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学习活动建构】杨和平:默读,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宝妞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杨和平
 
摘 要:默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标”和“教材”都给予了足够重视,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落实。基于默读的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默读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组织多种不同目的、不同精度、不同深度、不同长度、不同次数的“默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需要从“默读前”“默读中”“默读后”组织好默读学习活动的程序,保证默读活动的有效展开。
关键词:默读 学习活动 分类 应用 组织
 
默读和朗读一样,既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阅读教学的两翼,只有让它们和谐共振,一起扇动,阅读教学才能更平稳、更优美地飞翔。那么,默读作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所处的地位和现状如何,它又有哪些不同的应用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又该如何组织,其教学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本文,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一、默读的地位与现状
㈠课标怎么说。谈默读的地位,我们首要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规定。一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四个学段做出了不同规定。第一学段规定“学习默读”。第二学段规定“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规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四学段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从课程目标看,对默读的教学,四个学生呈循序渐进的态势。二是给出了粗线条的“教学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三是规定了评价默读的基本维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综合“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看,“默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和“朗读”同等重要的地位。
㈡教材怎么做。“课标”给予了“默读”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教材编写呢?教材编写是否落实了“默读教学”的要求?答案是肯定的。在教材编写上,“默读教学”和“朗读教学”同样作为重要“语文要素”编入七年级上册教材,“朗读教学”占一二两个单元,“默读教学”占三至六四个单元。各单元要求各不相同,循序渐进,有序提升。第三单元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并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侧重“默读方法”的指导。第四单元的要求是“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提出了“默读静思”的要求。第五单元的要求是“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提出了“默读”和“圈点勾画”“摘录”的结合。第六单元则上升为“快速阅读”,提出“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数量要求,给出“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方法。因此,从教材编写看,“默读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体现。
㈢现状怎么样。默读教学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现状如何呢?现状不容乐观。至少从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默读,还是作为“教学手段”的默读,都不容乐观。笔者统计了近期听到的50节常态课和公开课,课堂中超过5分钟默读的只有2节,有意识运用默读手段的也只有两节,绝大部分课堂,不仅没有默读,甚至连默读意识都没有。章师亚在《默读的遭遇》一文中也指出,某次县里12节赛课,“只有4节课安排默读并且都只有1次”,默读“是冷冷清清恰似冬天的冰霜”,“时间基本不足”,“时机或有不对”,“要求时犯不明”,“感受经常不顾”。赵万文在《宁静,方能致远——浅谈语文课堂中默读缺失的现象》一文中给出了两项统计,“默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大约2-3分钟,能有效进行默读指导的竟然只有25%”,并分析缺失原因为“无视课标要求”“唯恐课堂不热闹”和“无力调控”。默读教学遇冷,不仅是“需要热闹”的公开课,而且在常态课中也遇冷,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原因究竟在哪里呢?除了以上老师分析到的之外,对默读教学方法研究不够,对默读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不力,对默读教学价值认识不深,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下面,我们就这三个问题,做一些展开讨论。
二、默读方法分类与应用
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我们可以对“默读”做出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尝试做一些应用性分类阐释。
㈠从目的看,有自由自在默读和带着问题默读。“自由自在默读”是无指向性默读,是不给学生布置明确任务的默读。这类默读,充分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这类默读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初读”,以判断学情,为教学找到基点、突破点和生长点。例如,我们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谈谈“感受最深”“触动最深”的“一点”,教师可基于这“一点”,进行教学的“突破”和“生长”,以推进我们的教学。“带着问题默读”是有明确指向的默读,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有要思考和解决的明确问题。例如《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设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就是“带着问题默读”的典型设计。“自由自在默读”和“带着问题默读”这两种默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各有用处。前者适合初读体验或课下阅读,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后者适合问题探究,深度教学,是教师提升教学的必由之路。
㈡从精度看,有通览性默读和寻觅性默读。“通览性默读”在于全文通览,一字不漏的默读,这类默读通常适用于“初读”或“精读”。比如王君老师执教《松树金龟子》时,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说明文具体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就是“通览性默读”。“寻觅性默读”是在默读时寻找某种特定信息,不需要逐句逐段默读,也就是所谓“跳读”。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用最快捷方式了解段落、全文的主要内容。余映潮老师实际是要学生“寻觅全文和各段的中心句”,这种跳跃式默读就是“寻觅性默读”。前者是默读中的精读,后者是默读中的泛读,它们在阅读的精细程度上有显著区别。
㈢从深度看,有浏览性默读和凝视性默读。“浏览性默读”是泛读,在于浏览、了解大致信息,适用于学生初读课文,或信息量大的群文阅读。“凝视性默读”是精读,是长久地静默地盯着片段或词句看,这个时候是在静思默想,是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揣摩,是反复看反复想,是深度阅读。比如王君老师执教《背影》时,让学生默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段话,让学生“琢磨这封信有什么不同寻常”,这就是一种“凝视性默读”,是深层次默读,学生的默读有反复、沉思、揣摩的过程,默读的场面是“异常安静的”,但学生的思维是“高速运转的”。浏览性默读是浅阅读,只了解信息,而凝视性默读是深阅读,是深入探究问题的阅读。
㈣从时间长度看,有瞬间性默读和持续性默读。“瞬间性默读”是短时默读,通常默读的是文章片段,或碎片材料,时间在一至三分钟。比如肖培东执教《植树的牧羊人》,组织学生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圈点勾画感受最深的词句。这种默读,内容聚焦,文字少,是瞬间可以完成的,是瞬间性默读。“持续性默读”强调长时间不受干扰地默读。就课堂教学而言,能够让学生安静地持续地读完一篇文章,就可以认为是持续性默读了。比如王君老师执教《老王》,让学生“默读全文”,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争鸣。整个阅读过程,场景是安静的,学生是不被打扰的,默读内容是完整的,这就是持续性默读。
㈤从次数看,有一次性默读和反复性默读。“一次性”和“反复性”是就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篇文本的阅读数量而言的。一般情况而言,对完整文本的默读,一节课通常只有一次,以保证对文本有整体的认知。其余的默读或朗读,多是针对片段的,或是“寻觅性默读”。但,我们也可以设计“反复性默读”的阅读训练,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赵爱珍老师的教学设计《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就运用了“反复性默读”的教学策略。第一遍默读“提取信息”,三分钟计时默读,思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第二遍默读“发现规律”,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事物谁比谁更快”。第三遍默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第四遍默读“尝试释疑”,“带着你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答案的同时想想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引导学生反复默读课文,逐一递进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既训练了学生的默读习惯,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循序渐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这首反复性默读。
三、默读活动的有效组织
“默读”作为一项学习活动,或者说是一项教学活动,存在着教学组织的程序和方法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组织一次默读学习活动?
㈠默读前,要明确默读的要求。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和目的,默读要求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从整体上阐释默读前所要明确的“默读要求”。一是习惯上的要求。具体包括“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和“四要”:要保持书本和眼睛的适度距离、要有端正的坐姿、要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要边读边圈点勾画重要语段等。二是方法上的要求。具体是怎样的默读,需要有明确的要求。是“通览全文”还是“寻觅默读”,是“自由自在地读”还是“带着问题读”,是“默读片段”还是“默读全篇”,这要有明确的指向。三是时间上的要求。完成本次默读要用多长时间,也需要给学生以明示。只有计时默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和速度感。四是任务上的要求。本次默读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是“说触动最深的一点”,还是思考某个或某两个特定问题,或者是深度探究某个问题,需要给学生明确指向。默读前,给学生讲清明确的要求、清晰的方法、限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任务,一则能大幅度提高默读效率,二则为默读后的默读检测或评价提供依据。以上是从整体上阐释默读前所要明确的默读要求,具体到某次默读活动,其要求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情确定,而不必面面俱到。
㈡默读中,要观察默读的状态。学生在默读的时候,教师必须有所不为,那就是“保持沉默”“克制自己不发声”;也必须有所为,那就是“察言观色”。具体而言,需要“察”如下内容。一是有没有学生出声、动唇、指读等,如有,要帮助学生矫正。二是学生的坐姿,眼与书本的距离,如有不当,及时提醒学生,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三是学生的眼神和表情,这是观察学生默读状态的最好窗口,发现好的状态,可以“抓拍”,以为“默读评价”做好准备。四是学生的动笔与圈画,这是观察学生默读结果的最好途径,通过观察,发现好的现象和好的结果,为“默读评价”做准备。
㈢默读后,要检测默读的效果。对学生默读行为的评价和对默读效果的检测,“课程标准”规定从“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默读方法”“默读习惯”的评价,需要依据教师的观察来实现。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点评观察到了好方法、好习惯,比如学生的“动笔圈画”现象,“笔不离手”习惯,默读时的“专注神情”“正确坐姿”等,都可以给予赏识性评价,以激励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默读速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规定时间”和“举手统计”,或达标检测来实现。“默读效果”的评价,则可以根据“默读任务”达成度、完成度做出判断,这是我们评价默读的核心指标。
“默读”,无论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它都必须在“默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和实现。而要真正落实好这项活动,实现其功能,我们就必须在“默读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在“默读程序”的规划上,做出精心的安排。
四、默读的价值及意义
默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看。一是默读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意义。二是默读在课堂结构上的意义。三是默读在终身学习中的意义。
㈠默读是其它学习活动的支撑。朗读需要用默读来支撑。在朗读前,通常需要用默读来思考研究怎么朗读,用怎样的语调和语气去表现。比如,王君老师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甄老师“朗读设计非常精彩:他要学生先默读课文,讨论:前一个长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第②~④句传达怎样的感情?”这里的朗读教学,是以“默读”“讨论”为前提的。小组合作讨论,需要以默读静思为前提,基于默读静思才能合作讨论,讨论才有话可说,有据可依。比如,我们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乐园之'乐’表现在哪里”,前提必须先组织学生“默读静思”,如此讨论才能有效发生。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默读,都需要默读作为基础和支持。因为默读是最沉浸地阅读,在默读中学生最能潜心会文与文本做深入对话,最能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最能深入地思考和梳理。
㈡默读让课堂结构有了动静的起伏。只有“静”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是死寂的,没有生机的。只有“动”的课堂,是躁动的浮躁的,是没有沉思、没有深度的。好的课堂,一定是有动有静的,动静相宜的,是在“动”和“静”之间协调转换的,在“动”和“静”之间呈现起伏状态的。想一想,在课堂讨论的中间,在师生对话的当中,孩子们拿着课本安安静静地默读那么几分钟,这种静谧安宁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不仅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而且要创造这样的时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组织学生默读,创造课堂场景上、结构上的“动静相宜”画面,让我们的课堂更美好,更有跌宕起伏的变化。
㈢默读能力是终生学习最需要的能力之一。默读时只需用眼睛扫视课文,可以浏览,可以一目十行,可以跳读,有利于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面,这是默读的第一个特点。默读不出声,不动唇,我们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在家读报纸、看信件时就不会干扰他人,这是默读的第二个特点。默读是安稳宁静的,更易于我们对问题做深入地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将前后问题关联起来进行归纳比较,更有利于我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探寻质疑,这是默读的第三个特点。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每天都为我们生产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更新迭代大量的知识,这都需要我们去更新学习,跟上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默读能力,以便“快速”“大量”“安静”“有质量”地获取信息,更新迭代我们的认知。
基于默读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将“默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活动形式,运用多种不同的默读形式和方法,组织程序完善的默读学习活动,在默读中实践默读,在默读中发展默读能力,在默读中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和生成。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王君.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曹靖.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默读训练[J].《现代语文》,2013,11:125-126.
[4]莫家泉.“默读”的学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21.
[5]赵爱珍.《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9,10:29-30.
[6]陈燕平.和谐的语文课堂源自静思默读[J].黑河教育,2014,3:34.
[7]章师亚.默读的遭遇[J].小学教学研究,2015,8:1-2.
[8]赵万文.宁静,方能致远——浅谈语文课堂中默读缺失的现象[J].辽宁教育,2016,6:46-48.
[9]洪永海.默默无言评价有意——浅谈默读的评价[J].小学教学研究,2015,9:9-10.
 
2019年12月0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