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万年来最热!古人没有空调怎么过夏天?

 闲云野鹤qpab3u 2023-07-31 发布于浙江

文/有书阿岚

来源/有书(ID:youshucc)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在经历了多日高温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三伏也如期而至。

盛夏三伏,苦热难耐。

随着地表层热量的逐渐累积,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中。

消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如今的我们,可以躲在房间里吹空调来避暑。

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在热浪中度过炎热的夏季呢?

当我们翻看诗词文赋,就会发现其中藏着古人不少的消暑良方!


图片
亲水消暑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 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眼下,正是热浪滔滔、溽热难当的三伏天。

竹林水阁、桥畔河旁,亲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夏方式。

看岸上一竿竿纤细的翠竹,闻池中一朵朵娇红的荷花,听山涧泉水叮咚作响。

铺设一张竹席,闲坐在水上空旷的楼阁中,四周水晶帘莹光闪闪,更加透风,毫无暑热。

聪明的古人,会在盛夏来临之际,利用机械工具制作“自雨亭”。

他们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之后让其从屋檐四周流下,形成阵阵水帘,从而起到消暑降温的效果。

如今的我们,虽不能切身感受“自雨亭”的作用,却仍可以觅一处清凉的小溪,溯溪玩水。

把瓜果饮料丢进溪水里冰镇,光着脚丫踩水,坐在稀疏的树荫下纳凉闲聊,不失为夏日避暑的正确打开方式。


图片
荷池纳凉

《暮热游荷池上 (其三)》

【宋】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夏日傍晚,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采莲赏荷结合起来。

驾一叶轻舟,赏池中翩翩荷叶,看蜻蜓飞舞于池水花海之间,摘一朵香气幽幽的荷花,偷得半日凉。

倘若仔细寻找,在丛丛荷叶间还能觅得碗状的莲蓬。

剥去嫩绿的外衣,去品味那脆嫩和清甜,不禁让人回味无穷。

一池荷花一池凉,一阵荷风一阵香。

古有人们荷池纳凉,今有卖花郎湖畔赠花。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化身宋代女子,和送花郎一起在西湖畔送荷花,给大家带来独属于宋代的夏日浪漫。

“暖风油伞小雨稀,红履白袜半撩衣。花郎笑语答客问,担中菡萏赠君子。”

趁荷花正盛,多去湖畔散散步吧。

夏季的燥热也会在迷人的风景中,逐渐消失。


图片
深山避暑

《山中景》

【元】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酷暑炎夏,与其在城市里忍受扑面的热气、飞扬的尘土,倒不如去深山里避暑。

身处野壑涧泉、虫鸣鸟叫之中,你会发现,原来青山绿林,就是天然的消暑场所。

深谙山中纳凉之妙的古人,常常喜欢在盛夏之时常驻山中。

他们会在山中搭建一处住所,携亲朋好友一同前往避暑。

巍峨壮丽的山川,郁郁葱葱的山林,清澈见底的小溪,都能让人瞬间忘记山外那可怕的高温。

在这个万物都在蒸腾着的夏天,我们何不效仿古人深山避暑之乐,静享惬意的山居生活呢?

以天为幕,碧水为席,清风作伴。

寄身于山水间,享受“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的清欢时光。


图片
品茗纳凉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

【宋】 梅尧臣

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綌衣。

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在夏季,古人还有一个消暑良方,那便是饮茶。

一杯清香的好茶,既能清热解暑,又能调养心境,是不可多得的解暑佳品。

古人夏天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寻一处好地,备一套茶盏,与青山对坐,静听流水涓涓。

在等待水沸,投茶注水,静坐品茗的过程中,时光便在茶香中一寸寸被拉长。

那颗焦躁不安的心,在不知不觉间也就慢慢静了下来。

即便外界苦热难耐,但夏日里的一碗茶,总能轻轻松松地就消了暑气,让你心情愉悦而平和。

《礼记·大学》中曾写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当你的内心安定后,苦夏也就不会再觉得难耐了。


图片
凉席降暑

《夏晚纳凉》

【明】 瞿佑

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

云影恰如衣暂薄,月华那得扇长圆。


夏日的夜晚,微风轻拂,躺在院中的竹床藤席上纳凉,抬头望见星河点点,仿佛置身于无边的宇宙之中。

在古代,睡觉或者纳凉,都少不了凉席。

它能让人在炎热的夜晚,睡一个凉爽的觉。

《后汉书·五行志一》: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从汉灵帝时期开始,凉席便逐渐从“坐具”发展成了“卧具”。

在烈日炎炎之际,古人会把凉席铺在床上或地面上。

有时,他们甚至会用水擦拭凉席,这样等水汽蒸发冷却后,会有更佳的降温作用。

这个睡凉席的降暑方式,时至今日仍在延用,可以说是非常有效且环保的降暑神器。

图片
扇风取凉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 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夏日已至,暑热渐强,古人常用摇扇子的方式,来消暑解热。

而扇子作为古人消暑的第一器物,已有3000年的历史。

最早的扇子,是在帝王出行之时使用,到汉代才逐渐转变为百姓摇风避暑的日用品。

人们又把扇子称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

这些别称,都十分形象地说出了扇子的功能。

当你轻轻晃动扇柄,就可以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袭来。

直到现在,扇子仍旧是我们常用的降暑方法之一。

一把蒲扇,几声蝉鸣,点点流萤。

在被酷暑高温折磨的漫漫长夜中,持一把扇在胸前,以扇逐暑,用扇引风,方能于半梦半醒之间,与一片凉意不期而遇。


图片
冷饮消暑

《咏酥》

【宋】 杨万里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在酷暑之日,古人总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制作出各类“冷饮”。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冰食,名为“酥山”。

它的最底层是冰,上方是用生牛乳、酒酿、白糖熬制加工的“酥”,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喝的奶油。

定型后的“酥山”,晶莹剔透,巍峨多姿。

冰凉凉、软绵绵,“酥山”还未进入腹中,就已经感受到阵阵凉意。

而到了宋代,各色美味的冰食更是层出不穷。

《东京梦华录》里记录了许多宋代夏日小吃,从冰雪甘草汤、生淹水木瓜,到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等。

炎炎盛夏,食冰饮、逛夜市,酷暑带来的热气烦恼,便顿时消散于无形之中。

图片

图片
西瓜解暑

《与朝歌令吴质书》(节选)

【魏】曹丕

驰骛北场,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被凉水沁得冰凉的西瓜,实为夏日解暑之佳品。

古时,人们会把瓜果放在冰凉的井水中。

听人间烟火气“扑通”作响,看瓜果在水中浮浮沉沉。

待水的清凉浸透瓜果,就可切开食用。

金圣叹在《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中曰: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汪曾祺在《夏天》中写道: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西瓜的魅力尽显无遗。

夏季燥热,吃上一瓤冰凉香甜的瓜,不仅降燥生津,还能清热去火。

随着这份清凉在唇齿间弥漫,只余下西瓜的余香,落进每颗躁动的心中。

图片

随着时光的变迁,古人的诸多消暑方式,仍然适用于当下。

无论是江边乘凉、对弈饮茶、撑船采莲,还是山中纳凉、亲水消暑、浮瓜沉李……

这些避暑良方,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智慧与生活美学。

我们可以追随古人的脚步,走出空调房,去体会那诗意般的夏日。

点个“在看”,让我们在这个夏季,放下烦躁,消暑静心,共享悠然惬意的盛夏美景。

图片图片

作者:有书阿岚。本文首发有书(ID:youshucc)。责任编辑:Cy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