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任五个省的省委书记,69岁时致信中央:我愿意提前退下来|浙东|谭启龙

 君临天下100 2023-07-29 发布于湖北

2003年,原中顾委委员谭启龙在济南病逝。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宁波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这里安息着他昔年在浙东根据地的老战友何克希。四明山既非谭启龙的出生地,也不是他的祖籍,为何他会把自己的归宿安排在这里呢?

半个多世纪之前,谭启龙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树起了浙东纵队的大旗,从区区几百人的游击队,发展壮大成为15000人的三野前身。巍峨四明山,洒下了谭启龙和战友们数不清的汗水和鲜血。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谭启龙的故事。



浙东纵队

1913年,谭启龙出生于江西永新县。他幼年丧父,母亲靠贩卖炒货维持家里的生计。谭启龙十岁的时候,母亲因为被恶霸打伤去世了。变成孤儿的谭启龙从此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是给地主放牛。

谭启龙14岁的时候,永新县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毛主席指挥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年幼的谭启龙对这件事情似懂非懂,他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家乡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平日里为非作歹的土豪乡绅变得畏首畏尾了,街头巷尾不时传来某某地主被打倒的消息。谭启龙太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了,他毅然参加起义。



1928年,谭启龙加入了共青团。入团后,谭启龙主要从事站岗放哨的工作,同时还参加了党内的各种学习班,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

1933年,谭启龙转为共产党员。经历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之后,红军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主力部队突围离开了中央苏区,而谭启龙跟随部队留守,展开了三年多的敌后游击斗争。

这段艰苦卓绝的经历,让谭启龙终身难忘。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是谭启龙和战友们最常见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处境一直维持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才有所改变。



1941年,日寇在浙东地区横行,新四军军部决定在宁波等地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谭启龙被组织任命为浙东纵队政委,配合司令何克希开展工作。浙东纵队在四明、浦东等地神出鬼没,让日军防不胜防,闻之丧胆。

高风亮节

时间来到1945年,经过多年积累,谭启龙等人开创的浙东根据地已经达到实控面积两万平方公里,党员人数四千多人的规模。随着抗战的胜利,蒋介石集团忍不住撕下了合作的伪善面具,企图湮灭我党的革命火种。

蒋介石的老家在浙东,他当然不放心这片区域由我方控制,遂集结大批兵力,计划武力围剿。为了避其锋芒,谭启龙按照中央指令撤退到苏北地区。离开浙江,虽然是斗争形势的需要,却实非谭启龙所愿。好在,他的牵挂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时间。



1949年,谭启龙率第七兵团解放杭州,继而解放了浙江全境。解放后,谭启龙留在浙江,出任省委副书记,1952年9月至1954年8月任省委书记(1972年4月至1977年2月又调回浙江,任省委书记)。

长期在浙东战斗,又亲身参与了解放浙江的过程,在新生的人民政权里,谭启龙又再一次肩负起了恢复建设浙江的新任务。他在稳定社会治安,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谭启龙又先后担任了山东、福建、青海、四川等地的省委书记。1982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全新历史时期,中央有意在干部队伍管理上推行年轻化,原本的计划是分两步走,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最终由年轻干部取代老干部。



69岁的谭启龙致信中央,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要求中央实行一步到位的政策,加快领导干部年轻化的进程。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以身作则,从现有的省委书记职务上提前退下来,把机会让给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同志。

这样高风亮节的表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最终,他的意见被采纳。离任四川省委书记后,谭启龙没有完全脱离工作,而是在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和中顾委任职,继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