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仁杰的晚年如何?

 郑飞3bbr5o1bk2 2023-07-29 发布于北京

民间形象中的狄仁杰是个刑狱高手,其实狄仁杰最大的贡献在他晚年复相后,成功劝说武则天归政李氏,并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以科举之路,一步步从基层打拼出来。六十岁之前,狄仁杰大多在地方任职,做过判佐、法曹、刺史、巡抚等官职。“神探”的大名,就是在那段时间流传出来的。

狄仁杰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哪儿都能赢得非常好的官声。在当豫州刺史期间,宰相张光辅领兵前往豫州平定李贞叛乱,结果张光辅纵兵劫掠。狄仁杰不顾政治前途,怒斥张光辅平定了一个李贞,却制造了一万个李贞,他当面指斥说:

“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意思是你平了一个乱臣,自己其实比李贞还要祸国殃民,你已经搞得民怨沸腾,我只恨手上没有尚方宝剑,否则一定砍下你的头!

为了百姓,跟顶头上司这么说话,扒扒史书,还真罕见!结果张光辅回朝后,一份弹劾书,将狄仁杰贬到偏远的复州。

从以上经历,我们大致就可以勾勒出狄仁杰的基本形象:一是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二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天下大义;三是忠贞奉公,没有私心;四是个人能力出众,勤于政事,造福一方。

重点说一说狄仁杰复相后,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说服武则天归政李氏。

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纠缠了将近十年之久。朝中大臣,分成了明显的“挺李派”和“挺武派”两大派系,两派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相当残酷,十年间,无数大臣因此延伸的政治事件而丧生。

通常认为,母子之情肯定要大于姑侄之情,况且武则天与娘家兄弟关系不好,几个哥哥被她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候选人武承嗣和武三思就是被从流放地赦免回来的。

但是武则天不这么想,她有一块心病:皇位是从儿子手上抢过来的,假如再还给儿子,总有一种得位不正的感觉。

所以,作为政治女强人,她非常忌惮大臣们谈“归政”。“归政”有拨乱反正的意思,难道我武则天是乱臣贼子?

由于这个原因,大批的朝臣丢了性命!

狄仁杰是怎么说服武则天的呢?他不谈政治,就问武则天一个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今天的人看起来有点好笑的话题:你百年之后,将来谁祭祀你?

你死了之后,谁给你烧钱化纸,谁给你送饭吃?这种事今天的人不大当回事,无非是寄托对先人哀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祭祀是最重要的事,祭祀不正,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对一个皇帝来说,混成这样,生前的荣耀都是空的!

狄仁杰说:“从来就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是啊,按照宗法制,女人出嫁随夫,你武则天再牛,也是李家媳妇,你只能跟随丈夫,接受子孙祭祀,对武氏来说,你就是外人。外人祭祀是不符合礼仪的,祭祀也是白祭祀!

武则天心沉了下去,思绪良久,最终决定复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武李之争落下帷幕。

这么说太“白开水”!难道武则天自己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早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洛阳人王庆之纠集党羽,上表请求册立武承嗣为太子,时任夏官侍郎李昭德,杖毙王庆之。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

“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原来,狄仁杰无非是贩卖李昭德的版权而已!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只记得“侵权”的狄仁杰,而忘记了“原创”李昭德?武则天对李昭德的建议无动于衷,换了个人,原意复说,她就接受了?

这就是狄仁杰比李昭德的高明之处。李昭德陷于派系之争过深,早就贴上了“挺李派”的标签,在武则天的眼中,李昭德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屁股坐得不正,甚至意图有点恶劣。

狄仁杰则不一样,武则天视他为心腹,为股肱之臣,认为他就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坐在自己一边的同伙。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尊敬,已经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她从来对狄仁杰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之为“国老”。在李显复立这件事上,《新唐书》记载: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

这段故事,易中天先生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他把狄仁杰的“涕下”移到了拜见李显时,又增加了武则天见状后,也泪流满面,说了句:“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看了易先生的改动,我也差点泪流满面!

女强人在这一瞬间,回到了女人的属性。人性回归,什么事情就会回到本源,就能看得更清晰,所有的云雾就容易被吹开。

这就是狄仁杰的高明之处,狄仁杰难道不是跟李昭德一样,是“挺李派”吗?武则天难道看不出来吗?答案是显然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立武还是立李,对武则天来说不可回避,她自己也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所以,她本不忌讳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被牵扯上对武则天的否定,那就要出大事了,掉脑袋的无一不是如此!

这就是区别!

第二件事是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人才。

狄仁杰复相后,推荐和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国家枢要。《资治通鉴》记载: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桃李满天下,就是出自狄仁杰。其中,尤以推荐张柬之最为典型。

张柬之比狄仁杰还要大五岁,标标准准的大器晚成。狄仁杰数次推荐,武则天才将张柬之从长史,提拔为刺史。狄仁杰对武则天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你这不算提拔,要用张柬之就要快,他已经老了!

果然,武则天提拔张柬之为相,那一年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列出来的名单,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奥妙:这些人都是神龙政变的主角!

神龙政变发生时,狄仁杰已经去世整整五年。从时间和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来说,似乎狄仁杰不大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人,不过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关联吗?

我认为,狄仁杰临终前,就未来政治格局,一定对张柬之有过交代。比如如何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到李唐?比如李显的不明,及武三思和韦氏的勾结该如何防范?比如二张该如何正确利用?又比如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未来的政治价值如何发挥?等等!

很可能,张柬之、姚崇、桓彦范等人,就是在政治导师狄仁杰的布局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时刻关注着帝国的每一个动向。从这个角度讲,神龙政变其实是秉承了狄仁杰的政治布局!

这就是狄仁杰的晚年,为李唐复兴所做的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宰相,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是个非常忠厚,清正廉洁的官员,晚年自然依然是恪尽职守,为武周帝国的朝政勤勤恳恳,坐待良机。

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四年,并州晋阳城内,其父为东宫内直郎狄知逊。父亲由于官职调动的关系常常奔波四处,狄仁杰年幼时时常跟在父亲身边,父亲的官职生涯对年幼的狄仁杰很有影响。

狄仁杰年轻的时候是靠科举做的官,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他当时的政绩非常优秀,深受老百姓们的爱戴。狄仁杰的光辉时刻是在676年后,被升为大理寺丞相时期。

狄仁杰在此期间仅一年时期就审完了挤压在大理寺中的大量案件,涉及的人数多达17000多人,但是从未有冤案,迷案,从不武断,涉案者无一人伸冤,各个都是认罪伏法,心服口服。这正因此,狄仁杰不畏惧权贵,断案如神的名声就此传播开了,也使得狄仁杰的声望极高。

唐高宗时期,唐高宗非常喜爱狄仁杰。但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立李旦为天子,狄仁杰的官职也跟着随之变动,被外放为宁州刺史。

担任宁州刺史时,狄仁杰根据当地的居民居住情况,把各种民族关系都处理的十分妥当,曾一度让契丹人对他很是畏惧,但是狄仁杰绝不偏向,秉公处理,也是很受当地人民敬畏。并在690年被武则天召回京城,成了宰相。这个时候狄仁杰已经六十多岁的,已经就是他的晚年时期了。

692年狄仁杰等人被人诬告谋反,后狄仁杰利用聪明才智化险为夷,才无大碍。696年契丹作乱,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又让敌人为魏州刺史。697年狄仁杰再为丞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夺百姓达万余人,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伐突厥,突厥杀了俘虏之后就逃跑了。狄仁杰没追上,就在当地安抚河北人民。

700年,狄仁杰进封中书令,受武则天赏赐,但是当年的九月,狄仁杰就病逝了,后来武则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父亲由于官职调动的关系常常奔波四处,狄仁杰的晚年可以说是十分操劳。就好像大唐的一块砖,那缺往哪搬,狄仁杰并没有像其他大臣到了年纪退休颐养天年的机会,而是一生经历都奉献了朝堂百姓上,一生鞠躬尽瘁,但是结局还是不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