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域外视角,凝视晚清政治变迁

 龙泉清溪 2023-07-31 发布于山东

2023-07-15 16:44:2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江丹

责任编辑:鞠月芹

  前不久,青年历史学者王慧颖的史学新作《清季上海的美国人》与读者见面。这本书以在上海成立的美华协会的历史活动为主线,呈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上海的以商人、传教士为主的美侨与其所处的晚清政局的互动。

  “义和团运动、庚辛和谈、中外商约谈判、抵制美货运动这一系列晚清政治事件,无不与在华美侨的生命与财产息息相关。通过联合,上海美商与传教士能够获得更多攫取利权的机遇,然而在逐利过程中,如何弥合商业与传教利益的分歧也成为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结合中国几大政治事件的发展脉络,考察美华协会同时期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从一种较为少见的域外视角凝视晚清政治的变迁,呈现这些政治事件鲜为人知的侧面;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上海美商与传教士初期联合的历史演变。”王慧颖在《清季上海的美国人》的《绪论》中如是写道。

  美华协会宣告成立

  19世纪末之前,上海美侨的生活地理应该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

  据《清季上海的美国人》,直到1846年,定居上海且见载于册的只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吴利国的人,他是美国旗昌洋行的在华代办。彼时更多的在华美侨生活在广州,那是他们自1784年乘坐皇后号抵达的中国城市。随着上海开埠与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侨才达到二三百人的规模。

  即便共同生活在上海,美侨也分居不同的地方,而非群聚于美租界。“彼时美商多居英租界,而美传教士限于收入,常往英租界外寻求价格更低廉的住所;1848年,上海美传教士虽征得虹口一带为美国租界,然因该地荒僻,租界四至又长期未定,故定居者除传教士外,多为水手等收入较低的美侨,鲜有美商踏足此地,甚至于美国驻沪领事都长期在英租界办公。”《清季上海的美国人》中介绍。

  作为上海美侨内部最主要的两个群体,上海美商与传教士的关系并不紧密,目标也不相同。“美商要求捍卫并拓展商业利益,传教士则希图维护并发展传教利益;由于内陆传教极易引起民教冲突,而民教冲突又常使中外关系紧张,进至爆发骚动、破坏贸易环境、影响中国市场的开发,因此商人为期商业利益计,多反感传教士对内陆传教的执着,而倾向与英国等国的在沪同行保持密切联系。与之相对的,美商虽极少触及传教士利益,但传教士对他们在租界安逸奢靡、沉溺物质享受和参与鸦片贸易等行为同样不以为然。”

  两个群体对中国的了解也深浅不一。美商一般不通汉语,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传教士,但是他们更有经济实力,比起传教士更能影响美国政府,但当他们的利益在某种程度达成一致或者面临共同挑战时,联合也是必然之事。

  《清季上海的美国人》写道:“19世纪90年代末,经过镀金时代(1870—1890)爆炸性的经济发展,美国已在人口、交通设施、资源开发及工业产量等方面都远超欧洲各国。经济上的繁荣很快便激化了生产过剩与美国当时对华政策之间的矛盾,进而促使美国从事对华贸易和传教的企业与教会在推动美国政府向中国扩张方面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有力地改善了美国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游离状态;与此同时,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在华商业与传教利益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则进一步增强了二者采取合作的紧迫感。”

  1899年1月31日,上海美侨召开大会,美华协会正式宣告成立。

  行动源于在华利益

  晚清的一系列重要政治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美华协会的参与。比如在庚辛和谈中,美华协会活动积极。

  1900年8月中旬,列强派军登陆上海,美华协会也呼吁美国政府向中国增派军队。而中国方面,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曾联合致电美国,请求美国劝止列强派军登陆上海。

  “盖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支绌,无法在列强驻华兵力竞赛上占取优势,因此不如以静制动,表现出一派和平姿态;况且,要以中美'特殊关系’的印象笼络中国,也必须克制其军事行动,确保在保护侨民之外没有逾矩出格之处,因此,长江流域若能由中国自己来维持和平,美国乐于节约军费。此后,美国便始终没有参与列强派军登陆上海的行动。”美国不仅没有增派军队,反而渐次撤出军队,但是美华协会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极力劝诫美国政府,“考虑到美国未来在中国的威望、安全以及商业和其他利益,实在应该保留其在中国的驻军。”但是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清季上海的美国人》分析,美华协会在撤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是出于对慈禧政权的完全不信任。他们认为慈禧政权无力避免中国遭受瓜分,也无意愿向西方开放门户,即便是到了1901年下半年,《辛丑条约》即将签订,美华协会依然发文质疑条约中的条款,认为它们不会被切实执行。

  《辛丑条约》签订一年之后,中美开启《通商行船续订条约》的谈判。其间,美华协会极力主张货币改革。《清季上海的美国人》解释:“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银价持续走低,这不但导致中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购买力下降,同时也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因此,改革币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01年9月,列强勒索中国以'还金’形式支付4.5亿两庚子赔款后,清政府在每年支付赔款本息之余还须支付高达数百万两的'镑亏’。为消除金银汇价浮动造成的巨额损失,清政府开始认真讨论引入金本位制问题。与此同时,金银汇价浮动也对中美进出口贸易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美国无论官方或在华利益集团都视币值改革为中国在庚子事变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是之故,美华协会在1902年中美开启商约谈判后便对此事进行密切关注。”美华协会不仅鼓吹货币改革在贸易中的好处,还大力协助“会议货币专使”精琪的币值改革计划。但是后来,清政府公开宣布采用更加符合实情的银本位制,明确排除金本位制,彻底否决了美国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

  另一个平行的晚清世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本土的排华事件屡有发生,并愈演愈烈。《清季上海的美国人》认为,“鉴于美国本土政商两届对中国抵制运动的因应多基于上海美侨所传递的情报,后者扮演的角色应被揭示。”

  “1904年,溥伦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美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4月1日,代表团抵达旧金山,除溥伦以外,其他成员都被扣留监控长达数日乃至数周之久,其中还有部分成员因被怀疑为劳工或疾病携带者而被拒绝入境。不但如此,各国代表团中,唯有中国代表团被美国商务劳动部要求每人提供500美元保证金,帮助建设世博会场的中国劳工则被要求如离开展览场地超过48小时,必须向美国官员报告,否则按照逃脱者处理。”《清季上海的美国人》写道。

  这起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排华事件,当时国内知之甚少。上海美华协会关注排华问题已是三个月后,但是引发他们注意的并非此事,而是中国留美学生锐减。他们认为,美国入境海关官员的排华行为导致中国学生不愿赴美学习,而这一关注焦点也是他们的在华利益使然。

  “出于留学生归国后将在中国社会扮演重要角色的认识,该会担心排斥中国留学生将不利于未来中美特殊关系之维持。该会执行委员会在1904年年度报告和1905年5月18日请达飞声转呈柔克义的信件中都对这一点进行强调:'这些学生在未来几年,会成为统治中国或者引领中国舆论的人。届时,他们自然会对他们曾身处并接受教育的国家最友好。’'当这些学生回到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担当要职时,他们与其受教育的那个国家的感情和纽带是最强的。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美国受教育的中国学生重返中国,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中国的商业势力肯定会增加。’”

  但是,他们的呼吁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排华问题并无改善,尤其是劳工的悲惨境遇。寓美华侨发出抵制美货的呼吁,并得到了中国士商的响应。但是,美华协会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人的抵制诉求,该协会认为中国人发起抵制的主要目的只是争取中国非劳工阶层自由进入美国的权利,错误地揣测了这场抵制运动的真实动机。而随着抵制运动的扩大,美华协会的态度也从调和转向强硬,甚至呼吁政府进行武力威慑。

  著名历史学者崔志海在为此书作序时提到,书中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了许多美国一手档案文献资料,包括藏于各图书馆的美华协会会刊、相关英文报刊资料以及官方档案等。王慧颖也在后记中自言,当翻开在美国集齐的27期《美华协会杂志》后,“我发现,对于那些我所熟知的晚清政治事件,侨居上海的美国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关注点,并因之形成了另一个平行的晚清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