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朝彦 ‖ 从考古发现看濮阳地区环境变化

 文化龙乡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从考古发现看濮阳地区的环境变化

刘朝彦/文

(濮阳说、濮阳早报《文创周刊》投稿邮箱yuanbingjie2003@126.com;电话:13721737408)

图片

濮阳地处华北大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这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目前,这里是中国比较干旱的地区这一,水资源相对贫乏。那么,古代濮阳是否也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呢?我们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做一回答。

一、考古见证

近年来,随着濮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濮阳的考古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址,为研究濮阳地区自古以来环境的变化提供了众多信息。

1.高城遗址  遗址上发现一座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完全湮没于黄砂之下,城墙顶部被3米厚的黄沙覆盖,城墙底部距现在的地表深10多米。这座古城址就是东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帝丘,同时也是颛顼遗都帝丘、夏后相都帝丘和秦汉东郡治所所在地。另外,考古发现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也被汉代及其以后的淤土层所覆盖。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殷墟、东周等多个时期的遗物。

2.戚城遗址  遗址发现有裴李岗、仰韶、龙山、晚商、东周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中部叠压着东周、龙山等两个时期的城址。目前地表上现存的城墙高约5米,从对城墙的解剖来看,城墙底部距今地表超过12米。最近考古人员又在距今地表5米之下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外郭城。

图片

3.铁丘遗址  遗址位于高岗之上,发现有仰韶、龙山、晚商、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目前,遗址中部的生土高出现地表0.30米,但是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之前,却高出周围地表约3—4米。对遗址西部、南部进行钻探发现,现地表6米以下仍为淤沙。由此可见,最初的铁丘遗址高度当在10米以上。《左氏·哀公二年》:“甲戌,将战,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太子惧,自投于车下。”这里,“铁”就是铁丘遗址,由此可见春秋时期铁丘海拔之高,所以简子才能登铁上,望见郑师。

图片

4.马庄遗址  遗址为一高出地表约2.5米的台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有龙山、先商、晚商、汉代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时期尤为丰富,汉代则多为墓葬。

图片

5.西水坡遗址  遗址位于今天地表5米以下,发现了仰韶、龙山、东周、汉代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仰韶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尤其是三座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表明,这里在仰韶时代早期曾是黄河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祭祀圣地。

图片

6.金桥遗址  遗址完全湮没在黄砂之下,中部最高处距现在地表深约2米,发现的文化遗存以龙山时期为主;四周边缘处距现在地表深约8米,发现的遗存则以东周时期为主。另外,在遗址中也发现有仰韶、秦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遗址的东部还发现有早期的湖泊迹象。

7.马呼屯遗址  遗址完全湮没在黄砂之下,距现在地表深约5米,包含有晚商、战国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战国时期为下层贵族的墓葬所在地,墓葬数量众多,出土遗物丰富。

图片

8.澶州城遗址  澶州城始建于五代时期,最初由南北两城构成,北宋时期南城被毁,北城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目前,地表现存城墙高约6米,考古发掘显示,城墙底部已深埋于现地表6米以下。

9.王崇庆墓  2012年5月,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该墓葬,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濮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遂对其进行了清理,墓葬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为三圹砖石墓,顶部现存2米多厚的淤积层。根据出土遗物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判定为明代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之墓。

图片

10.清丰大秦寺  遗址深埋于地下4—5米,考古调查、勘探基本廓清了寺院的分布范围和布局结构,发现了院墙基址、围墙、大门、建筑基址、道路等遗迹现象,并出土了一部分的遗物。

从对以上遗址或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它们有两个特殊的现象。一是自汉代以后都遭受过黄河泛滥淤积的影响,有的已深埋地下十多米,如高城遗址。二是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多发现于丘或堌堆之上,先秦以后这些丘类遗址则成为墓地的理想场所,如马呼屯遗址、马庄遗址等。

二、环境变迁

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濮阳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尚无人类活动。这里最早的文化遗存为距今8000—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时代早期为镇江营一期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不见踪迹;龙山时代早期为孟庄二期文化,龙山时代晚期为后岗二期文化;二里头时期属于辉卫型文化的分布范围;早商时期文化遗存较少,文化性质不明;晚商时期属于殷墟文化的分布范围;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较少,东周时期属于卫国所在地;秦汉以后成为中央王朝的重要管辖区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濮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先秦以后,濮阳地区的地位显著下降,成为历代历朝治理黄河的主战场。这种独特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结合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可将这一时期濮阳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环境优越期,距今8000—6000年,相当于裴李岗时代晚期和仰韶时代早期。这一时期属于典型的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呈井喷式发展。这一时期,濮阳地区环境优越,河湖密布,降雨适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十分适宜人类的生存,考古学文化发达。当时的人们主要生活在河流两侧的高地或一级台地上,原因可能在于取水或取暖的方便。在比较高的台地上,人类往往生活在向阳的坡地上。

2.环境恶化期,距今6000—5000年,相当于仰韶时代中晚期。就整个中国而言,这一时期也属于典型的全新世大暖期,环境优越,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崧泽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异常发达,对外影响十分剧烈。但是,与其他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蓬勃发展相比,太行山东麓地区相对沉寂,濮阳地区尚无发现考古学文化的踪迹。个中缘由,令人费解。近年来,有人认为这与渤海湾地区的海侵影响有关,也许正是海侵的影响才使得太行山东麓地区土地盐碱化程度增加,造成人类无法在此生存。

图片

3.环境优良期,距今5000—2200年,相当于龙山至战国时期。气候学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虽然西周时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寒冷阶段,到春秋时期又立即回暖,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温热多雨的气候,使得这一时期濮阳地区湖泽大量分布,古黄河、济水及其众多支流穿流而过,加之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土丘,因此造就了丘陵、河网、湖泽交错分布的自然环境。这种景象与我国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地区极为相似,为古代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水资源和食物资源。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水患。由于经常受到水患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择丘而处”(《淮南子·齐俗训》),生活在台地的最高处,或者是二级台地上。由于人类长时间的生活,便逐渐抬高了台地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丘类遗址”。人们在台地上一直生活到春秋时期,才开始“降丘宅土”(《尚书·禹贡》)。

4.环境剧变期,西汉至今。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的发明和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人们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过渡开发,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大量泥沙流汇聚到黄河之中,并被裹挟到下游地区,黄河开始在下游地区频繁的改道、迁徙,而濮阳地区成为黄河改道、泛滥最集中的区域。黄河改道、泛滥在濮阳地区淤积了深厚的泥沙,将城址(高城、戚城等)、丘类遗址(金桥、马呼屯等)、湖泽(雷泽)等湮没在黄砂之下,彻底改变了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面貌,造就今日濮阳的环境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