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坏事转成好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HNYZL 2023-07-3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德育故事》中,记载着“文灿拒间”的故事。

周文灿的哥哥住在周文灿家中,吃穿用度都依赖周文灿。哥哥嗜酒,经常拿周文灿的钱去喝酒,喝醉酒后耍酒疯,回来还打周文灿,邻居们看到都打抱不平,要来骂哥哥。

这时,周文灿挡住邻居,说:“不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

可见,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没有夹杂丝毫的怨恨。

中国人讲“一体”的观念,父母和儿女是一体的,兄弟之间也是一体的,推而广之,夫妻、君臣、朋友之间也是一体的。

所以,周文灿的这种情义,也会感动邻居,邻居就会知道应该让人和睦相处,而不是让兄弟失和。

很多人好像是为了我们,说亲人、朋友不好,实际上这都是没有从一个家庭、一个团队整体和睦的状况来考虑,而接受建议的人,也是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希望家庭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因为家和万事兴。

一个家庭、团队有没有发展,主要看成员之间是互相赞叹还是互相诋毁,这才是成败的关键。有德行的人知道团队气氛的和谐比什么都重要。

怎样才能维持团队气氛的和谐?

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先生)曾经教诲:“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看到他人做善事、贤德,甚至受人尊重、肯定,不要心生嫉妒,去障碍、排斥,而是要随喜功德。

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见人善,即思齐”,看到别人有善的、贤德的地方,就要想到向别人学习、看齐,而不是嫉妒、障碍,这种风气特别重要。

“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到别人有错,先不要批评别人,特别是同辈之间,为什么?

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还不够,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多做利益别人的事,多去帮助、关心别人,时间久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

“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见到有人做错了,不是去指责别人,幸灾乐祸,而是应该善巧地劝告,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这都是存一颗厚道的心。

假如听到别人谈论自己,或是在背后诽谤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比如,有人告诉自己,某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找借口,或是非常生气,信以为真,进而又去诽谤、反驳别人。

中国古人告诉人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面对别人的诽谤、不实的言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都值得人们借鉴。所以,一定要多读史书,读史使人明智、增长见识,开阔自己的心胸。

北宋时期有一位宰相王旦,所谓“宰相肚子能撑船”,这位宰相的心胸确实非常宽广。

王旦作宰相时,寇准经常批评他,结果批评得太多,皇帝都有些看不过去,就对王旦讲:“寇准经常挑你的毛病。”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王旦是怎样的反应?王旦说:“皇上,我当宰相这么久,一定会有很多过失,寇准是爱国,所以才会批评我。”王旦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肯定对方。

试想,皇帝听到这句话,会不会对王旦更加信任?如果满朝文武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对王旦更加佩服?王旦为全朝的文武百官做出好的榜样。

所以,面对别人的诽谤,自己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火冒三丈,甚至生起嗔心,要有度量接纳别人的批评甚至诽谤。

当别人做错事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经典中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传统文化在国内已经三、四代人没有讲了,不仅自己不懂、没有学过,自己的父母、祖父母,甚至别人的长辈,都没有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么可以怪别人做错事?

“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不仅不能责怪人,还要提起爱心、同情之心,要把挑剔之心转为同情、慈悲之心。而且,自己要明白一个真相,即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体的。

既然是一体的,自己对他人的宽恕、爱戴就是没有条件的,要帮助、成就他人,而不是和他人对立,互相冲突、互相矛盾。

圣人明了真相,所以圣人之所以和凡人不同,就是因为圣人明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己与万物、与他人本质上是一体的关系,所以能够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是“无缘大慈”?

一般人对自己所喜欢、所爱的人,或是父母家人、亲戚朋友有爱心、同情心,而无缘大慈是说自己对任何人、事、物都是平等的慈悲。

“同体大悲”是告诉人们,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别人。所以,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

《了凡四训》上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一个人本来没有什么过失、罪过,但是别人无端地来诽谤、挑剔、指责、抱怨,还给自己加上很多恶名。

这时,如果是真正明理的人会很高兴。为什么?

因为福都是逆着加的。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承受别人的诽谤、误解,自己以前所做的错事、恶事就都报掉了。

别人是送福、送慧给自己,因为面对别人的诽谤、侮辱、误解能如如不动,不生气,定力一定会提高。

如果能做到半年都不生气,周围的人一定会肃然起敬。问题就在于当自己面对这种事情时,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

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际关系,它们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好坏之分在于自己的心,在于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

所以,任何一件事到来时,都不要认为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能够正确地处理,往往就能把一般人看起来的坏事转变成好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些境界都说明,修行是修自己的这颗心,让自己的心时时都在道上,时时刻刻不起贪嗔痴慢疑。

所以,要感谢一切境缘,因为这都是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的问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