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正在看《追光的日子》。 讲的是已经离开讲台三年之久的郝楠(郭京飞饰,其实看到郭京飞主演我就马上开始追剧了),在台球厅被砸之后,也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又重新站上讲台。 重新当老师之后,郝老师遭遇了一个令人无比头痛的高三14班。 既然是追光的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应该会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热血教师》那样,一开始孩子们把老师折磨得够呛,然后老师与孩子们斗智斗勇、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在毕业时候,这些孩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不过,我看过大半剧情之后,产生了一个直观感受: 要做一个好老师有多难。 难怪主角老师要叫郝楠。 老规矩,看剧也做了一点笔记,下面几点是暂时的一些启发: 1、情绪控制要登峰造极。 郝楠的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真的好难。 刚刚在黑板上写完自己的名字,来不及做自我介绍。 一盒粉笔灰,从天而降。 瞬间,郝楠白粉白头,一脸狼狈。 下面学生已经笑得人仰马翻。 郝楠转身,甩了甩头,非常淡定完成自我介绍。 不过从郝楠的眼神中,是在用力压制住内心的怒火。 一个老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被学生恶作剧,这种情况老师情绪控制住了,试问接下来还有什么事情接不住。 事实证明也是,学生拍到郝楠与警察交涉的照片(以为老师是在道上混着),这些照片出现在了班级第一次家长会现场,一时间家长议论四起(这样人也能做老师吗)。不过,郝楠也控制住了。 所以好老师修炼第一步,什么情况都要控制住情绪。 因为在学生或者家长眼中,老师情绪的崩溃,意味着有些事情得到了“验证”,如果郝楠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情绪崩溃,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计谋得逞了,给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 2、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 郝老师不仅情绪控制登峰造极,而且上课也是讲究方式方法。 第一堂课,郝老师说让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学生没反应,下面又有听课老师。 此时,郝老师就找了一个非常好切入角度: 咱们班有人会打台球吗? 这个切入很实在,郝楠开了好几年台球厅,并且班上肯定有学生会打的,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的男生。 紧接着郝老师再把台球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这一结合,看似浮躁的复习课趣味性就上来。 讲段子、举例子、类比,几乎是一个好老师必备的上课技能。 特别是能把一些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一下子被激发了。 还有一节课也是令人印象深刻,郝老师引导学生应该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特别是引导班上女生更加需要关注自己内在。课上,郝老师出示了几名著名女性的照片,有科学家、飞行家、作家、评论家等等。问女生们,你们愿意与谁交换人生,并说说你的理由。 多好的启发方式,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如此深刻地让学生去体验。 实际上,学生也是喜欢能够不断变化教学方式的老师。在学生眼中,其实大家都知道,教来教去还不是这么几个知识点,反正都会有老师来讲,那何不选择一个讲课有趣、有风格的老师。 3、内驱激发要直击内心。 一个学生不想学习,那怕到了高三这么重要的时刻,也不要学习。 寻找具体,则要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家庭之中去寻找。 《追光的日子》剧情80%几乎是在讲郝楠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如何突破认知瓶颈。 剧中有几种方式,值得借鉴。 方式一:多方借力,多维了解。 这部剧有关教师的设置,特别有意思。 主要出现了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就是郝老师)、心理老师(白洁老师)。 特别是心理老师白老师也是作为剧情铺开的一条线索。从心理老师视角出发,其实是不常见的。 这说明,本剧也在传递某种信号: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专业的老师介入。 这样看来,班上学生出现出现,班主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可以借力的,借助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 剧中,郝老师找到白洁老师,白老师拿出学生档案。对于特殊学生,白老师可谓是如数家珍。 白老师一通介绍,郝老师就心中有数,也是提升了了解学生的效率。 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情况,接下来才能有的放失。 方式二:入户家访,联动家校 郝老师基于前期接触、侧面了解,接下来就是开展家访了。 家访的目的除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还有就是联动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 相对于把家长叫到学校交流,老师去学生家中,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在家长看来,老师的登门拜访暗示着老师更加重视。 当然了,正如剧中郝老师展现那样,家访不是告状,不是和家长一起批判孩子。而是,一方面在情感上表达老师愿意帮助,另外一方面则是给家长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方式三:维护公平,凝聚力量 在一个班级里面,有一样东西,谁都知道,至关重要,没有这样东西,班将不班,没有这样东西,学生与老师的心就拧不到一起,这样东西就是: 班级凝聚力,或者说集体归属感。 学生对一个班级有没有归属感,班级内在的公平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也就是学生在这个班级是否被公平对待。 剧中,郝老师始终在确保班内学生感受到公平,并且是一种具体的公平。比如不再按照学习成绩安排座位,而是按照视力与身高来排座。 当然了,在一个年级段,学生对于班级之间的公平性也是比较敏感的。比如剧中关于中午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从1班到14班,这样14班显然都是最后一个吃饭。最后郝老师据理力争,校长在广播中决定不再按照班级顺序就餐,而是采用定期轮换的方式。校长播报一结束,学生们都笑了,这是为自己班级能够被公平对待而欣喜。 方式四:有效沟通,坦诚相待 最后一种方式,也是最重要,即开展大量的、面对面的师生交流,特别是一些关键对话。 剧中郝老师跟学生的关键对话,有很多场。 在每一场关键对话中,郝老师的杀手锏就是抽丝剥茧、还原事情本质。 比如学生贾坤要跟着爱慕已久的老乡艾琳去上海,甚至连书都都要读了。 郝老师来到江边,就与贾坤展开了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 首先郝老师通过想和学生”计划计划”,把气氛缓和下来,也为下面沟通铺垫,此时老师的角色就完成转换:而不是学生的教育者,而是问题的探讨者。 其次,追问去上海的原因。贾坤说可以保护艾琳,送她上班,有人欺负她,可以为她打架。不过关于贾坤此时的认知,郝老师没有着急否定,或者开展教育。 而且问出了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 你靠什么留下来,你怎么养活自己。 坤说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留在艾琳身边就好。 郝老师就跟坤说了,你愿意,别人愿意吗?并且你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不变吗? 最后郝老师才说,把书读下去,考上大学,你的选择会更多。这也是本次沟通的本质: 读书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你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读书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让今后的自己也有更多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