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韭菜与屠刀

 微笑如酒 2023-07-31 发布于广东
Image

01

慕强的韭菜
《封神》这部电影,像一则关于韭菜与屠刀的寓言。
大商王朝,为防诸侯造反,每个诸侯都有一个儿子送到朝歌城,作为人质。
这些质子,不仅是人质,还是工具和炮灰。纣王把他们训练成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团,用来冲锋陷阵。
纣王不仅要控制质子们的身体,还要控制他们的头脑。日如一日的洗脑和训练,结果是,这些年轻人把纣王当成英雄来崇拜、当成父亲来热爱。
Image

他们认贼作父,不惜出卖和杀害自己真正的父亲。
这就是后世儒家所批判的:灭绝人伦。
电影中的纣王,极具表演性人格。两军作战时,他逼迫一个质子在战场上自杀,然后慷慨激昂的号召大家为这个死者报仇,还一遍遍的嚎问:是谁杀了他?
这个场景很荒诞,杀他的人,不就是你吗。
这说明纣王对自己的洗脑能力非常自信,他以为自己说什么,人们就会信什么。
战争结束后,纣王杀害父兄,夺取王位,结果引发天谴,他又开始道德表演,声称愿意为了拯救苍生而把自己献祭给苍天。
对于纣王来说,道德是用来表演的,仇恨是用来灌输的,他人是用来欺骗和利用的。
纣王的终极梦想,是做“天下共主”,做最大的那把镰刀。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韭菜。
那些对他抱有一丝希望的人,真是可怜。王叔剖心,妻儿惨死,忠诚的部下父子相残。
电影的主角姬发,作为一个慕强的年轻人。一开始,和其质子一样,把代表暴力的纣王视作自己的英雄偶像,梦想成为纣王那样的人。
结果却发现,在“英雄”眼中,他们这些粉丝,只是韭菜。英雄的屠刀,终究砍在了他们和家人的身上。
偶像的破灭。

02

先知的谎言
电影里的西伯侯,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算卦,未卜先知。
却没有算到,自己会在与其他三大诸侯商量谋反时,被自己的儿子姬发举报和抓捕。这就是一个父亲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酿成的惨祸。
姬发在监牢里质问他,你为何背叛大王?我亲眼见到的大王,是那样英明神武;你说的那些预言,和我看到的事实,南辕北辙。
姬发,可以说是一个实证主义者。
西伯侯则告诉儿子,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相信的,都是别人希望你相信的。
其实,实证主义,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很多事并不需要实证,比如高楼上跳下来会死,滥发货币会通胀,毁坏市场经济会通往萧条与贫穷。知识和逻辑,有时比一些所谓的事实,更能够让我们接近真相。
Image
西伯侯作为先知,从来不说违心的话。但最后还是说了,走在街上,说自己的预言,只是胡说八道、蛊惑人心。
知识向暴力投降,先知为暴君发声。
因为他想活下去,他的一个儿子已经成了肉饼,另一个儿子还在纣王手里,他有软肋。

03

残暴与文明
纣王的世界里,暴力是第一性原理。
暴力获得权力、地位和女人,暴力维系秩序。
不服从,就是死。诸侯们被屠杀,西伯侯的长子,被做成肉饼。
历史学者李硕在《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一书中说,商朝喜欢搞人祭,觉得祭祀越多,规模越大,祭祀的贵族级别越高,就表示对上天越虔诚,对自己的统治越有利。这种疯狂、残暴的祭祀,把殷商的贵族和其他的诸侯国都吓坏了。
大量的人祭场面与兄长的惨死,给姬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后半生都无法摆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于是他的另一个弟弟周公经常解梦、并且在执政时大量废除了残暴的人祭制度,用一套道德体系代替了人祭宗教。
李硕认为,殷周之变,是华夏文明从野蛮到文明的一次关键转折。
文明,有时并非源于智慧与善意,而是源于深深的恐惧。凝视过深渊的人,知道其中的幽暗。
遗憾的是,这种切身感受,无法像知识一样简单传递。哪怕博学如西伯侯,也没法一开始就让儿子明白这个世界的残暴真相。
Image
于是,历史出现了一轮轮反复,那些没有被屠刀宰割过的人,总是轻率地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暴力崇拜和喊打喊杀。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群意气奋发的质子们,用崇拜的眼神追随着他们心中的英雄纣王,完全不知道英雄会将自己带入怎样的命运。


我的作品
我的书:
新书推荐 |《经济学思维50讲》
新书推荐 |《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
我的课:暑假,推荐2门给孩子的精彩网课
付费系列: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