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2023-07-31 | 阅:  转:  |  分享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
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
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1
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
名言警句。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
法,提高个人修养。学习目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必备知识走近作者
孔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
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
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必备知识创作背景语录体中国古
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
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必备知识文学常识论
语( ) 不愠( ) 吾( ) 三省( ) 逾矩( ) 罔( )殆( )
箪食( ) 好之( ) 乐之( ) 曲肱( ) 笃志( )如斯夫( ) 必记字
词lúnyùnwúxǐngyúwǎngdàidānhàolè dǔgōngfú 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
一后所得的数目)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一词多义 知为人
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给) 可以
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充当)而其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顺承,
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代词,可译为“他们的”)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成语积累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
“得”字后做补语)。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
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
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不舍昼夜:不
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
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
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连词,表顺承按时温习通“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了解生气,恼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译文:孔
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
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弟子自我检查,反省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
授的知识泛指多次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
天的意旨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复习
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做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
,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连词,表转折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
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表示感叹语气能忍受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即颜回,孔子的弟子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街巷
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懂得喜爱,爱好代词,……的人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以……为快乐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
)它为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冷水弯着胳膊粗粮合乎正义,指
正当的手段介词,对,对于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
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往,离去停留代词,这,指河水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改变指平民
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
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仁德恳切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
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11《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学们,
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
道理。学情回顾1.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
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精读课文分析讨论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
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3.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得到
什么启示?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4.第四章中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
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5.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
“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6.第六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
颜回怎样的形象?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第七章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8.
第八章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
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孔
子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9.第九章强调了怎样的
学习态度?10.阅读第十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
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11.阅读第十一章,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以三军
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这一章阐述
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
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12.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3.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
的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态度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品德修养
14.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
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
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
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课文主旨课堂小结1
.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概括性本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富有感染力。且本文
语言极富概括性,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仅九字,便将颜回的清贫状态概括了出来。写作特色课堂小结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课文所选的
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仍
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积累拓展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
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了。这个典故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推荐阅读——《论语》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
,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教材课后习题2.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
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
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学习态度上的观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有“学而时
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
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踏踏实实学习,则终究会疑感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指有才德的人。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信”指“诚信”。 3.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4.指仁德。四、背诵全文。提示: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背诵。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岁寒松柏:出自《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为松柏岁寒不凋。比喻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欲罢不能:出自《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文质彬彬:出自《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45086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