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

 桃花源笔记 2023-07-29 发布于浙江

     带你深刻理解企业会计准则”

   投资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情形
确认时点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建筑物
租赁期开始日
对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将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准备增值后转让的日期
持有以备经营出租的空置建筑物或在建建筑物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出书面决议的日期

根据租赁准则,这里的租赁期开始日是指出租人提供租赁资产使其可供承租人使用的起始日期,并不一定是租赁协议中约定的日期。

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初始计量

注:外购投资性房地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差旅费非增量成本,不能算进投资性房地产成本中。

   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 成本模式

转为改扩建时的分录如下: 

 1.成本模式  

借:投资性房地产——在建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解析:


之所以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在建”,而不是“在建工程”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较大,倘若计入“在建工程”,会引起“在建工程”和“投资性房地产”这两个科目余额较大的变动,不利于报表的可比性,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在建”既能起到科目的区分,也不影响报表项目金额大的变动,一举两得。

  • 公允价值模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1.公允价值上升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解析: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提折旧或摊销,也不提减值准备,这个道理比较简单,折旧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计算的,需要稳定的计算基础,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资产价值一直在波动,折旧无从计提,所以模式不同,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无计提折旧一说

至于为何不提减值,因为市场的波动,会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本身已反应了减值金额

【注】在极少情况下,已采用公允模式的,首次取得某项非在建投资性房地产(或某项现有房地产在改变用途后首次成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其公允价值不能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直至处置,并且假设无残值。

【注】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什么时候通过开发成本,什么时候通过开发产品来转换

借:投资性房地产 

     贷:开发成本/开发产品

如果是刚完工就转为投资性房地产,那么直接贷方为”开发成本“,不用那么麻烦先转至"开发产品"再转至投资性房地产。

如果是完工之后,再转,则先转至”开发产品“,再转至投资性房地产。

(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银行存款

解析:

    不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里注意科目是其他业务成本。例如房屋发生的维修费用。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 成本模式

借:投资性房地产 

       累计折旧 

       累计摊销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解析:

成本模式计量下,非投资性房地产和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按账面价值转换,科目转换一一对应,无损益。

  • 公允价值模式

    a、投资性房地产转自用房地产或存货

借:固定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差)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差)

解析:

公转非的时候,固定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有差额是因为计量价值是以转换日的公允价值来算,与转换日之前的价值可能是存在差异,企业资产不可能实时按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差额是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引起的,所以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这种跨界的处理,还是之前说的那样,相当于卖了投资性房地产,再买回来,所以是以公允价值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


b、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投资性房地产

借:固定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差)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贷差)

解析:

以国内房地产行业现状,其公允价值必是远远高于自用房地产或存货,所以倘若贷方差额也计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势必造成利润大增。所以贷差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是基于谨慎性要求,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操纵利润,保只有在出售的时候才能真正转入损益

反过来,谨慎性要求企业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但不怎么担心企业刻意低估利润,所以借差直接计入损益了。

其他综合收益是利润表项目,但不影响营业利润,最终金额会结转至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中。

  • 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

借: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因为是相同的事项,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以是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调整留存收益。

如果考虑递延所得税,那么会计处理为

借: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因为影响的不是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而是以前年度,所以借方也是用留存收益科目,以上两笔分录可以合并成

借: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递延所得税负债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注:公允价值模式不能转换成成本模式

解析:


成本模式可以转公允价值模式,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来处理,调整留存收益。

但为何公允就不能转成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 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市场成熟,既然企业能采用公允模式,说明前置条件很OK,现在突然间又转到成本模式,这个逻辑说不通

  • 如果可以任意转,你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价值肯定远远高于成本模式计量,虚增资产,如果差额计入损益,那就想当于操纵利润。

​​​​​​​​​​​​​​​​​​​​

   处置


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也就是当它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时候,我们就终止确认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收入—成本=损益。看起来没毛病。收入是卖的钱,真银白银,白纸黑字。问题是成本怎么结转,投资性房地产如果是自建的有自建成本,购买的有购买成本,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自用转公允可能还有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的差额,这些都将如何处理?
  •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解析:

这个分录其实没啥理解上的难度。
投资性房地产就是一个非主营商品,卖掉交销项税,确认其他业务收入,同时结转成本 ,成本就是资产的账面价值,数值上等于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
所以是上文中的“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业务成本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其他业务成本

或作相反分录

解析:

前面两笔分录的道理同上。


问题在于后面两笔,为何将“其他综合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冲减“其他业务成本”。


这两笔分录其实是损益内部结转,不影响利润总额。


目的是为了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其他业务成本恢复到建造成本或者说购买成本,也就是上文中的“账面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反其营业成本,由此计算的该商品的成本收益才是正确的。


其实从二级科目上也看的出来。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获得“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的纯粹数字金额。

再串联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计提了跌价准备的存货,需要做如下的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说点题外话,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在不用再结转,而投资性房地产却需要,准则前后其实出现了明显的逻辑不一致。岛主也只能强行理解成资产的属性不同造成这样不同的处理方式了,不确定未来是否会修改成一致。

​​​​​​

欢迎大家入群学习,跟同行一起讨论交流财税问题,这里有最专业的解答、免费的考证资料和实操资料分享,欢迎加岛主微信,备注“公众号”,一起学习,天天向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