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邂逅最美劳动者

 洋溢九洲 2023-07-31 发布于河南

《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 周桂莲


万杆青矛竖,千重绿浪香。

赴汤蹈火后,天下无饥肠。












  这是我几年前的5月上旬经过麦田时即兴吟咏的一首五言绝句。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无意之中又经过了一片麦田,并邂逅了一群特殊的劳动者。这首小诗便作为礼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郑重地敬献给特别的他们吧。
  我与绝大多数国人一样,眼眸和胸臆都早已被三年的疫情防控给憋坏了,“五一”小长假一到,便迫不及待地天天往外跑。远游怕人太多,挤不过小年轻们,就深度游览附近的小山水。今天原本是要去后河沿岸观赏玫瑰和蔷薇花的,经过曹新庄试验农场时,临时产生了进去看看小麦的愿望。里面有学生做试验在预料之中,令人诧异的是,还遇到了几位正在选种的大教授。
  曹新庄试验农场是我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看不到边际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行间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一些白色的身影。走近看,原来是一些穿着白大褂的学生。小麦已入扬花末期,杂交授粉也已行将结束,学生们在做授粉的收尾工作。“最美劳动者”,我脑子里忽然冒出这样一个词语,并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

图片  
  再往前走,看见一位没穿白色实验服的男子,左手抱着笔记本,右手用一根棍子逐行拨拉着麦穗,时不时弯下身子去仔细查看一阵。我知道他是在选种。选种工作是不能由学生单独完成的,因为那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作为《麦类作物学报》的老编辑,我们农学院的小麦育种教师,我都是熟悉的。可这位是谁呢?由于他戴着草帽,我隔着四五米宽的麦畦尾随他好半天,硬是没认出来。他聚精会神于小麦,竟然也一直没发现我。等到我喊一声“您好”,他才侧过脸来。原来是马翎健教授。我说:“田里不会再有别的老师了吧?杂交做完了,怎么也该歇几天啊!”他说:“搞育种的应该都在田里吧,闵东红老师就在那面;其他老师的试验地没在曹新庄,估计也都没歇着。”

图片

  果然,我在麦田更远处找到了同样正在选种的闵东红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宋瑜龙副教授。他俩和马翎健老师一样,也是那么专心致志。我走到他们跟前,驻足了好半天,都没被发现。我喊叫“闵老师”,他竟然被吓了一跳。麦田里正在做杂交的学生大多是他们的研究生。闵老师介绍说,他们前期做的是小麦与小麦的近缘杂交,这两天做的是小麦与玉米的远缘杂交;他们的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已经做了好几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片

  下午,我通过电话得知吉万全教授及其团队的李停栋、王长有、赵继新、陈春环等老师也果然都在离校园十几里外的官村试验站做杂交、选种工作。我说:“二级教授还亲自做杂交啊?!”电话那头的陈春环老师说:“吉老师本来是来选种的,因为怕明天下雨,也帮忙做杂交了。”说完,顺手拍下一张照片,通过微信发了过来。

图片

  不用再问了,王辉教授、高翔教授、李学军教授、奚亚军教授、陈新宏教授、孙道杰教授……,所有小麦育种专家们,肯定都在各自的试验田里忙碌着,在不经意间,以他们自认为最日常的行动,为自己烙下了“最美劳动者”的印记。

  小麦去雄、授粉是十分细致、辛苦的工作。最后,以一首七言古诗来记录、吟咏其些微片段,献给他们,也献给全国所有小麦育种工作者。

小麦杂交工作片段

麦畦翠绿菜花黄,蝶戏莺飞雾霭香。

谁在青矛初劲处,执刀弄镊动霞光。

俯身屈腿半蹲跪,静气凝神如绣娘。

剪颖修芒去雄蕊,挂牌套袋记端详。

做完两穗身难起,腿痛腰酸颈项僵。

万穗千株还等待,须臾平喘即重忙。

去雄辛苦何足道,至此杂交事未央。

授粉还须三晌后,亦蹲亦跪对骄阳。

循环往复消十日,梅雨莫兴风莫狂。

谁道不知山水乐,家国仓廪系衷肠。

执刀:这里的刀,指剪刀;

青矛:刚抽出的麦穗,其状如矛。

《麦类作物学报》官网网址 :

http://mlzwxb.

麦类作物学报

责任编辑:许育彬

网络编辑:薛 维

图片

《麦类作物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

  专家论坛:发布麦类作物领域的专家关于行业发展、存在问题、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的论谈,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选题思路和线索,发挥传帮带作用。

  科学普及:发布有关麦类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普性文章,力求生动趣味,浅显易懂,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学者风采:发布涉农领域专家学者的治学轶事或教书育人的事迹。

  丝路农业:发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麦、大麦合作研究的前景、成功范例、存在问题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技术方案等方面的文章,助力“一带一路”农业迈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麦史荟萃:刊登麦类作物的历史史知识及考古信息,拓展读者的知识面。

  创新思维:发布有关麦类作物研究上的新观点、新思路、学术商榷、假说等文章,只求逻辑自洽,不求完整的试验验证。

  采编心雨:发布科技期刊从业者在论文编校及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感悟、发现及对编辑实务的探索性文章。

  业余雅兴:发布农业科教人员、科技期刊编辑的咏农散文和诗词。

  本刊微信公众平台愿做农业科研工作者与广大移动终端用户之间交流与联系的纽带,旨在实现科研工作者用大众化的语言讲述专业故事的构想。恳请各位专家学人惠赐佳作,稿件一经审核通过,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稿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