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事不扰、有事必到”

 细雨青衫 2023-07-2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近段时间,多地密集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出台一揽子举措,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在探讨政府部门如何作为时,“无事不扰”等成为屡被提及的关键词。

比如日前北京市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要集成“办成一件事”服务机制,建立“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管理机制。

(一)

“无事不扰”,简单说就是坚持“最小必要原则”,给足企业心无旁骛、自主生长的空间。

这一提法,针对的是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监管碎片化乃至吃拿卡要等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痛点。

近年来,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降低对市场主体的不必要“打扰”,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当前,经济复苏基础尚需稳固,许多发展中的风险难题尚需化解。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创新活力的必要性、紧迫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

“无事不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

这些年,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将“基础性作用”更新为“决定性作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识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越发清晰。

当然,从理论到实践注定有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如何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仍是考验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课题。

现实中,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习惯了当“千手观音”,把“管得多、管得宽”视作“勤政”,成天跑到企业里面问“你干了什么”“你需要什么”。

这虽然是以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出发点,态度值得肯定,却也容易打断企业经营的节奏,迎来送往、大会小会、报送材料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困扰。

(三)

坊间流传着一则故事,有人问大疆创始人汪滔:在初创期,深圳为大疆做了什么?据说其回答是:“什么也没做,但这就是最大的帮助。”

的确,在新经济新业态迸发的当下,“无事不扰”尤为重要。

从发展规律看,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其萌生勃发既是创新过程,也是试错过程,难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能给予必要的包容,甚至带来诸多不必要的干扰,很可能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力。

反之,只要不触碰底线,允许放手去干、自我纠偏,有助于在治理监管与产业发展间实现平衡和双赢。

从过去几年实践看,当前风头正劲的诸多新业态,在一开始都经历过非常明显的“试错期”,它们能够闯出来,都离不开来自政府层面的“审慎包容”。

(四)

当然,“无事不扰”不等于“不管不问”。

这关涉的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要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好的营商环境犹如空气,无处不在、缺之不可,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具体来说,包容审慎并非自由放任,一旦碰触底线,不管是传统业态还是新业态,都要采取严厉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守住这条底线,才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同时要充分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关心关注企业“成长中的烦恼”,对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回应、切实解决,确保各类惠企纾困政策直达末梢、应享尽享。

一言以蔽之,“有形之手”既要避免“用力过猛”“执法扰企”,又要尽可能纾企业之困、固市场之本、培创新之元,才能让市场运行更加透明高效、公平繁荣。

(五)

营商环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治理效能与市场活力。

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对城市增强软实力、竞争力的有力诠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结构调整期,催生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是一个逐步探索和成熟的过程。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现在的一些“稚嫩幼苗”,未来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开展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和探索,持续破除有悖于市场逻辑的隐性壁垒,消除不利于要素流通的行政保护,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大的空间。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成。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