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小学生在烈士陵园扫墓,十几年后才被告知,那里葬有他的生父|军部|蔡正国|开国中将

 君临天下100 2023-07-29 发布于湖北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6月15日,刚刚成年的解放军战士董耀东被上级告知,说他的母亲在旅大警备区招待所等他。

董耀东一脸狐疑,旅大警备区招待所可是专门接待高级干部的地方,母亲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怎么能进那种地方?莫不是自己犯了错?



怀揣着惶惶不安的心情,董耀辉打开了会议厅的大门,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会议厅里除了自己母亲,还有很多部队的首长,他们的目光齐齐向自己看来,严肃的神情令董耀东更加紧张了起来。

很快,时任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员赵国泰开始主持会议,并点到董耀东的名字,神情庄重地对他说:“如今你已经成年,还是一名有着3年军龄的解放军战士,是时候将你的身世如实告知了。

你其实不姓董,你姓蔡,本名蔡小东,是革命烈士蔡正国的儿子!”

董耀东错愕,一时不知该作何反应,而一旁的母亲早已泪流满面。



年轻时的董耀东

那么这位亲生父亲蔡正国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真相大白后,董耀东又该如何面对?

  • “常胜师长”蔡正国

蔡正国,1909年10月出生于江西永新的一户贫苦家庭,原名蔡敏桂。因为缺乏营养长得比较矮小,还被其他人取了个“米矮子”的绰号。

年少时,父母省吃俭用攒了一些钱把他送进村里的私塾读书,不求他能考取功名当大官,只希望他能认得几个字,会算账就行。蔡正国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在学习上非常用功,字写得很漂亮不说,成绩还十分优异。



蔡正国

不过家里的条件实在困难,蔡正国仅仅读了两年就被迫辍学。虽然后面在舅舅和叔父的支持下,他又能重新学习,但很快因为经济拮据又不得不放弃。

1925年,蔡正国在父亲的安排下去邻县拜师学木匠,一学就是四年。学成以后他回家半做工半种田,后经人介绍加入了当地共青团。此时他的家乡早已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游击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

蔡正国也响应组织上的号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先后担任乡少共支部组织委员、乡纠察队队长等职务,开始与革命有了联系。



抗战时期的蔡正国

1932年4月,蔡正国与同村伙伴一起报名参加红军,被编入永新红军预备队;短短一个月后,蔡正国便被正式编成为红军第三军团2师第7团的一名战士。经过短期的训练,很快他就投入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同年8月,第7团在执行任务时突然被敌军包围,最终因敌众我寡宣告失败,共有一百多名战士不幸被俘虏,蔡正国也在其中。

虽然被俘,但蔡正国依旧坚持底线,不管敌人采用什么方法对他进行审问,他都表现得坚贞不屈,不肯透露任何有关党内的消息。敌人见实在从他嘴里套不出来话,便给了他两个选择:一,留下为国军效力;二,回家当普通老百姓。

蔡正国绝不想加入国民党,于是选择了回家。然而万万没想到,返乡途中他又被国军59师第51团抓走当挑夫。正当红军与国军在东黄陂激烈交战时,蔡正国灵机一动选择对红军投降,回到队伍后再说明自己友军的身份。最后核实,蔡正国被编入红一军团二师第五团三营七连当战士。



年轻的蔡正国

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后期,蔡正国先后参加了多个战役,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在1933年10月就被批准入党,并于12月进入步兵学校进行专业化学习。期间优异表现不断,很快就当上了连长。

在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当时蔡正国率领新兵到红三军6师报到,随后被分配到教导营第一连担任党支部书记。1934年10月21日,蔡正国随着大部队踏上了艰难又漫长的长征路。

在途径贵州的土城战斗中,蔡正国不幸负伤,一颗子弹射入他颈喉肩窝深处。在无医疗物资无医生随行的情况下,蔡正国让战友们将他按在门板上,直接用刺刀生生将子弹挑出。由于没对刺刀进行消毒,他的伤口很快就感染了,蔡正国只能一边强忍着高烧与剧痛,一边继续跟随部队行军。



长征

一天清晨,蔡正国醒来后感觉周围一片寂静,环顾四周,发现铺板下的几块大洋后,蔡正国这才明白:这是组织上见他伤势过重,给他留了路费让他回家养伤了。但蔡正国却并不想回家,他还有自己的革命理想,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于是他将大洋收好,摇摇晃晃地起身,咬着牙忍着疼继续朝着部队的行军方向赶去。一路上,他一直跟着其他部队行走,然后趁机打听自己所在的部队。靠着坚强的毅力,蔡正国的伤竟然在行军路上逐渐痊愈。终于在一个多月后,他追上了自己的部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蔡正国投身抗日斗争之中。先是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又担任八路军115师补充团参谋长。



蔡正国

1939年,蔡正国随部队挺进山东,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立下赫赫战功,作战更是有勇有谋,多次粉碎敌人的围攻,因此获得“常胜师长”称号。

  • 战争中的浪漫是红色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蔡正国也收获了自己的小家庭。

在未参军之前,蔡正国就在舅舅的介绍下与邻村姑娘贺秀英结为夫妻,可由于战争的爆发,他无暇顾及家里,父亲病逝妹妹出嫁,妻子一人在乱世中实难立身,无奈只好改嫁。组织上了解到这些,便把张博介绍给了他。



张博

两人于1943年4月正式结为夫妻,结果第二天,部队就命令启程,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新婚燕尔的两人只好暂时分别,身为首长的蔡正国在前方领军前行,张博便只好远远地观望丈夫,默默为他祈祷平安。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们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大眼睛长睫毛,活脱脱像个洋娃娃。分娩时刚好碰上部队转移,只留下一名接产医生和警卫员,当女儿生下来后,来不及做任何处理,直接用旧军装把孩子包住,张博也被警卫排抬上担架迅速撤离。

整整跑了一天一夜,他们才得以脱身,而张博也终于吃上自己产后的第一顿饭——一瓢煮玉米水。没有奶水,女儿也并没有大哭大叫,只是乖巧地睁着双大眼睛看向母亲。张博心疼得不禁落泪,只好抱着孩子去村里讨奶水吃。

虽然孩子没吃过母亲一口奶水,却先后吃了二十四个人的奶水。可即便如此,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孩子也没能保住,一个月后便被活活饿死。张博心如刀绞,蔡正国也十分痛心。一直到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大儿子蔡四东的出生,才将夫妻俩从丧女之痛中拉出来。



董耀东与母亲张博、继父董凤奎的合影

对于这个孩子,夫妻俩都喜爱得不得了。尤其是蔡正国,每次回家都要先抱抱儿子。哪怕儿子“调皮”地尿了他一身,他也丝毫不在意,心甘情愿让孩子尿完,最后再宠溺地笑着说:“你这小子真行啊!”

可这个本该幸福和睦的家庭却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走向令人惋惜的结局。

  • “六十熊”扭转为“五十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联合国军”开始在汉城以北发起大规模进攻。我国很快召集战士入朝支援,而原本打算回家休假的蔡正国也果断放弃假期,毅然决然冲上战场。



跨过鸭绿江

蔡正国一开始被分配在志愿军第四十军,入朝不到10天就投入到第一次战役中,并取得了首胜,大大打击了“联合国军”的信心。

可在后续的作战中,属于正面防御的第50军却表现得不尽人意。50军原是国民党长春起义的60军,虽然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出彩的表现,但他们这次的对手是英军第二十七旅。这支部队算得上是英军中的精锐,不仅在二战中历练过,还配有一个坦克营,装备远远优于50军。

在两天的激烈交战中,英军出动了所有坦克,发起炮火攻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50军的三个阵地,50军损失颇大,而英军却损失了4辆坦克。

此时的50军急需一个经验丰富、作战能力强、指挥能力突出的将领。综合考虑之下,军部决定将蔡正国调到50军任副军长,希望他能让表现欠佳的50军重新振作起来。



朝鲜战场志愿军炸毁坦克

蔡正国建议让爆破小组夜间潜入敌军阵地,炸掉敌方坦克。他深知英军主要依赖的是装备上的优势,最害怕短兵相接。只要毁掉他们的坦克,就大大击溃了他们的心理防线,到时再上白刃战,我军胜算就非常大了。

午夜时分,12个爆破小组在月色的照应下悄悄接近敌方阵地。随即便是一声声响亮的爆炸声,英军的坦克在顷刻间几乎变成废铁。第二天清晨,蔡正国指挥50军向英军发起攻势。

经过几轮激战,英军溃不成军,而志愿军也从全线防御转为机动性进攻,彻底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场的战局。这次战役结束后,50军得到了军部的表彰,彭德怀更是认为,把蔡正国放到50军算是选对人了。

在后续的战斗中,50军更是佳绩不断,先是击败了麦克阿瑟手底下的“狼狗团”,将胜利的旗帜插入汉城。



进入汉城的志愿军

后又在横城反击战中英勇坚守,为东线战场赢得宝贵的时间。50军的表现成功洗掉了令人耻笑的“六十熊”称号,转而成为志愿军中的王牌部队“五十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备受军部青睐,有望在授衔时获封中将的蔡正国却意外牺牲了。

那是1953年2月中旬,回春之际,汉江也开始解冻。为了避免背水作战,军部下令让已经越过汉江的志愿军全部退回北岸,等候时机。而50军则负责在南岸构筑工事,抵御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追击。然而就在50军驻军后不久,很快就被美军的飞机侦察到。

4月12日晚上9时,50军在坑道外的一栋民房里召开军事会议。大约9时40分,会议正准备结束之时,夜空中响起轰鸣声,敌军的飞机悄然而至,并开始投放炸弹。蔡正国不幸被击中,虽进行及时抢救,却最终因失血过多,于当晚10时壮烈牺牲,年仅44岁。



蔡正国的血衣

蔡正国牺牲的噩耗令所有人心痛,毛主席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显得有些失神,楞地站在原地,口中还喃喃道:

“蔡正国...蔡正国,他的不幸殉国,又让我军损失一名忠将!”

蔡正国的遗体最终被运回沈阳,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代政委邓华以及政治部主任杜平为其撰写了碑文。朝鲜人民政府还给蔡正国颁发了“独立自由一级勋章”和“国旗一级勋章”。

蔡正国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件血衣,衣服上还有个荷包,里面有张字条,那是他写给妻子张博的信,上面交代了自己的近况,并让妻子不要挂念和担心。还承诺等战争结束了,他肯定请假回家陪她和孩子。

万万没想到,这封信竟成了蔡正国的遗书。

  • 尘封多年的真相

蔡正国牺牲的时候,小儿子蔡小东才出生不久。当时得知喜讯的蔡正国心情大好,满怀期待着战争结束时与妻儿团聚,却不曾想连自己的儿子一面都没能见到。

得知自己丈夫牺牲的噩耗,张博一时难以接受,伤心欲绝。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丈夫的后代,很快她就振作了起来。

对两个孩子,她都关怀备至。张博对小东更是无微不至,全身心地照顾孩子成长。

怎奈祸不单行,就在蔡正国牺牲一年后,大儿子蔡四东又在一场交通事故离世。接二连三的噩耗令她本就难过的处境雪上加霜。她再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当场昏迷。

等醒来以后,除了丧子之痛,张博又陷入了无限的自责当中。她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大儿子,对不起自己的丈夫。经此以后,她对丈夫唯一的独子蔡小东更加关心,并打算独自一人将他拉扯大。



张博与两个儿子

组织上考虑到她的难处,便给她介绍了一个人,名叫董凤奎,曾经也是八路军的一员,如今在驻军医院当政治委员。一开始张博并不同意,好在组织多次劝说下,她最终才答应改嫁。

董凤奎为人正直善良有担当,对于蔡正国的遗孀,他也是非常尊重,更是在结婚后立马带张博来蔡正国的墓碑前,向他郑重承诺:

“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

考虑到小东如果和自己姓氏不同,会遭到他人的闲言碎语,不利于他的成长,董凤奎这才给他改了名。而在蔡小东得知真相后,董凤奎也主动要求他改回本名,算是对烈士父亲的一个交代。



董凤奎、张博

这个尘封了十八年的秘密,终于在蔡小东十八岁这天被揭开。会议厅里全都是蔡正国曾经的战友,如今看着他的儿子健康长大,还子承父业般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众人心里皆是欣慰不已。

得知真相后不久,蔡小东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刚刚走进,就依稀想起小学时,他就曾随学校来这儿扫过墓。学校里大多都是烈士子女,很多小朋友还会好奇地查看墓碑上的名字,以此来寻找自己的亲人。



蔡小东在父亲墓碑前

蔡小东想,或许自己曾经也给这位名叫蔡正国的烈士扫过墓,但他当时并不知道,眼前这位“陌生人”会和自己关系那么的亲厚。如今看着眼前这块刻着红字的墓碑,蔡小东心情沉重,却又满含敬意地说:

“爸,我来了。”

1990年10月22日,在迟浩田的组织下,蔡小东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代表的身份随团出访朝鲜,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

离朝前,毛岸英的妻子刘松林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蔡小东听后也感慨道:“是啊,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



蔡小东被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

他在想:“如果还有下次,我一定要去父亲倒下的地方,亲自祭奠父亲的英灵。”

谨以此文献给蔡正国烈士,以及所有在抗美援朝时为国牺牲的烈士们,他们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