺东面,大街北首,南临顺河街,跨大街而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曲迁乔重修。清朝康熙元年,李化熙重修。清乾隆年间、嘉庆三年、光绪十年多次重修。北极阁将大街分为两段,南段多殷实商号,店铺林立,北段多住户,主要经营农副特产、瓜果蔬菜等。1958年大跃进时期,因城市发展需要,北极阁被拆除。
从地形方位来看,北极阁与明教寺东西相邻,或北极阁在明教寺偏东北;在建设时间上,北极阁晚于明教寺250年左右。北极阁建设时,大街初期规模已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北极阁不在以上所说的三大庙宇群之列。
三星庙庙群位于周村城兴隆外,沿浊河、淦河分布,即现在沿下河路从“旱码头”牌坊至文昌阁一段。包含三星庙、文昌阁、准提庵、三皇庙、猴神庙。现仅存三星庙、文昌阁、猴神庙。

 
 文昌阁,位于“旱码头”牌坊往西300米,在文昌街与南下河街路口的交汇处,为二层砖石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绅士募修,邑令萧学慎有重修碑记。清末大部建筑开始作为学堂使用,解放后为文昌阁小学,后期为启智学校。2007年,仅存的门楼迁建今址。
魁星阁庙群位于浊河北岸,银子市南头,与千佛寺庙群南北对峙,包括魁星阁、三官阁、观音殿、火帝祠。除三官阁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其余保存完好,是周村历史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宗教建筑群之一。
魁星阁系三层高阁,供奉魁星。关于魁星阁建设年代,网上大都说是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其实这个时间是不准确的。这主要是把当时长山县知县曾叙符《创建魁星阁记》写作时间(清咸丰二年)当作了魁星阁建设时间,而真正建设时间应该是该文写作时间的前一年,即咸丰元年(1851)。
魁星阁院落为前后两进院,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从砌在院墙上的《创建魁星阁记》碑文中可知,古庙群的建设者和香客主要来自古商城的商人们,期望周村涌现更多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高官。魁星阁中有一壁画,其含义就是“独占鳌头”据说,魁星阁极为灵验。《创建魁星阁记》载,魁星阁建成的当年,咸丰皇帝实行改元,特设恩科,当地考上了四名举人。现如今,很多父母来此为即将高考的子女烧香许愿,乞求中榜,使得魁星阁香火不断。
大家注意的是,魁星虽是主管文运,保佑读书人金榜题名,但更强调求知先养德,作文先做人,做人要先端正人心。凡来祭祀魁星者,要以圣贤为本源,谨守绳墨,严持操守,砥名砺节,居为良民,出为循吏,这才是崇道重学,求知做人之根本。
在周村古商城景区外围,现今除了以上几处古庙宇建筑群外,景区内还有几处重要景点,状元府、大染坊、今日无税碑、大清邮局、杨家大院、票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以及瑞蚨祥、谦详益绸布庄、周村烧饼博物馆等老字号。

 
状元府,位于状元街南面、丝市街北侧,内有状元楼,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扩建为现在的规模。其主人是周村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应统。王应统出生于清朝康熙二年一个书香门第,25岁中状元。后历任山西中路利民参将、山东总河中军副将、神木副将、江南总漕中军副将、文登副将、河北总兵等职。

大染坊,清道光年间东来升绸布庄的旧址,典型的前店后厂的格局。有上浆、整形、成品车间,有掌柜房、帐房和住宅,再现了当年手工业印染场景。现保存完好的建筑,迄今已有200年历史。

 
今日无税碑,在大街南段、银子市街北段、丝市街中段的交汇处,一块六角形石碑,清朝刑部尚书李化熙所立。据文献记载,李化熙是周村人,清朝顺治皇帝的刑部尚书,太子太保。为官期间,不怕权贵,敢于为民做主。据传,当年荣归故里的李化熙发现周村市面上虽是繁荣,但也出现一些土豪市霸强取豪夺,欺行霸市。甚至衙门里的差人今天拿一张纸说是内务府的文告,明天拿一张纸说是府衙里的文书,挨个店铺敛银子,使得正常的贸易秩序难以保证,导致部分客商不敢交易,有的客商打算处理完存货离开周村。后来,顺治皇帝赐宴群臣,李化熙不忘家乡困情,借此机会,跪地请求皇帝下旨减免赋税。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除,但看在他有功于国的份上,可赐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税款。李化熙返乡后,灵机一动,将皇上赐予的免除一日税理解成今日无税,便镌刻于碑上,竖立在街市中心位置,这便是“今日无税”碑的来历。之后,李化熙家族为周村代缴市税200余年,从而吸引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大街商贸繁荣。

 
周村烧饼博物馆,位于大街的中段。这不仅仅是一座烧饼博物馆,也是现场制作烧饼的店铺。周村烧饼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日常主要作为点心、零食,分为甜、咸两种口味“周村烧饼”“周村”牌烧饼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次闲逛大街,走到周村烧饼博物馆门前,我都要走进这个百年老字号,买上几包现场烤制的烧饼,随口吃着,那酥香味特浓。
说起周村大街,对周村最早的印象记忆,还是我十多岁时候,母亲或村里乡亲喜欢到周村买布,说是周村的布匹质量好,价又便宜。从村里到周村,都是从村西头步行翻过卧眉山到萌水,然后乘坐从淄川开往周村的22路公交车。年龄再稍大一点,知道周村纺织企业多,女工多,而这些女工大多是周村本地,再就是淄川、博山的倶多,也有高青、桓台的。也许是天意,到了婚配年龄的我,媳妇竟是土生土长的周村人,当然也是纺织企业的女工。也就从那开始,我便更加关注周村,或有意了解周村,尤其是周村历史文化和周村特色产品,丝绸纺织、周村烧饼、王村醋、蚕蛹、周村花灯、凤阳家具、多星锅,还有周村的不锈钢制品。当年凤阳家具那句“搬新居,娶新娘,还是买凤阳”的广告语,让淄博人乃至山东人耳熟能详。而我结婚时买的沙发和床,自然也是凤阳品牌。
结婚后,我在周村租房住了一年多。那时我还在淄川岳阴驻军工作,正常是周六下午回家,有时遇到值班或部队临时性任务,两周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也是正常。也许我这人喜爱旅行,喜欢历史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缘故,在周村那一年多时间里,只要上街买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到周村大街上闲逛一会,甚至是下着毛毛细雨,我也愿意走在那极少有人的古街上。即使没有打伞,任凭细雨打在身上,那种被打湿的感觉也是满有情趣。 

沿着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一路走在那厚重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古街两旁的明清建筑,沿街的古玩店、书局、烧饼店、丝绸布匹店、酒楼、茶庄、中药铺、铜锣店、糕点店,还有日常家用的簸箕、笸箩等杂货铺,以及各式各样的店铺招牌,似乎让人走进了百年前的时光巷道。当你从古街的出口,回到现代街巷中,让你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周村的特产,除了丝绸布匹、烧饼、王村醋、多星锅外,还有煮锅,这是周村的特色小吃。周村大街上的煮锅有丁家煮锅、老王家煮锅,老街煮锅、后街煮锅,而我这个已是30年的周村女婿,至今还没有吃上一次真正的周村煮锅。有时对媳妇说,抽时间到周村大街上请我吃一次煮锅,让我知道周村煮锅的味道。每一次媳妇都答应的很痛快,或是回我一句“周村煮锅和博山烩菜差不多”。但我想,即使一样的味道,也要吃一次,毕竟地域不同,原料辅料也会不同,味道自然也是不一样,但至今还是没有实现这一心愿。
我想,这或许是让我对“周村大街”有一个时常惦记的企盼和念想吧。
(注:文中有关资料参考聂廷生《周村大街话沧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