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当代英雄(上)

 书虫小记 2023-07-31 发布于北京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文体学家莱蒙托夫写的小说。

说实话,在读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之前,我一点也不知道这部曾被誉为俄语文学史上的明珠的小说。

莱蒙托夫本人是继普希金之后开启十九世纪俄国那辉煌灿烂之文学史的巨人,不仅在诗歌上的造诣非凡,而且他把诗情转变为散文,又让他的散文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实际上,《当代英雄》是他的代表作。这部散文小说可谓精巧到了极致。小说是由五个独立的中篇小说构成的整体——《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姆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和《宿命论者》。

这五部小说围绕的是同一个主人公——俄罗斯贵族公子毕巧林。《贝拉》是通过第三人以旅行笔记的方式,也就是道听途说的方式展现毕巧林,后四部是毕巧林个人的日记,记录的他的经历和感想。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莱蒙托夫就想出了这种小说构造方式,来描述一个人

他在这部小说里,还创造了一种技法,以环境氛围描述,来阐释人的心理活动,这又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小说技术。又因为莱蒙托夫是诗人,所以他得以通过炼字,运用一种纤细精巧的方式,把嘲讽、虚幻和悲剧在小说中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精巧的氛围。俄国文学史的作者米尔斯基认为这超出了普通小说的标准,加之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完美,甚至认为《当代英雄》在俄语小说中超越了《战争与和平》。

忍不住要提到,仍然是莱蒙托夫所塑造的俄国文学的独特美感——华美、寂寥、孤绝、辽阔而又诗意盎然

莱蒙托夫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一类人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这个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鲁迅、郁达夫一干人等

十九世纪初期沙皇尼古拉一世相比之前的彼得大帝,要内向、封闭且蛮横得多。这个时代的俄国正是在改革开放多年后,一次民族主义和农奴专制主义的逆向回流。尼古拉一世的各项政策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他所在的贵族阶级也发生了分裂。

182512月,莫斯科发生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一部分贵族和议员集体反对尼古拉一世的对外树敌、对内高压的政策,尼古拉一世以铁腕镇压了起义,处决了一批贵族议员,以恐怖手段暂时地压制了不满意见。——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也描述过。

对此,一批有良知且倾向改革开放的贵族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为中心的一个社团组织,赫尔岑、别林斯基们就是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发动,提升贵族阶层和议员们的民主意识。

不过,在政治高压态势下,他们也就只能做到这些。之所以成为“多余的人”,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既背叛了自己所在的阶级,同时又无法融入人民大众,与民众和农奴保持着深刻的距离

他们在精神上孤绝笔立,同时又无法脚踏实地地获取民众力量的支持,由此成为一群游离于当时俄罗斯社会阶层之外的“多余者”。他们痛苦、消沉、愤世嫉俗、蔑视既定的一切规范,既反对统治阶级的一切,又看不来普通民众的一切。

实际上,这就是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在缓慢的体制变革阶段,革命群体的最初期阶段——他们只是精神觉醒,尚未能透过历史的迷雾感知到历史进程背后的力量

莱蒙托夫本人也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用绝佳的文笔,提炼并记录下了人类精神和社会演进过程中,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形象。他所说的“当代英雄”,也就是指这一群体。显然,莱蒙托夫所指的“英雄”,并非我们价值观中的英雄概念,更类似风云人物的概念,也带有对这个群体的自我揶揄和讽刺的感觉。

题外话:这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在——文学的创作和虚构,在很大程度上,较之现实生活更加接近真实和本质。我们每天所接触的现实生活,其实就是一大堆散乱无章的感觉与印象的大杂烩。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感觉与印象可以因为环境和外来影响被扭曲,大多数的感觉与印象材料,其中都混杂了太多有意无意的歪曲,更不用提人云亦云这些心理习惯。

只有少数人拥有清醒头脑和思维能力,能够看透杂乱无章事物背后的线索,找到应对的方式方法,他们就成了我们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杰出人士,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一类。

这些人由于天赋、背景、学识、经历形成了最优组合的缘故,拥有杰出的思维能力,能够看到我们平常人视而不见的细节,能够看到表象背后涌动的力量本体;恰好他们又拥有驾驭文字和表达的才华,于是,把杂乱不堪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与历史演进过程,提炼出他们看到的要素、线索和力量,以虚构形象和情节的方式,把这些要素与线索串联起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世人。

文学之不同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这些社会科学的地方在于,后者是运用逻辑来分析与论证,文学其实是在此基础上,以让人更为愉悦的方式来“体验”生活背后的逻辑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是用让人感同身受,激发起情感、理智和想象的方式,让阅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意图。透过这些文学作品,人们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去体验另外的世界和生活,另外的精神和心理,借助虚构的形象和情节,可以更短的时间和更小的代价,理解生活、社会、历史背后的逻辑与力量。、

现在有不少人说,不要看文学作品,过自己真实的生活就是,看那么多假的干啥(本人年轻时期也抱有同样的观念)。是的,过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是必然的,仅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自我提升认知、扩大眼界,这其实对个人的天赋能力、家庭条件有相当高的要求我们都有相关的经验,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事情,却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表象背后的问题,找到解扣的线索。

文学作品就是一种浓缩了多样人生、经历、思考与规律的“学习样本”,它与培训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以情感共鸣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回到小说本身吧。

《贝拉》。

这是第一篇,贝拉就是女主的名字,一个不识字的契尔克斯姑娘,来自契尔克斯部族一个酋长家庭,不过,她当然并不是主角,主角是毕巧林。

这篇是以一个旅途中人“我”的视角展开的,我因为要在大雪天从格鲁吉亚赶往切钦尼亚,连夜赶路,遇上了一个驻防在切钦尼亚的老上尉军官马克西姆·马克西姆梅奇。此人就是毕巧林的上司兼朋友。

我和马克西姆一同翻过了古德山才分手,在路上为了打发时间,马克西姆上尉就跟我聊起了毕巧林这么一个有趣的人。因为切钦尼亚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一年也见不到几个外人,边防连队只能与当地的契尔克斯人、蒙古人、奥塞蒂亚人打交道。所以,当连队来了一个年轻、瘦高而白皙漂亮的青年准尉时,就引起了马克西姆的好奇心。

毕巧林言谈举止当然不一般,爱好广泛,自己的屋里藏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他生性有点傲慢,对大家也是不冷不热的。一次当地契尔克斯酋长嫁女儿请客,把驻防部队两位军官——马克西姆和毕巧林作为贵客请了过去,在宴会上,毕巧林一眼就看中了酋长的小女儿贝拉。

当时,贝拉的兄长阿扎马特正在眼红当地一个众所周知的强盗卡兹比奇的千里马。卡兹比奇是契尔克斯族人,凶悍灵巧,主要靠劫掠谋生,拥有一匹世所罕有的好马,阿扎马特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撬动卡兹比奇卖了他的马,包括许诺把自己的妹妹贝拉送给卡兹比奇。

这件事被毕巧林知道后,就动了歪脑筋,他主动找到阿扎马特,要求阿扎马特想法把贝拉给自己弄过来,许诺一定帮他弄到卡兹比奇的千里马。办法也很简单,毕巧林以驻地军队名义要求卡兹比奇送十头羊过来补充军需,卡兹比奇很乐于做这种生意,于是按时赴约,毕巧林趁着给卡兹比奇喝酒的时候,让手下士兵把千里马牵走,交给了阿扎马特跑了。

贝拉就这样到了毕巧林的手中。毕巧林运用他在莫斯科贵妇情场的那套手段,赢得了贝拉的爱情。不过很快,他就有些烦贝拉了,公子哥儿的习性又回复过来,成天自己出去打猎,把贝拉扔在一边。

在一次沉闷的打猎归来之后,毕巧林向马克西姆上尉敞开了内心,第一次展现了他的经历——出身贵族世家,内心天然敏感脆弱,因为过早离开双亲,始终缺乏安全感。

先是在贵圈里纵情声色,很快就厌倦,于是开始读书学习。结果又发现,成功的人大多数胸无点墨,只是运气和头脑与手腕的灵活,又厌倦了学习。

后来干脆参军,希望残酷的战争能够洗礼自己。谁知他天生就适应性强,很快也习惯了子弹在耳边的嗖嗖声,不但总能死里逃生,还经常出奇制胜。所以干脆又请求上级把自己放到这个偏远的山区来戍边,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放逐。

他之所以喜欢上贝拉,是希望从这个契尔克斯姑娘身上,找到那种不受尘世污染的情感,谁知姑娘的淳朴无知与贵妇的调情一样很容易让人厌倦。

失去了千里马的卡兹比奇极其愤怒,他探知是阿扎马特偷了马,就去找阿扎马特复仇,没有找到,却把阿扎马特的父亲,也就是贝拉的父亲,契尔克斯族的酋长给杀死了。

后来他又报复毕巧林,趁毕巧林打猎当口,劫持了贝拉。得到消息的马克西姆立即率连队追赶,在追赶过程中,卡兹比奇捅了贝拉一刀。

贝拉后来挣扎了三四天,才在毕巧林的怀里去世了。

马克西姆描述道,虽然他很不齿毕巧林谋划抢夺贝拉,以及后来又对贝拉不理不问的公子哥儿习性,但他也很细致的观察到了毕巧林深藏在内心中的悲伤。

贝拉咽气后,毕巧林走出房间,一直在树下踱步,然后坐下来,依靠在树上,用树枝在地上画着。马克西姆出于关心去询问毕巧林,毕巧林对他报以笑容——那是马克西姆见过的最难看的笑容,最难听的笑声。

不久,毕巧林就黯然离开了驻地,返回了俄罗斯。

《马克西姆·马克西姆梅奇》

几年后,“我”因为旅途需要再次来到第弗里斯地区,又是在一个冬天,居然在驿站再次遇到了马克西姆·马克西姆梅奇。最有趣的是,返回彼得堡之后没有了音讯的毕巧林,也凑巧来到了这里。

毕巧林的出场再次让人生厌,他由佣人服侍着,坐英式四轮马车到来,一到就跟当地驻军的上校吃喝去了。马克西姆抱着极大的热情等待了他一晚上,到早晨毕巧林从上校家里回到旅馆之后,却表现出了对马克西姆和我的极度冷淡。

在我眼中,毕巧林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但却又相当的病态——显得有力而又纤弱,眼中的神色是钢铁的闪光,毫无情感的体现。他唯一的动容,是在马克西姆对他提起当年的贝拉时。

在简单而冷淡的问候之后,毕巧林借口要赶往波斯做生意,很快就离开了马克西姆,让这个老上尉无比伤感。

失望之余,马克西姆把自己带着的毕巧林当年在驻地写的数本笔记,他本来想归还毕巧林,谁知毕巧林根本不在乎,也不想要。于是马克西姆就把笔记全数都给了我。

《塔曼》

从这篇开始,莱蒙托夫冠以“毕巧林私人笔记”的名头,以毕巧林的自述方式,展现这个只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贵族青年的内心世界。

塔曼是一座滨海小城,毕巧林还是在被派遣到切钦尼亚之前,因为部队公事要去格连吉克,路过塔曼这个小城。在小城借宿的当晚,他遇到了一件怪事。

一个没有主人的屋子里,却有一个一问三不知的瞎孩子。半夜里瞎孩子却异常准确地去到海边,等到了一艘小船,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出现帮着一起从船上运包裹下来。毕巧林暗中跟踪发现了这一切,明白这是一伙走私贩子的地盘。

第二天,房子的主人,一个老太婆,一个美丽的姑娘就出现了。毕巧林想套他们的话,却被他们套出来他得知了这里半夜发生的事,于是这个姑娘当晚就诱惑毕巧林去海边划船晒月亮谈恋爱,结果却差点把毕巧林淹死在海里。

毕巧林好容易自救成功,逃回住宿的屋子,紧接着走私贩们就抛弃了这个据点,把老太婆和瞎孩子留在了这里。当晚,瞎孩子偷走了毕巧林的马刀和背包,也不知所踪。

毕巧林对此却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跳进了一伙走私贩规规矩矩的走私生活,结果导致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据点,另寻他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