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卫平 | “汾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先数“陈支队”……

 鲁梅鲁冰花 2023-08-01 发布于北京


汾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先数“陈支队”……

作者 申卫平

山西简称“晋”,这里地杰人灵,诞生了“三晋文化”,是华夏古文明摇篮;尧、舜、禹先后在这里建都,六百多年的晋国写下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辉煌篇章。山西洪洞大槐树,生活着中华民族祖先;三晋大地河山壮美,风景如画,黄河流经过这里,走了个“几字形”,左边望眺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当年在晋西土地上,活跃着一支远近闻名的八路军武装,番号是343旅补充团(337团前身),后来整编成晋西支队(陈支队)。指战员们在汾河潺潺流水岸边,吕梁高高山岗上,举起了抗日救国旗帜,点燃了反顽讨逆烽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空前危机。9月25日,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21旅团的数百辆载兵军车和辎重马车进犯山西大同,八路军115师四个主力团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全歼日军大部及辎重车队,取得了首战大捷。


平型关战役后,根据党中央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115师开赴到五台,八路军总部也设在五台山下的南茹村,开始了著名的“五台分兵”。


罗荣桓政委率师主力南下,沿着正太路进至灵石,创立了晋西南根据地;副师长聂荣臻率独立团和骑兵营开赴到河北、山西交界部,以五台地区为中心,建立晋察冀根据地;344旅由杨得志代旅长率领,分散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15师师部和343旅两个团(685团和686团)继续留在晋西地区。


    “平型关战役”后,115师伤亡较大,兵员急待补充,上级派杨勇、符竹庭到晋西南征兵。


一个多月后,他们带回来了3000多晋西子弟,补充完部队后,由剩下的新兵,加上从685团和686团老部队调出的近百名骨干及两个连队(686团侦察连和特务连)组成了343旅补充团,邓克明为团长,符竹庭为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地区是我党武装力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补充团刚刚问世,属于偏师,配合685团和686团两支老大哥部队驻守在这里。这只雏鹰飞起时刻,还要从当年的“汾离公路三战三捷”说起,在这次战斗中,刚刚完成组建任务的补充团小露锋芒。


1938年8月,日军主力大举向武汉、广州进逼。同时,日华北方面军20师团沿同浦铁路南犯,108师团及伪军两万多人沿山西境内的汾离公路西进,先后占领山西离石及黄河左岸一线,妄图渡过黄河,进犯西北,染指陕甘宁边区。


此时,八路军总部明确指令343旅阻击敌军,保卫延安,巩固晋西南根据地。1938年9月,驻扎在吴城镇的686团得到情报,日军20辆满载弹药和渡河器材的卡车近日要经过汾离公路,运送到汾阳。这条公路薛公岭一带,道路狭窄,两旁有山,沟壑纵横,山下道路两旁有草和灌木丛,便于埋伏,杨勇团长带领686团和补充团官兵,决定在这里设伏。


 首战汾离公路又称“薛公岭战斗”,从这张图上可看到,薛公岭作战主力是686团,而补充团2营和686团2营是在王家池一带设伏,三面夹击。9月14日拂晓, 686团和补充团进入伏击阵地,10时许,日军车队开进伏击圈,杨勇团长下令开火,炮弹、手榴弹、子弹飞向敌人。公路上火光闪闪,浓烟滚滚,枪炮隆隆,经过半个小时战斗,歼灭敌军200多,俘虏3人 ,顺利完成伏击任务。


首战汾离公路切断了日军运输补给线,在黄河边作战的108师团渐渐弹少粮尽,到了杀马充饥地步。过了不久,日军又出动了六辆汽车鬼子,护送一车粮食救急,再走汾离公路。


二次伏击战是由补充团独立完成的。9月17日,天气阴沉沉,下着靡靡细雨,补充团在彭雄团长和符竹庭政委率领下,在汾离公路油坪一带设伏,这里同样山高草密,适合部队隐蔽。


上午10时,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车上挤满了日本兵,隐蔽在南山上部队首先开火,迫击炮弹和手榴弹飞向公路,敌运输队一片混乱。随后,冲锋号响起,补充团官兵发起冲锋,近身肉搏。半个小时就结束战斗,9辆汽车被炸毁,100多名鬼子被击毙。这次战斗是补充团首次独立作战,并赢得了胜利,它证明了补充团具有了战斗力。


补充团二战汾离公路也有缺陷,新兵们初上战场,见鬼子败退,兴奋不已,士气高涨,只花费半个小时,就把公路上敌人杀得狼狈逃窜。可是他们略显经验不足,放过了前面11辆汽车,只捕获了后面九辆。


日军连续在汾离公路上遭到伏击,损失了 300多名官兵,几十辆汽车,后方补给线彻底被断,黄河边上的108旅团陷入粮弹两绝境地,日军决定撤兵。这又给八路军带来了机会,他们决定在汾离公路上三次伏击日军。


杨勇团长判断,敌人两次受袭后,会更加小心、谨慎,但越是觉得危险地方反倒安全。他把伏击地点再次安排在王家池东边。9月20日清晨,八路军各部队进入伏击地点,686团2营埋伏在公路北侧,1营和3营在南侧,补充团位置在东侧。


中午时分,日军出现了,前面是骑兵,紧接着是骡马辎重兵,最后是炮兵,总计800多人,指挥官是旅团长山口少将。进入伏击圈后,我军使用迫击炮和手榴弹向敌进攻,随后,大队人马开始冲锋,将日军切割成几段,敌人乱做一团,我军愈战愈勇,两个小时后,全歼敌军,击毙山口旅团长,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战马100多匹。


八路军在汾离公路上连战连捷,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补充团经过磨炼、捶打,由偏师成长为雄狮劲旅,成为了115师的主力部队.......


1938年底,为了巩固吕梁抗日根据地,总部命令,将115师343旅补充团和3个地方游击大队组合并,组成晋西独立支队,组建地点在孝义县下堡镇,开国上将陈士榘为晋西支队的首任司令员。毛主席在来往电文中称其为“陈支队”.......


这张陈支队1937年到1939年期间作战地图,它标示出下一场战斗就是1939年底的“反顽讨逆战斗”。


山西新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包括了决死队、工卫队、政卫队、保安旅、暂一师等五支队伍,它有9个旅,50个团,总兵力6万多人。但新军多数是新兵,没有实战经验,缺少骨干老兵,不善作战,新军里面还有少数反共顽固旧军官……


老(旧)军是指阎锡山的晋绥军,1939年12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密令其向晋西南地区新军(决死二纵队)进攻,发起“十二月事变”,老军打起了新军……


12月3日,阎锡山宣布决死队二纵为叛军,任命陈长捷为总指挥,率领6个军兵力进攻晋西南的决死队二纵、政卫队209旅和八路军115师陈支队,他们首先袭击了永和附近决死二纵队196旅旅部,破坏了永和、大宁等六县的抗日政权,杀害了隰县陈支队后方医院多名伤病员,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月事变”。


12月4日,新军成立“山西反顽讨逆总指挥部”,张文昂(左七)为总指挥,韩钧(右四后)为副总指挥……


 “反顽讨逆”作战指挥由陈支队司令陈士榘和黄骅副司令担任。战役开始前,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敌军6个军47个团,我方仅有8个团,包括了陈支队两个团,新军6个团大多没有战斗经验......


大战在即,按照上级指示,晋西支队两个团官兵们换上了“新军(决死队)”臂章,跟老军打起来了。主力分两路,一路出击隰县,一路出击石楼、永和,然后会师午城,直捣大宁、蒲县。陈支队一团官兵在新军配合下,在孝义县的水头、暖泉头、留誉镇等地与敌激战,打退了顽军的多次进攻。12月14日,陈长捷率7个团偷袭新军保安旅,占领汾西暖泉头。陈支队二团和新军209旅52团前往支援,激战一昼夜,将老军击溃。


23日,黄骅带领陈支队和新军二纵6团急行军60里,直捣老军老巢永和,歼敌400余人。顽军两次受挫,老羞成怒,又集结重兵,分三路,从克城、隰县、三交镇进攻陈支队和新军。双方打来杀去,激战了3天,重挫了敌人后,讨逆部队翻过了吕梁山,抵达中阳县金家庄。


在休整期间,上级决定,政卫队51团1500人,与陈支队一团合并;政卫队52团1500人与陈支队二团合并。整合后的陈支队兵强马又壮,他们跨过汾离公路日军封锁线,转移到了晋西北临县以南招贤镇地区。


1940年1月,中央决定由滕代远(时任军委参谋长)统一指挥在晋西北的我军部队(决死二、四纵队、陈支队、彭八旅、暂一师和工卫队),发起临县战役,彻底粉碎顽军进攻。


陈支队一团、二团在副司令黄骅指挥下,担任主攻任务,战斗开始后2小时,二团2营首先得手,攻进城内。随后,全支队从突破口处跟进,逐街逐屋消灭敌人,顺利攻占全城。这次战斗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取得了“反顽讨逆战役”的最终胜利。


1939年,山东成为了全国敌后抗日的主战场,毛主席高瞻远瞩,主张“派兵去山东”,随后,罗荣桓、陈光率领115师主力挺进齐鲁大地……


1940年初夏,总部命令晋西支队归属山东八路军115师建制,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归建后序号为115师教导二旅四团,即“老四团”。至此,陈支队数千名晋西子弟兵离开了故土山西,东进入鲁,投入到了祖国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中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从战火硝烟中走出去的数千名晋西子弟大多长眠在异地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安息墓地前竖立着座座朝着家乡的“无字碑”........


美篇完成后,又收集到了建国后部分幸存下来的陈支队官兵照片,这些当年影像资料很珍贵。第一组照片是当年陈支队领导,他们都是外省籍。陈士榘(湖北武昌籍,左)、王树君(河南浙川籍,右上)、吴岱(福建长汀籍,右中)、贺健(湖北红安籍,右下)


第二组图片多为陈支队山西籍老兵,方皋(广东开平籍,一排左)、武世鸿(山西灵石籍,一排中)、申子文(山西交城籍,一排右)、裴飞正(山西平遥籍,二排左)、成兴宝(山西霍州籍,二排中)、吴亚桥(山西灵石籍,二排右)、孔繁玉(山西赵城籍,三排左)、温克弟(山西灵石籍,三排中)、张魁印(山西平遥籍,三排右)。


第三组图片大多是陈支队山西籍老兵,张镇銘(山西新源籍,一排左)、崔甫(山西洪洞籍,一排中)、赵德荣(山西临汾籍,一排右)、鄢思甲(河南光山籍,二排左),林开征(四川通江籍,二排中)、崔夫行(山西临汾籍,二排右)、张仲(山西赵城籍,三排左)、胡秀宽(山西离石籍,三排中)、王福堂(山西霍县籍,三排右)。


如今幸存的这些陈支队官兵们也大多不在了,但潺潺汾河水日夜流淌着当年八路前辈的血流脉动......


巍巍吕梁山浓墨重笔篆刻下这些晋西儿女的赤胆忠诚.......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