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 ![]()
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 Rupr.),别名北京山梅花、山梅花,虎耳草科、山梅花属植物。太平花是北方山林常见的多年生落叶灌木,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生于海拔700-900米山坡杂木林中或灌丛中。朝鲜亦有分布,欧美一些植物园有栽培。 1.形态特征 太平花属灌木,高1-2米,分枝较多;二年生小枝表皮栗褐色,当年生小枝表皮黄褐色,不开裂。叶卵形或阔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边缘具锯齿,稀近全缘,两面无毛,稀仅下面脉腋被白色长柔毛;叶脉离基出3-5条;花枝上叶较小,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有花5-7(-9)朵;花序轴黄绿色,花萼黄绿色,裂片卵形,花冠盘状,花瓣白色,倒卵形;雄蕊25-28,花盘和花柱无毛;花柱纤细,先端稍分裂,柱头棒形或槌形,常较花药小。蒴果近球形或倒圆锥形,宿存萼裂片近顶生;种子长3-4毫米,具短尾。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生长习性 太平花生长于海拔1500m以下山坡、林地、沟谷或溪边向阳处。喜光,稍耐荫,较耐寒,耐干旱,怕水湿,水浸易烂根。多生于肥沃、湿润之山谷或溪沟两侧排水良好处,亦能生长在向阳的干瘠土地上,不耐积水。寿命长,可达百年以上。 3.主要价值 太平花花芳香、美丽、多朵聚集,花期较久,为优良的观赏花木。宜丛植于林缘、园路拐角和建筑物前,亦可作自然式花篱或大型花坛之中心栽植材料。在古典园林中于假山石旁点缀,尤为得体。太平花根可作药用,有解热镇痛,截疟的功效;用于疟疾、胃痛、腰痛、挫伤。 4.植物文化 太平花始植于庭院之中是在宋仁宗时期,据传宋仁宗赐名“太平瑞圣花”,流传至今。北京故宫御花园中所植太平花,相传为明代遗物。陆游诗句“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旰至今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作者看到国家危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宣泄心中的悲愤。
在四川都江堰景区有一株千年奇花——太平花迎来盛花期,远远看去洁白轻灵的花朵,如瑞雪飘飞,繁而不艳,迎风蹁跹,煞是好看。 2017年5月27日,这株已经在故宫御花园里生长70年之久的太平花,在故宫的赠植下,回到家乡都江堰,最后栽种在都江堰景区的清溪园中。
太平花,最早名“丰瑞花”,为蜀中的珍品名卉。产于四川,以青城山太平花最佳。公元965年,北宋灭后蜀,太平花遂从成都迁徙至开封,后被移植到北京。时过境迁,太平花的产地青城山却没有了太平花踪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