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戒书》、《奏章》

 红谷斋主人 2023-07-31 发布于江西

戒书与章奏

儒家著作《独断》读记

                                章丘老耋

              上卷·廿一——廿五

(原文)

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坿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章曰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

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戒书”,就是皇帝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的文书。《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戒”是警戒,,诫也。”[《说文》]因为《戒书》行文:“有诏敕某官……”所以“戒书”又称为“戒敕”。而汉代把训斥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的文书称为“策书”。“戒敕”和“策书”意思相差甚远。“策书”是皇帝说的话;“戒书”是戒敕之书,是训令。

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

群臣上书天子有四种:一是《章》;二是《奏》;三是《表》;四是《驳议》。《章书》的格式,开头必须叩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说事情。奔赴朝堂的臣子也是这样奏报的。

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

《奏书》的格式:它的开头,凡是京师官,都要说先写稽首二字。“稽首”就是叩头。下面才能陈说事情。如果是奏报根据法律,治公府的罪,也要送交“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的检察机关。如果是论罪公卿校尉,还要送“谒者台”。“谒者台”是汉代官署名。《隋书》说:“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坿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

《表文》不需要稽首叩头。其格式:臣某言……,下面写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最后左下方附写,某官、臣某甲上。文字多,一般一简两行,文最少也要五行。送给尚书的《表文》也是这样的格式。公卿校尉诸将上表,不言姓。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姓氏写上。如果是大夫以下的官员,有同姓的官员,为了有区别,才能写上自己的姓。古人称人姓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大拉拉地直呼人家姓名,更是不礼貌的表现。中国的姓名文化,一般是自称称名,称尊者和长辈要称字,对同辈的人也称字。

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

《章》又称《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皂囊”就是黑绸口袋。代的规矩: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封之。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

如果有异议,公卿百官举行会议讨论,如果台阁,就是尚书台有不同的意见,就会发表“驳议”“驳议”的格式:某官,某甲,议论以为是,下官愚憨,提出不同意见。既不称“驳议”,也不说“疑异”。如果是和于上面的意思,就说某官、某甲“议可”。(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