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的情境化命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7-29 发布于山东

一、情境化命题方向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是进 一步落实高考设计目标的手段。诗歌鉴赏的情境化 命题是阅读理解基础上的再阅读,难度更高灵活性 更强。古代诗歌情境化命题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赏荷

·[金]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 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 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树荫。②胭脂:形容荷花红如胭脂。

“胭脂雪瘦薰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 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 替之,你认为合适吗?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

·不合适。

·“瘦”写出了荷花突出宽大荷叶之上的亭亭之貌, 与“燕支”搭配使用,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 洁;如用“腻”字只是表现其颜色的艳丽,与词中 “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 调。

2、立足于文本特征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重山

·陈亮①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 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②。江南 阔,无处觅征鸿。

[注]①陈亮,多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抗金方略,但无果。②据 《丽情集》记载,唐代御史裴质和歌女灼灼有情,裴质被召还朝 后,灼灼以软消聚红泪为寄。

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词的风格相比,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辛词描写了大气磅礴的军营生活情景,用语雄 健,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理想幻灭的悲愤 之情,风格悲壮豪放。

·②本词上片描写秋夜景色,渲染浓重的凄冷气氛, 烘托词人的孤寂愁苦。下片运用典故,曲折地表达 了词人满腔忠诚却无法向皇帝传达的悲苦。用语含 蓄,情调悲切。风格哀婉。

3、立足于文本对比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中的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 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相同:(1)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理由:①王安石: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 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 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 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②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 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4、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九峰楼寄张枯①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②,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①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 史时,张袖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 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 牧颇为张袖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袖。②不自由:情不自禁。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 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 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 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 想。

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 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 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 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 意深远。

5、立足于作者人格魅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 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本词为送别而作,虽有别情,却仍不改东坡旷达 洒脱的个性风貌,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①“依然”句在道尽友人的凄楚经历之后,写出二人分 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如春日之和煦,此句 一扫离别的苦楚,展现了东坡的旷达之风;

·②“樽前”句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 恨而哀怨,“不用”字,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 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此 句彰显了东坡的洒脱之气;

③“人生二句”点明自己与友人一样,都是天地间的过 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怀总收全词,休现了东坡的 通达之悟。

6、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 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

①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 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

②前三联所写眼前景色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却说自己 无心欣赏,并点明原因,进而抒发故园之思。

·③明明是诗人远离故园,宦游他乡,辜负了家乡海棠, 但诗人却说故园海棠“负先生”,想象奇特,看似无理, 实则情深之至。

二、情境化设问的转换

·高考古代诗歌情境化命题体现了题材“反传统”、 设问“反套路”的命题新趋向,我们可以对设问进 行转换,从而回到传统的考题上来,进而找到答题 方向。具体来说,要注意如下四点:

·1.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 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 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2.审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 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 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 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 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榫,准确无误。

3.深入阅读,选准角度具体作答。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根据题干中问答指向 的范围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能言之有据,言之成 理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捕捉并筛选信息,进行 深入挖掘和探究。

4.锤炼语言,言之有物、有据、有序。组织答 案,要紧扣文本,从作品本身出发,结合作品的相 关注解、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等,作出合理的阐 释。力求言之有物,即观点阐述要简明扼要;力求 言之有据,即充分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诗句与相关背 景等作出恰当的判断、推理与评价;力求言之有序, 即理由的阐述要合乎一定的因果逻辑顺序,条理分 明。

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 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

·理由如下:①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来看,诗人自然希望能 求取功名,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故“献书”是他伸展抱负的 必然之举;②因事被贬,实出无奈,求诉无门,只能向好友韦 使君和李明府“书情”,内心充满着委屈与怨愤;③“数年 湖上谢浮名”只是被贬后故作旷达之举,其“竹杖纱巾” 的隐者装束也是做给外人看的,诗人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君 王的眷顾和提携。

·矛盾。

理由:①诗中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潮,摒弃官的 虚名,下句“竹杖纱巾”说自己扮个隐者逍遥自在地生 活,大遂平生之愿。可下文又说来献书,可见是“称情” 与“不称情”的矛盾;②诗人想借“献书”来实现自己 理想抱负,可是却不被赏识,“谢浮名”是无奈之举,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诗人借陶潜、庾亮的典故, 来表明对友人韦使君和李明府“亦吏亦隐”生活的羡慕, 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又交织着“仕”与“隐”的矛 盾。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杜甫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有评论说这首诗“上半送裴,下半自叙”。作者是怎样把“送裴”和“自叙”有机衔接起来的?请简要分析。

①诗歌以“兴谁同”的设问从上半叙写“送裴”之意, 自然引出下半的“自叙”情志。

②永嘉有山水之胜,可以兴发归隐、畅游之志,诗人由 此自然发出已备好一叶扁舟准备远游归隐的“自叙”。 ③永嘉是失意者的理想之所,裴虬贬官到此,足可安慰, 面对不如意的处境,诗人由此自然生发出也欲归去的向 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