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eningrad(列宁格勒)

 择机而行 2023-07-29 发布于重庆

偶尔会有影友向我咨询列宁格勒相机,言谈中充满向往,仿佛这机器非常先进似的。其实,我曾经也认为列宁格勒相机很先进,甚至,我曾经还是一个超级苏联迷,推崇他们的工业设计,迷恋他们的暴力美学,比如不锈钢的米格25,比如登月的N1火箭,比如台风级核潜艇。但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初中时代了,那时可以抱着苏联《摄影技术大全》看上一整天,看那些各式各样从未见过的相机。

后来,随着见识的增加,许多原有的认识很快发生了变化。明白了为什么米格25会有如此夸张的转弯半径,不再假设N1火箭如果成功会是怎么样,也搞懂了“台风”为什么如此巨大。特别是,想明白了即便是七十年代那么差的条件,母亲单位刑侦队使用最多的都是东德或者捷克相机而鲜有苏联货。
再后来,苏联解体,大量廉价货涌入国内,我也开始工作挣钱了,有资本慢慢研究当年曾经向往的那些相机们,这其中自然包括大名鼎鼎的列宁格勒。
第一次拿到列宁格勒,是在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年,记得当时是无比激动的。然而,这机器问题不少,发条似乎根本就没法用,取景器也很不正常,松垮垮的感觉。看来是需要拆开维修了。
然而,拆开上盖我就后悔了!取景器已经裂成几块,只是还勉强靠原有的一些螺丝维系着碎片原有的位置关系,发条呢,则断成了三节。眼看着这基本没有什么维修价值的列宁格勒,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拆成了配件。结果自然是大跌眼镜,传说中的苏联顶级L39相机,居然不少零配件都疑似手工制作;号称非常优秀的取景测距器,却安装在一个非常糟糕的铝合金基座上,从基座断裂面看,这个铝材根本就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铝合金,更像晒干的粘土,轻轻一碰就能掉下不少碎粒;整个卷片系统没有六牙轮,全靠发条带动硕大的卷片鼓卷片,这岂不是会导致片距随着拍摄张数的增加而增加(卷片鼓卷片后直径会增大,同样的旋转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行走长度)。
就这样,这台机器成了一堆配件,直到后来我陆陆续续修理几台列宁格勒,它们才发挥了自己最后的余热。
总的来说,列宁格勒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除上述外,还有一个极其严重的缺陷:该机一次上满发条可以拍十多二十张,这就意味着发条上紧后,一开始的力量会很大,后面才慢慢减弱。而快门上弦是依靠发条的传输力,那也就意味着刚开始的几次上弦力量会非常大,很容易导致快门帘的拉线脱落。
当然,列宁格勒的一些设计理念还是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比如发条驱动,虽然有诸多问题,但确实可以获得更快的拍摄速度;取景器虽用材糟糕,但不论清晰度还是取景线框在当时都是比较超前的。然而该机弱点实在是致命,以至于产量少到仅有区区数万台(苏联相机几万台产量算很少了)。
根据已公开的一些资料,列宁格勒诞生的时候,Leica M3已经上市了,所以,曾经有文章表示,列宁格勒的研发有赶超Leica M3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列宁格勒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了:研发起点高,时间有限,任务紧迫,自然就……
诸如此类的事例,苏联出现过实在太多,小到列宁格勒相机,大到登月N1火箭。列宁格勒失败了,最多也就修修补补继续用,N1失败了,后果大家自行百度。
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违背规律强行而为,结果大概率一败涂地,即便家大业大如苏联,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那些个动辄就要赶超的口号,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想想,是否合理,是否有实际价值。特别是民用商品,真的符合经济规律吗?真的能够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吗?
废话了一箩筐,最后来看看列宁格勒吧。
抛开质量不说,这机器外观还挺好看,有点肌肉感,也算是暴力美学在轻工业的体现吧。
取景器里面13.5/8.5/5的取景框相当清晰,整个取景范围是3.5cm镜头的。
机身左侧的带角度的凸起有手柄的作用,不过似乎放在右边更合理。
后盖的装卸有些繁琐,又是螺丝又是卡槽,换一个胶卷不是一点点麻烦。
最不能忍受的是速度盘,Leica M3都出现了,你一个赶超者怎么还扭住这种随快门帘轴转动的速度盘不放啊?
L39的螺口也相当落后,本来就是面对新闻、运动等摄影行业的,快速换镜头必须配备啊!怎么还在用螺口呢?就不能抄抄Leica M口的专利?堂堂苏联又不是没有抄过(基辅17/19的尼康AI口);顾及面子不抄,那就自己搞一个啊,堂堂苏联相机又不是没有自己设计的全新卡口(起点单镜头反光相机,可以搜我前面的文章)。不过L39也挺好,虽然麻烦点,但可以直接使用苏联众多的L39镜头,算是一种优势吧。
据说,列宁格勒曾经获得过1958年布鲁塞尔金奖。但奇怪的是,该机居然没有把这个殊荣刻在脑门上,要知道,其它诸如和平37/2.8镜头,可是大大地刻了一长串英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