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卢氏】民谚话农耕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7-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在耕耘播种最佳时节的早春二月,卢氏作协组织会员到马湾红色教育基地采风,重点参观了该基地倾心打造的农耕文化馆。当那一件件农具映入眼帘时,一幕幕儿时的劳动场景顷刻被激活并还原,脑海便跳出了许许多多的农谚俗语。
谚语作为民间传言,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用简短通俗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也是经过高度提炼而成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语言艺术结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特别是那些包罗万象,涵盖农、林、牧、副、鱼各个方面的农谚,以独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老百姓中广泛传播。风格多样,浅显朴素,并以最朴实的形式彰显出汉民族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农耕社会生活的宝典。

图片


不误农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扁豆立了夏,一天一夜发八杈。
参不落,地不冻,有籽有地只管种。
参星落,把耧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蚕老一时,麦收一晌。
椿芽一把大,赶快种棉花。
大暑摘花椒,白露打核桃,
霜降摘柿子,立秋摘酸枣。
时令,镌刻在历代农人的心间。古人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在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耕作季节和时间,适时耕种、适时收获至关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勤劳智慧的先人根据节令和作物生长规律,总结出许许多多关于不误农时的谚语,贴切、经典、实用。《汉书·东方朔传》:“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疆国富人也。”宋梅尧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诗:“殷勤胜菖叶,重叠为农时。”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海隅苍生咸奉正朔,将见农时以正,四序调匀,天行不息,悠久无疆。”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寒露种不完,过时出不全。
谷雨前,好种棉;
谷雨后,好种豆。
麦过夏至连夜死。
豆黄种麦,麦黄种豆。
伏天穿破皮,强似秋后犁九犁。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
立夏种棉花,有柴没疙瘩。
六月六,核桃灌香油。
六月六打花头,七月七摘棉花。
芒种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芒种一半茬。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种白菜。
以上这些农谚俗语在豫西农村广泛流行,突出了这一带农时特征,实用价值很高。什么季节干什么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图片


人勤粮丰
强调“勤”字,是豫西农谚的一大特点,比如“人有蜜蜂勤,一辈不受穷”,“勤挖地边多打粮”,“要得吃饱饭,勤到地里转”等等。这些农谚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也是催人勤劳的号子,督促人们不要犯懒。在豫西农人看来,土地是最实诚的,你肯为它洒多少汗水,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如果你想投机取巧,那只能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饿着;只要你肯花心思和力气,那就会“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丰收;要是你四肢懒惰,那就应了这句“七遍糜子八遍谷,少锄一遍减收成”,收;假如你看不起务农的庄稼人,那还有一句农谚等着你,就是“没有乡里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锄头底下有三宝,防旱防涝除杂草。
锄头有水,汗里有金。
春季粪堆大,秋后粮囤尖。
春上起得早,秋后吃得饱。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长膘。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割麦要抢天,种麦要抢时。
谷稠不多打,多喂两匹马。
谷锄七遍粮满仓。 
谷子锄草,强似上粪。
荒了头遍没苗,荒了二遍没穗。
犁细耙光,肥大有墒。
麦是隔年生,全靠肥来攻。
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棉花锄七遍,疙瘩连成串。
农家肥,地不馋,上一季,管三年。
巧种地不如拙上粪。
扫帚响,粪堆长。
三犁六耙九锄田,一季收成顶一年。
人越勤,地越忙,一年两季多打粮。
人靠粮养,地靠肥长。
人怕干活,活怕人干。
人勤地早,勤能补拙。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勤劳之果是幸福,懒惰之果是痛苦。
人靠地长,地靠人养。
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在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耕耘者的汗水是哺育种子成长的乳汁。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土地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不去流汗,再华丽的说教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图片


尊崇自然
顺应天时,智慧耕种,历来被农人所推崇。种庄稼也不能蛮干,要特别注重气象物候,还有季节、时令、光照、温度、土壤、水分、作物等自然条件。巧耕耘,巧施肥,巧密植,巧换茬,巧收割,巧收藏。只有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做到遵循自然规律,掌握农作物生长习性,并精耕细作,方能最大程度获取大自然的回报。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白云黑云比着跑,一场冰雹少不了。
车路灰起团,下雨在眼前。
春打六九头,不种芝麻吃香油。
春打六九头,五九尾。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天下雨多,麦罢雨必缺。
东虹呼雷西虹雨,南虹河里发大水。
饭锅出汗,天爷要变。
干冬湿年下。
高山戴帽,长工睡觉。
呼雷大,雨点小。
鸡上架,老天下。
疥疮发痒炉灶烟,十天以内雨涟涟。
九九有雪,伏伏有雨。
九月菊花开,赶紧种晚麦。
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久旱就有久连阴。
久阴逢晴要下霜。
腊八前后,冻烂石头。
腊月上旬下大雪,明年雨水定不缺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立春雪水流一丈,打得麦子没处放。
立春一百,磨镰割麦。
立秋雷响,百日无霜。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立夏不造场,麦在土里扬。
立夏麦露头,芒种不用愁。
蚂蚁找窝要下雨,月亮带圈天刮风。
麦过寒露出红尖。
猛雨三场。
七阴八下九不晴,下到二十大天明。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清明前后掩住堰,一亩小麦打一石。
蜻蜓低飞蛇过道,大雨快来到。
蜻蜓结群天有雨。
秋后东风当天雨。
热生风,冷生雨。
日头烧过顶,雨能下满井。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三月怕下桃花雪。
扫帚云,晒死人。
水缸穿裙,下雨有门。
天旱东风不下雨,雨涝西风不能晴。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瓦茬云,晒死人。
晚看西方明,来日天定晴。
西北乌云金红边,狂风暴雨带冷子。
西风不过酉,过酉连夜吼。
西风一大片,必定天要变。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当日交九。
星星稠,雨水流。
星星眨眼,离下不远。
烟囱不出烟,明儿是阴天。
燕子低飞有小雨。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冰雪化,七九八九看杨柳;
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雨降夏甲子,庄稼要淹死。
月月不要初四雨,初四下雨月不晴。
月晕有风,日晕有雨。
云彩打架,说下就下。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看东南黑,午前就有雨。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早上热烘烘,不是下雨就刮风。
早上雾一雾,上午晒死兔。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谷宜稀,麦宜稠,棉花地里卧个牛。
犁见死土,耙成油土,种在虚土。
绿豆茬,要发家,荞麦黑豆是冤家。
旱豌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
黑疸不见面,黄疸收一半。
槐栽骨朵柳栽棍,杨条入地就生根。
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
麦返青收一半,谷返青不见面。 
麦种深,谷种浅,芝麻遮住脸。
西山坡上不种树,水土保不住。
三分造林七分管。
深栽茄子浅栽葱。
湿犁干结,不如歇歇。
十成熟九成收,九成熟十成收。
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八月、十月你,来年三月)
有福没福,花地种谷。
有钱买籽,没钱买苗。
有收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芝麻锄一勤,顶上一茬粪。
小豆稀,卧下鸡。
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刮破脸。
早种三分壮,晚种三分薄。
这些朴素的农谚俗语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农事规律,躬耕田野,吃苦耐劳,合理耕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事哲言
农事哲言是历代农人在几千年农耕实践中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生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囊括了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规劝人们大干、苦干和巧干;告诫人们以农为本,重视农耕,勤俭节约;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家种一亩菜园,胜似十亩旱田。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磨斧不误砍柴工。
奶多娃娃胖,肥多苗儿壮。
能省囤口,不省囤底。
年年防旱,夜夜防贼。
七十二行农为本。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
人瘦脸黄,地瘦没粮。
手上没有茧,肚饥身不暖。
水土不下坡,粮食自然多。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二年能换钱。
五黄六月,龙口夺食。
五黄六月不出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五黄六月争回耧。
五月有雨收高粱。
细米白面,土中提炼。
小孩越吃越胖,庄稼越锄越旺。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夜里下,白天晴,打得粮食没处盛。
一勤无难事,一懒生百邪。
一籽人地,万籽归仓。
有苗不愁大。
栽桑种桐,吃穿不穷。
栽桐树,养母猪,三年就成大财主。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
坐屋听风,耽误一冬。
存住气不少打粮食。
紧趁庄稼,消停买卖。
农谚本身就来自田野间的农人口中,他们把耕种收获的农事经验、天气现象等进行总结,创作成一句句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谚语,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劳动。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农谚是农人的重要助手。如今,虽然农业机械化、产业化飞速发展,但许多农谚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般情况下,农谚形式精短,言简意赅,是最天才的炼句。农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整齐排列的双句,在韵脚上十分和谐,节奏也匀称明快。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民间谚语就这样在百口交诵、广泛流传中不断被加工润色,经过劳动群众加工、打磨,语言形象、生动、传神,实用价值无与伦比。这种精炼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高超的智慧,深刻的分析力,高度的概括力以及精妙的语言运用力。在城镇化步伐日趋加快的今天,虽然边远农村日渐凋零,农事活动渐少,但作为劳动群众几千年智慧结晶的农谚,依然闪耀着灿烂的智慧之光!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农耕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保障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多一些前瞻意识,未雨绸缪,珍惜中国农民数千年开垦并用汗水浸润的良田和耕种经验,早日做好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我们才会处变不惊。

(来源:卢氏部落  作者:王春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