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驱蚊妙招

 杏坛归客 2023-07-29 发布于山东

古人为了方便驱蚊和打蚊子,制作了手持驱蚊工具——“避蚊扇”和“棕拂子”等等。唐代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外形好像青鹢的蚊母鸟,它的嘴又大又长,经常在池塘捕鱼。它鸣叫的时候,就有蚊子从嘴里飞出来。人们采它的羽毛做扇子,可以避免蚊子叮咬,用蚊母鸟羽毛做的“避蚊扇”,只要用手轻轻一摇,就令蚊子闻风丧胆。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蚊母鸟是夜莺的一种,喜食蚊子。

“棕拂子”驱蚊很常见。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杂器》中写道,棕拂子,棕榈树叶制作,用细丝线,从上至下连接叶柄,可用手拿着。夏天,手持棕拂子,可以驱逐蚊子。棕榈叶做成的“棕拂子”还氤氲着香气,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蚊幌驱蚊。蚊幌与现在的防蚊网相似,挂在门口和窗户上。唐代的元稹在《景申秋八首》中的第二首中云:“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啼儿冷秋簟,思妇问寒衣。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

栽种驱蚊植物。古人通常在屋前屋后,篱笆内种一些散发特殊气味的花草树木。艾草、七里香、藿香、丁香、柠檬、棕榈等。古人花前月下乘凉,既闻到绿色植物和花草的香味,又可以防止蚊子的叮咬,可谓赏心乐事。

佩戴香囊。古人热衷于佩戴香囊,明清时期很流行。香囊由薄荷、紫苏、八角、茴香、藿香等中药材制成,既提神醒脑,净化空气,又能驱蚊,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烟熏驱蚊古而有之。南宋的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云:“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诗人用扇不能赶走蚊子,只好点燃艾草驱蚊。北宋的苏轼《格物粗谈》记载,端午的时候,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取一纸条缠住,像香一样烧,这样可以驱蚊子。

明代的谭贞默在《谭子雕虫》一书中写道,蚊子怕烟,古人以艾草熏之则溃。可是,有些地方很难采到艾草,人们就拿鳗、鳝、鳖等骨头作为驱蚊药,用纸包裹,足足三四尺长,在傍晚的时候烧烟熏蚊子,蚊子也会退避三舍。

古人还利用艾草、桉叶等芳香植物制成“火绳”驱蚊,具体做法是将老艾草、桉叶等芳香植物摘回家,编织成一条条“绳”,放在没阳光直射的地方晾干。“火绳”,也许就是蚊香的鼻祖吧。

吸蚊灯灭蚊。吸蚊灯,一般铜铸,灯身锥形或者茶壶形,顶端是一个圆口,左侧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圆口;大圆口里面是灯芯,灯芯下面装燃油;灯身右侧是提手;吸蚊灯点燃之后,因里面受热,外面的一股股凉气从喇叭口吸入,蚊子会被这股气流吸进灯内烧死。吸蚊灯,设计简单,操作容易。明代《金瓶梅》一书中已提及此灯。清代的吸蚊灯,经久耐用,更上层楼。这种灭蚊神器,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长期与蚊子较量的结果。

我国古代的灭蚊缸堪称一绝,“技术含量”最高,它开创了低碳灭蚊的先河。在院内或者室内放置一只或者多只大缸。缸内放些石头,栽几棵绿植,盛少量水,养些青蛙。由于蚊子喜欢在阴凉的水面上活动,在水中产卵繁殖后代,如此一来,这些盛水的大缸充满了诱惑力,成了蚊子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只要它们一靠近大缸,就会成为青蛙的口中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