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新宠预制菜,能否讲出新故事?

 monicyuan 2023-07-30 发布于北京

预制菜的未来,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资本动向预制菜

过去两年,在私募融资领域,预制菜成为资本热烈追捧的新赛道:“舌尖英雄”完成共计16亿元融资,成为目前融资金额最大的预制菜企业;“珍味小梅园”则先后完成了4轮融资……

过去两年,在资本二级市场,预制菜同样掀起一股热潮:2021年,国内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登陆上交所主板,股价从发行价28.53元,一路飙升至最高价139.8元;相关预制菜概念股也是经历多次大涨……

1)投融资概况

2021-2022年两年,资本一级市场对预制食品的投资操作可谓频繁,速冻米面、火锅料、预制菜肴等各个细分赛道,均有不少企业获得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期间,预制菜赛道在资本一级市场发生的投融资事件共计17起,融资额约18亿人民币。

●融资轮次

在2021-2022年预制菜赛道的投融资事件中,除3起战略融资事件外,其余融资事件均聚焦于B轮及之前轮次的融资阶段(占比82.35%)。其中,2022年度的种子轮、天使轮阶段的融资事件(在2022年总融资事件中占比50%),相比2021年新增5起。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资本对预制菜行业的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早期阶段。

●融资金额

根据已经披露的融资金额:2021-2022年,单笔融资额亿元级别的,是主打家庭牛排RTC(预烹饪)品牌的“小牛凯西”,以及“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再度创业的预制菜品牌“舌尖英雄”。其中——

“小牛凯西”是创始人饶德飞于2013年创立的新消费品牌,创业初心为“做一款人人都吃得起的好牛排”。2017年起,每年均维持100%的增速,2021年营收达到10亿元,并获亿元A轮融资;

“舌尖英雄”是瑞幸咖啡创始人、前董事长陆正耀于2022年1月高调宣布进入预制菜领域推出的、面向C端用户的品牌,主营预制食材和快速烹菜。凭借操盘团队的豪华阵容,以及预制菜赛道的资本风口,使得“舌尖英雄”在最新的B轮融资中,宣布募资额为10.5亿人民币,成为这两年预制菜赛道私募股权融资额最大的单笔融资。

单笔融资额实现千万元级及以下的融资事件共计11起,占比64.7%。其中,2022年单笔融资额实现千万元级及以下的融资事件为7起,占该年融资事件比重为70%。由此可见,成功获得融资企业的单笔融资额,更多集中在亿元级别以下,预制菜赛道单笔融资金额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尚在试水阶段。

2)细分赛道分析

2021-2022年成功获得融资的预制菜企业中,分别获得数千万元与数百万元融资的“三餐有料”与“银食”,专注于C端的预制菜新零售平台。其中——

“三餐有料”是由“冻品在线”(2015年成立,是一家专注冷冻食品供应链的B2B电商平台。据悉,公司2022年正式进入IPO辅导期。)独立孵化、专注家庭预制菜的社区新零售品牌——聚焦家庭三餐消费的场景,主打所谓“3分钟做大餐”的半成品方便菜。依托于“冻品在线”多年积累的全球供应链和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冷链物流履约能力的资源优势,“三餐有料”以“店仓合一模式”切入预制菜赛道,在其成立后一年内,先后完成了三轮融资。在最新的第三轮融资中,众海投资领投,梅花创投继续跟投。

“银食”则为中餐预制菜渠道品牌,之前是为中小微餐企服务的采购平台,在受疫情冲击下,公司业务几乎停摆。2021年,“银食”选择切入预制菜业务,瞄准以县乡为代表的下沉市场,为下沉市场消费者提供“在家”场景下的实惠、高效的餐饮解决方案。之后,“银食”成功获得险峰长青的独家投资。

目前的预制菜赛道尚处早期,颇具影响力的预制菜零售品牌更是尚未真正出现,对于诸如“三餐有料”、“银食”的相关入局玩家而言,缺乏可以借鉴的案例,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相比于从零售渠道切入,从产品切入的门槛要低一些,玩家也较多。近两年成功获得融资的预制菜企业,产品品牌企业也明显高于渠道品牌企业,诸如珍味小梅园、小牛凯西、麦子妈、花花食界等等。

随着预制菜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必然趋势,除了聚焦家常菜、网红菜、西餐等通常品类的预制菜品牌成功获得融资外,以潮汕风味为细分品类的地方菜系品牌“物满鲜”、专注空气炸锅场景下的预制菜品牌“筷百味”等等,各类细分赛道也开始被深入挖掘,相关的预制菜企业也逐渐受到资本的关注。

3)融资后表现

前文已有表述:从2021-2022年预制菜赛道投融资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绝大多数预制菜融资尚处早期阶段,融资金额普遍不高,累计融资额最高的“舌尖英雄”与融资轮次最多的“珍味小梅园”,俨然成为这两年该领域成功获得融资的特别耀眼的星。其中——

作为2022年元月高调宣布进入预制菜领域面向C端用户、主营预制食材和快速烹菜的预制菜品牌,“舌尖英雄”沿袭了陆正耀的瑞幸咖啡“重金营销+贴钱补贴+裂变式推广+快速拓店”的打法,采用“只加盟、不直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据悉2022年4月,“舌尖英雄”全国经销商门店意向签约数已达6000家,已经覆盖了国内30%的地级市和主要大中城市……

但到了2022年8月,已有多家“舌尖英雄”加盟门店,被爆出现经营不善甚至陆续关门的情况。反观“舌尖英雄”加盟门店关闭困境,表面原因是生不逢时遭遇疫情、营业额低入不敷出;实际上,关键原因还是线下门店目标消费人群定位不明确,缺乏对C端消费者的洞察——即使线下社区门店的选品较为丰富,但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缺乏竞争力,致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复购率也是比较低。

相比之下,于2020年8月成立的、主要面向家庭消费场景,满足25-45岁的女性用户和宝妈在家做饭消费需求的、新锐专业预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园”,发展就较为稳健,采取“小步快跑、逐步迭代”策略,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快速迭代,不断拓展渠道,以覆盖更多的区域市场。2022年公司营收实现翻番。

以用户场景为导向,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迭代,目前“珍味小梅园”已形成家常菜、特色面点、网红菜、家宴菜系列的四条产品线;其渠道铺设也在不断拓展,由最初的盒马、家乐福等大型商超卖场KA,到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线上渠道,再到线下品牌专营店的建设,已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在产品、渠道、营销多管齐下的发展战略下,“珍味小梅园”成为预制菜赛道的“黑马”和资本“宠儿”,从成立之初至今的两年多时间内,已经先后获得6轮融资。

4)相关二级市场表现

● 预制菜第一股

2021年4月27日,国内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成功登录上交所主板,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7.1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6.47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年产5千吨的食品用发酵菌液项目、年产5万吨的发酵调理食品项目,以及研发检验中心和信息化建设、营销网络和培训中心建设等。

作为国内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备受资本追捧,其股价从最初的发行价28.53元,一路飙升到最高价139.8元。

“味知香”专注于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销售,自2008年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先的半成品菜生产企业。目前,已建立“味知香”和“馔玉”两大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可以满足B端和C端的差异化需求。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由2016年的2.90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646亿元,CAGR达21.34%。

伴随公司业务的迅速扩大,现有的1.5万吨/年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2020年公司产能已近饱和,2021年产能利用率达128.16%。“味知香”此次IPO募集资金净额中,66%的部分将用于年产5千吨的食品用发酵菌液及年产5万吨发酵调理食品项目,未来公司产能将从现有的1.5万吨/年提升至6.5万吨/年的水平。随着产能的释放,将有效解决目前遇到的产能瓶颈问题。

对尚处初期的预制菜赛道,“味知香”可以说是抢占先机。公司已形成多元化产品结构,现提供的产品品类超过300种,覆盖肉禽类、水产类及其他类。在华东区域也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线下营销网络,并自建了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但是,“味知香”也表现出区域化特征明显、销售方式较为单一、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面临预制菜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形下,其市场拓展存在一定挑战,扩产后的“味知香”能否成功消化新增产能,还有待时间见证。

● 预制菜指数

预制菜相关概念股,出现了多次股价整体上涨,令二级市场一片哗然。环顾预制菜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在2021年与2022年的累计涨跌幅走势,截至2022年12月30日,从2021年初以来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26.50%,预制菜指数累计增长4.67%,跑赢大盘31.17个百分点。

从2022年3月底开始,预制菜板块明显跑赢股市大盘,在上海等多地疫情封控、春节等多种力量的共振影响下,预制菜板块在2022年第二季度及第四季度中后期,表现出强势行情,相关预制菜概念股也是多次掀起涨停潮。

当然,预制菜板块火热的背后,掺杂着一定程度的概念炒作。具体到预制菜概念股,仅有为数不多企业的预制菜业务,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实现业绩贡献;多数涉及预制菜概念的公司,预制菜业务实现营收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是预制菜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诸如“全聚德”、“西安饮食”等经营业绩近两年面临亏损的相关预制菜概念股,多次的股价大涨,显然与公司基本面并不相符。

主要上市公司在预制菜的布局:

未来走势预制菜

1)他山之石

考虑到日本与中国的饮食习惯较为接近,本部分就主要以冷冻调理食品为代表的日本预制食品展开研究,通过复盘日本预制食品的发展,希望能够对中国预制菜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启示——

日本《食品标签法》指出,冷冻食品包含冷冻蔬菜和冷冻调理食品。其中冷冻蔬菜是指进行了分选、清洗、除去不可食用部分,甚至热烫等预处理后,进行冻结并包装的蔬菜;冷冻调理食品是指农、林、畜、水产品经筛选、洗涤、除去不可食用部分等预处理,及调味、加热等烹饪后,进行冷冻并包装,经简便烹饪或无需烹饪即可食用的产品。

●导入期(1975年之前)

早在1920年,北海道森町建成日本第一座鲜鱼冷冻库,日本冷冻食品自此开始萌芽;五十年代,东京百货商店“冷冻食品部”设立,标志着日本冷冻熟食的开端。在扶持冷冻食品企业的发展上,日本政府于1954年推出中小学供膳计划,以解决战后产能过剩;于1965年在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会上发布了“关于与食品生活体系的改善相关的食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的劝告”(低温运输系统劝告),以改善冷冻食品的生产、流通环境。政府再次通过在东京奥运会及大阪世博会对冷冻食品的宣传推广,冷冻食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在60年代末,冷冻调理食品的发展开始起量。

战后日本家电产业兴起,商用微波炉于1959年发售,随后电冰箱于1961年推向市场,至1971年日本电冰箱保有率已超过90%;此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关于与食品生活体系的改善相关的食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的劝告”的发布),日本食品的低温流通体系得以建立。随着冰箱、微波炉等家电的普及,冷冻技术的发展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冷冻食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成长期(1975-1997年)

从1975年-1995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日本GDP与人均GDP分别实现年均复合增长12.55%与11.89%,居民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在日本居民物质基础富足、消费需求提升,日本老龄化程度加深(1994年进入深度老龄化),女性就业率提升,家电的普及率上升(1976年,电冰箱普及率突破96%;1997年,电磁炉普及率超过90%;家庭微波炉普及率在1996年前后已突破90%)等因素影响下,该时期的日本冷冻调理食品实现高速增长,国内产量从1975-1997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实现7.63%,并且表现出B端先于C端放量。

冷冻调理食品B端的放量与餐饮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伴随居民外出就餐需求增加,餐饮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至1997年,餐饮行业的发展达到巅峰。在1975-1997年间,餐饮业的市场规模增长2.39倍。

但是,餐饮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商业土地成本高涨、人工成本上涨、低利润率等问题。以商业土价格为例,日本城市商业土地价格指数在1975年至1991年期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在1991年价格指数达到巅峰水平395.75。尤其是1987年-1991年间,土地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CAGR更是达到12.67%。

此外,日本餐饮连锁化率自80年代起不断提升,从1983年的6.5%提升至1997年的11.5%。速冻调理食品能够减少人工成本和厨房面积,提高上菜效率进而提高翻台率,故餐饮企业的降本增效和连锁餐饮对标准化、规范化产品的诉求驱动冷冻调理食品需求快速增长。

●成熟期(1998年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此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居民消费大幅回落,外出就餐减少,冷冻调理食品B端随之进入增长乏力,随后冷冻调理食品家庭端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在2020年,日本国内C端与B端冷冻调理食品产量分别为72.54万吨与66.24万吨,C端首次超越B端。

自1994年以来,日本从深度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超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率程度愈演愈烈,于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29.79%;截至2021年12月,日本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73.3%;日本家庭的平均人数从1960年的4.14人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2.27人,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尤其在一般家庭户中,单身家庭占比同年达到35.7%。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女性就业率提升、家庭渐趋小型化等社会因素影响情形下,日本家庭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日本消费者对于便捷饮食的诉求增加。

通过复盘日本冷冻调理食品的发展可以观察到,在受政府扶持、宏观经济环境、冷链基础设施、餐饮业发展、老龄化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日本冷冻调理食品发展趋渐成熟,形成B端率先放量,C端稳增的发展路径。

反观中国预制菜的发展,同样是B端率先放量,与日本存在相似之处。尽管日本冷冻调理食品(主要聚焦油炸类和米面制品)与中国的预制菜涵盖的品类会有所不同,但鉴于中国与日本在饮食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冷冻调理食品的发展对于中国预制菜的行业发展仍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现阶段中国预制菜以B端预制菜为主,B端预制菜又以餐饮渠道为主。对于中国餐饮的发展,现阶段呈现出行业高速增长(2014-2019年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CAGR实现10.14%)、连锁率处于较低水平的特征,以及面临的房租高、人力成本高、毛利率低的困境与日本餐饮在1975-1997年间的发展,可以说是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结合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对标日本餐饮连锁化率,我国预制菜在B端市场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参照2021年日本冷冻调理食品消费量有167.03万吨,其中国内产量占比86%,国内产量中,B端与C端产量之比,为48:52,由此推算出日本冷冻调理食品消费量C端占比至少为44.72%(86%×52%),对比我国C端预制菜尚处在导入期的情形,我们相信:从长期来看,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家庭规模小型化、女性就业率提升等经济社会因素驱动下,伴随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C端对预制菜需求继续增加。

2)未来预期

● 预制菜的发展机遇

虽然国内预制菜的发展,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开始,但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2020年开始的疫情催化了预制菜的火爆,甚至呈现出“虚火”之势。

当然,疫情并不是促使预制菜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预制菜兴起的背后是B端餐饮降本增效的诉求及C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革,结合日本冷冻调理食品发展的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B端与C端双重需求共振带动下,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并不是昙花一现,是大势所趋,且市场广阔。

随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表现出了政府对预制菜的发展态度,预制菜赛道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预制菜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餐饮消费,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代表性行业,能够有效提升上游原材料的附加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预制菜不仅对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更佳载体。

据2016环球国家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最强国家符号为——中餐,中药和中华武术。中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载体,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下游的预制菜产品作为中餐标准化发展的产物,有望推动中餐的“海外发展之路”。预制菜的发展对于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格局尚未确定,究竟哪类玩家能够更先跑出来还有待观察。通过对国内外标杆企业的分析研究分析,预制菜的关键成功要素,在于产品、渠道、供应链。尤其对于预制菜相关企业的后期发展而言,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尤为关键。

显然,现阶段具备优秀产品竞争能力、全渠道渗透力的公司更具有竞争力。在预制菜品的竞争壁垒不高以及行业仍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的当下情形下,预制菜相关企业快速搭建渠道,快速占领市场较为关键。

● 预制菜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于预制菜的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预制菜行业存在预制菜菜品的口味还原度低、国家标准缺失、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1)菜品还原度低

中国餐饮由四大传统菜系延伸出八大菜系与若干地方菜,菜系菜式丰富,烹饪过程可谓复杂,预制菜的还原难度较高,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对于预制菜菜品的味道与口感为不少消费者所诟病,据艾媒咨询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提升,排在所有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存在的问题之首。

(2)国家标准缺失

在预制菜行业标准层面,虽然2022年以来,各地政府、产业组织和企业密集发布了预制菜相关标准,但现有标准多以规范的形式出现,对预制菜约束力有限。由于国家标准缺失,缺少通用的成体系的法律规范约束,叠加预制菜赛道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野蛮生长,行业无序发展,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隐忧,不利于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