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2023-07-31 | 阅:  转:  |  分享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
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走近作者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
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创作背
景峨眉山月歌 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朗读qiāng yú 诗意速通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
水中。月影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夜间乘船从青溪驿
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往,到……去,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出发青溪驿全诗通过对月
的描写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的连用,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主旨
点睛 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
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诗歌赏析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入”“流”两个动词,写出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
之景?“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
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的画面。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
,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三峡、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全诗,其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
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江南逢李龟年
CONTENTS 教学目录诗歌赏析06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
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走近作者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
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
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创作背景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
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朗读qí 诗意速通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能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经常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指殿中监崔涤(dí),唐玄宗的宠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此时
)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想不到)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您相逢。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
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的无限眷恋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主旨点睛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赏析第一、二句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初年鼎盛的怀念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
限怀念。3.三、四句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四句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重逢李龟年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
此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
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4.诗歌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反衬(对比、衬托)。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
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5.“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这一意象有何深意?“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
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
人,世称岑嘉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
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走近作者创作背景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
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
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
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歌朗读qiǎng bàng cén shēn 诗意速通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勉强遥怜故园
菊,应傍战场开。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旁边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重阳节勉强想去登高而又无人
送酒的感慨和对故园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主旨点睛1.这首诗写了中国
的哪一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诗歌赏析重阳节。“九日”“高”“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
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3.“无人送酒
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
的特定环境。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
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5.描述诗歌最后一句所描写的画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
,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着。夜上受降城闻笛 CONTENTS 教学目录诗意速通04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
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
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走近作者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
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诗歌朗读lè lú xiáng 诗意速通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
色犹如秋霜。烽火台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望乡。芦笛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诗
歌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等,创设了苍凉旷达的意境,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主旨点睛1.“沙似雪”和“月如霜
”两个比喻有何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
凉的心境。 诗歌赏析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3.简要赏析诗歌第三句。第三句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4.第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万
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
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5.《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前者想象奇特,借明月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后者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积累拓展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
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45086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