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很现实的话: “不如意的婚姻好似一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 “相反,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 “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随着年龄渐增,看多了人心的复杂,经历了太多无常,见识了感情的千变万化,就会明白: 选对伴侣,到底有多重要。 结婚,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往往也是为人父母者劳心伤神最多的事。 结婚之前,步子走得越稳妥,思虑越周全,以后的生活越能收获幸福美满。 若是太过草率,忽略了对方身上最关键的问题,一步错步步错,之后的人生将迎来更多风雨。 在儿女结婚前,父母主动打听好这3件事,把好第一道关,余生才能长久安稳。 ![]() 对待父母的态度 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朗读者》有一期,翻译家王智量讲述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他年少时,曾和同学坐在教室门口晒太阳。 突然看到,大老远走来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老太太,直到走近了他才发现,那人是他的母亲。 当着同学的面,他觉得母亲这样的形象很丢人,于是跑过去拦住了母亲,让她赶紧离开,别再来学校。 母亲看着儿子,一言不发地放下东西后,便转身离开了。 一次闲聊时,母亲问他,一年过去了,有没有想过自己有哪件事做得不对? 他想了想表示不知道,母亲接着说: “你还记不记得,那天你生病了,我走了70里路,到学校去看你,结果你走过来,不让同学看到我。你是嫌我穿得破烂,给你丢人了是不是?” 母亲的一番话,让王智量如梦初醒,也让他后悔不已,感慨道: “一个人要是对母亲不好,就不配做人。” 的确。 对待父母的态度,体现的正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总是对父母恶语相向,太过苛刻,总是发脾气的人,遇到事情往往只会指责家人,特别情绪化。 而那些善待父母、包容父母、尊重父母的人,往往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可以与家人相互依靠。 ![]() 《人世间》中,周秉坤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直到父母老去。 周母瘫痪在床,唯一一个在身边照顾的孩子是他;周父生命的最后,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的孩子也是他。 即使和父亲有隔阂,可他还是会在周聪误踢周父的时候,立马站出来维护父亲,教育儿子。 对待父母,他知恩图报;对待兄弟姐妹,他尽力相帮;对待朋友,他雪中送炭;对待妻子,他相守一生。 细微之处见真心,一个人对父母什么样,骨子里的品性就是什么样。 就像作家周国平写得那样: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与人相守,靠的是对方品性的最低处,也是教养的最深处。 请告诉儿女,选择伴侣,不是选择一个对你好的人,而是要选择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 真正好的婚姻,关键之处就在于,找一个好人共担风雨。 毕竟,感情在经历岁月的冲刷之后,显露出的最真实的一面就是人的良心,婚姻走到最后,靠的是人品。 ![]() 父母相处的模式 就是一个家最真切的温度 自媒体作者拾遗君谈到过一个深刻的观点: 在结婚这件事上,我们都要经历四次考验: 第一次,是跟对方结婚; 第二次,是跟对方的生活观念结婚; 第三次,是跟对方的父母以及背后的家庭结婚; 第四次,是跟他所有的社会关系结婚。 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深以为然。 当你选择伴侣的同时,选择的不仅是这个人,还有他背后的原生家庭,他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里,他父母的相处模式,通常就是你们往后相处日常的影子。 在网上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和丈夫结婚前,她常听其提起家事,时间一长知道了不少他家的境况。 丈夫的父亲是个经常酗酒、每天都泡在牌桌上的人。 家里的柴米油盐,他的父亲从不过问,一直以来都当着“甩手掌柜”,大小事情一概不管。 一旦遇到难题,也是用“和稀泥”式的方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会指责妻子,或者拿孩子出气。 由于常年打牌,父亲欠了很多外债,当债主找上门时,也只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喝酒。 那时的她,听到丈夫从小到长的境遇,甚是心疼,丈夫保证以后要给两人打造一个温馨的家。 后来,他们结婚了,半年之后,婆婆因为癌症去世,没过多久,公公就再婚。 而她的丈夫得知这件事后,一气之下和公公断绝了父子关系,自那以后,丈夫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每天一到家就板着脸,两人意见不合时,他还会大发雷霆,用最难听的话辱骂她。 她本以为,自己怀孕之后,丈夫会改一改脾气,结果等来的只有无尽的埋怨。 直到一天深夜,已经怀胎七个月的网友去接醉酒的丈夫,丈夫又一次借着酒劲开始骂她,还把她扔在路边。 她这才明白,自己嫁错了人,走错了路,悔不当初。 杨澜说:“婚姻的纽带,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有她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令你坚强,并伴你左右。” 结婚找对象,看对方父母相处的模式,往往就能看出他待人的方式,以及对方家庭日常的温度。 父母互敬互爱、互相尊重、理解大于吵闹,教出的孩子也是通情达理、积极乐观,家庭自然温暖长存。 父母相依相扶、相互珍惜、鼓励多过责备,养出的孩子也能充满善意、真诚待人,余生自然欢笑常伴。 一家人在一起,温度始终保持稳定,心情都能保持愉悦,往后才能拥有更多福气。 ![]() 对方家庭的家风 决定了日子是否走向兴旺 简·奥斯汀曾在书里写道: “婚姻,只考虑家境是荒谬的,不考虑家境是愚蠢的。” 所谓“家境”,除了房车等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考量对方的家风。 首先,家,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受到什么样的风气浸染,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这个家,是未来数十年夫妻二人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根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风气。 “家风”二字,包含着一个家庭处世的原则、为人的底线、做事的格局,代代相传,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家风优良,家族人才辈出;家风不正,留下无穷祸患。 作家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谈到自己的家庭: “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中,是我最大的幸运。” 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对待学业要求严格的人,但每当遇到人生的选择时,父亲也会十分尊重她的意见,不会逼迫她做不喜欢的事。 她的母亲是位十分贤惠的女性,在家里少有怨言,做事有条理,待人温柔和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杨绛,结婚后也常常能做到待人宽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的父母崇尚俭朴,父亲经常告诫她:“过度追求物质,只会把自己降为物质的奴隶。” 所以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物质也一切从简,摒弃了奢华的东西,衣服也极尽朴素。 老戏骨陈道明曾在拜访钱钟书后表示:“钱老先生家里,没有录像机,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唯一响的是药锅子。” 人若身处其中,不仅可以闻到书香,感到安静,还能看到从容。 杨绛年幼时,最喜欢做的,就是依偎在父母身边,一家人静静地读书,感受岁月静好。 她在后来与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中,也延续了那些美好的日常,他们一同上下班,一起读书写作,互相鼓励,共同成长,把日子过出了令人羡慕的模样。 而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耳濡目染家人的生活习惯、处世态度,不但继承了父母的才华,还成长得特别有担当。 当别的小孩在院子里玩耍时,钱瑗会贴心地陪在祖父身旁,坐在一边乖巧地看书。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稳固的基石,决定着未来的日子是否走向兴旺。 家风,是一个家族幸福的根源所在,牵连着每个后代的人生走向。 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家风端正,福气自会到来。世世代代,才能长盛不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