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道溃疡

 上池汤液 2023-07-31 发布于山西

  辨证分期治疗

从溃疡病主症来看,以脾虚证候为多见,如胃脘隐作痛,喜温饮食,得食痛减,口淡纳差,食后腹胀,神疲懒言,大便烂,舌质淡等。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候变化及过度劳倦等因素,产生脾胃虚弱、气血瘀滞和湿热内蕴等病理变化,由此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复发。本病虽病位在胃,但涉及肝脾诸脏,病性多属于虚实夹杂,即脾胃虚弱,兼夹气滞、湿热、痰浊和血瘀。因此,提出分期辨证治疗。在溃疡活动期,表现为肝郁气滞,甚则为肝郁化火之热证、实证,提示炎症存在。病程迁延日久,胃之络脉瘀阻,气血凝滞不通,则胃痛加剧,痛处固定。治疗以清肝泄热为主,采取清热疏泄法,消除炎症,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反流,促进溃疡愈合。具体选黄芩、黄连、蒲公英以消除局部炎症,并用甘寒之品珍珠层粉、珍珠母以清热生肌,采用柴胡、木贼等疏肝清热,调畅气机。对日久夹瘀者,则活血化瘀,选用三棱、莪术、三七、川芎等改善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促使炎症吸收,溃疡愈合。在缓解期,以健脾补气为主,强调健脾补气法在溃疡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配合清热疏泄等法,调整机体防御功能,防止溃疡复发。活血化瘀法可用于各期的治疗,有改善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常用方药

  1.溃疡病活动期

  (1)肝胃郁热证:表现为胃部灼痛且痛势急迫,口苦口干,嘈杂反酸,烦热眠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胃郁热,缓急止痛。方用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

处方:黄连、甘草各6g,吴茱萸3g,苏梗12g,黄芩、丹皮各10g,生地黄、白芍、蒲公英各15g,救必应20g。大便干结伴腹胀者,加大黄、厚朴、枳实;嘈杂反酸者,加海螺蛸、瓦楞子;口干舌红少津,加玉竹、麦门冬、沙参。

(2)肝郁气滞证:表现为上腹胀痛,或疼痛窜及两胁,嗳气频作,胸脘满闷,排便不畅。多因精神紧张或情志不畅而诱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川棟子各12g,白芍15g,枳壳、香附、川芎各10g,陈皮、甘草各5g。暖气频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  (3)胃络瘀阻证:多见于本病日久屡发不愈,上腹痛如锥刺、刀割,痛处固定而拒按,或夜间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弦涩。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处方:蒲黄、五灵脂、砂仁、降香、川棟子各10g,丹参15g,甘草6g。痛甚者,加三七粉、延胡索伴气虚舌淡者,加黄芪、白术。

  2.溃疡病缓解期

  (1)脾胃虚弱证:表现为慢性上腹痛,呈隐痛,喜按喜暖,遇冷加重,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淡嫩,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散寒止痛。方用理中丸加味。处方:党参20g,干姜、熟附片(先煎)、桂枝、砂仁(后  下)、炙甘草各6g,白术、香附各10g。

  吐酸者,加瓦楞子、煅牡蛎、浙贝母;湿浊较盛,胃中漉漉有声者,加茯苓、法半夏;若因受寒或进生冷致胃痛加剧者,加高良姜、香附、苏叶。

  (2)胃阴虚证:表现为上腹部灼痛隐隐,嘈杂干呕,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治宜养阴益胃,理气止痛。方用益胃汤加减。

处方:沙参、麦门冬、山药各15g,生地黄 20g,玉竹30g,合欢花、川棟子各10g,白芍12g,甘草6g。胃酸少、纳呆者,加乌梅、山楂;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