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会不会去查伴侣的手机?”

 佩君的文艺营 2023-07-30 发布于浙江

早上五点左右就醒了,近来皆如此。有时早起运动,但今天早上就想起床看看书。在书架前上下浏览,第一层是哲学与心理学,第二层是教育类,第三层是文学类,最后一层是专业及管理类,选来选去,目光停留在第三层,找出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

上次看这本书是多年前,大约小孩还没有出生时,当时阅读体验并不好,感觉作者在讲大道理,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今早再次翻阅,心生不同感受,觉得字字句句都是作者肺腑之言,时间教会人成长。

“爱侣之间应该有基本的诚实和相当的透明度。但是,万事都有个限度。水质清则无鱼。苛求绝对诚实反而会酿成不信任的氛围,甚至逼出欺骗和伪善。一种健全的爱侣关系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的隐私权。这种尊重一方面基于爱和信任。另一方面基于对人性弱点的宽容。羞于追问相爱者难以启齿的小隐私,乃是爱情中的自尊和教养。”

虽然是讲爱情中情侣的相处之道,但其实放在婚姻中亦然。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最新的节目《众声》采访知名演员孙俪,谈及夫妻间的相处,第一个问题是,你会不会去查伴侣的手机?孙俪说,她有一个行程表,记录的是她的时间安排,邓超也有,他们彼此会看对方的行程表,但不会查看手机。
第二个问题是,不看手机是你为自己设置的原则吗?
孙俪说,也不是。大抵就是对他的信任,以及他给予她充足的安全感。所以,对此就没有疑问,也没有隐瞒。但我想,安全感与信任的交付是相互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他是多余。
关于夫妻间的信任问题,早前与朋友探讨过,但其实就像孙俪说得一样,一个人不可能百分百了解对方,也不可能百分百了解自己,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哪怕孩子也是。只有在空间里,才会获得成长。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空间的边界在哪里。
在了解自己这件事上,我比从前笃定,现在的自己比从前变得宽容,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玻璃杯,我首先看她有没有受伤,其次才关注的是玻璃杯,告诉她,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
对孩子来说,成长之路不可能完全按照成人的设想来成长。小孩在幼儿园时,因为某一次犯错而被老师批评,心情沮丧,回家闷闷不乐地回来告诉我,我对她说犯错不可怕,但我们要在错误中成长,妈妈小时候也犯过错,被老师打骂,体罚,用戒尺打,罚站,我们下次改正过来,就是好孩子。
家里也给她买了绘本——《犯错误没关系》这本书里描绘了,生活中那些错误和一团糟可以引导我们去发现自我。
犯错了怎么办?没什么大不了的,吸取经验再试一次。吃饭时,牛奶洒了,没关系,你总能收拾干净;玩耍时,尝试不同的方向没关系,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学习时,不知道答案没关系,问问题有助于学习,忘记带雨伞没关系,你或许能遇到新朋友……犯错误没关系,我们就是这样学习的。
与宽相反的是严。古语讲:“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棍棒下的孝子心中除了孝有爱吗?长期的棍棒教育,心里滋生的恐惧如何消除?严格当然是件好事,它代表一丝不苟,始终如一。
但严厉是在严格的基础上厉加斥责,或夹杂着恐吓,带着让人不愉快的情绪,长此以往带来的是自卑与恐惧吧?这些是作为家长或引导者应该注意的。
我始终认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家长也要不断成长与学习,只是一味严厉教导带来的结果是让孩子一旦犯错就不敢承担,或者回避错误,从而因小失大、酿成悲剧,譬如轰动社会的“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到底源于何种源于将母亲残忍杀害,这样的残暴程度就算考入高等学府又能怎样?
我想,万事有个限度的意思,不在于如何限制,而在于度量,限制是单方面的,度量则讲究一种平衡与尊重,人际与处世亦如此。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查对方手机寻找或证实某个结果,当你对周围一切处于怀疑态度,那你与身边亲近的人也处理不好关系,所有的揣测与猜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内心的疑点。
时间长了,没有问题也有问题。
境由心生。
与之相反的自察,不管是自我观察还是“吾日三省吾身”,亦算作自我成长的一种表现。当自己足够“拿得起,放得下”拥有勇气与豁达,那自然而然可以转换心念,周围的人与事依此走向良性循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