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黄老兵家智慧的瑰宝,政治策略与兵法完美融合 | 白话《三略》全文

 新用户38922816 2023-08-01 发布于海南

黄石公(?-前195年),下邳(今江苏邳县)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谱。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上略

主持军事的大将之法,务必把握英雄的心,奖励有功的人,与众共通情意。所以与众人同爱好,就没有不成功的;与众人同憎恶,就没有不打败敌人的。治国安家,在于得人;亡国破家,在于失人。

《军谶》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是德;刚是贼。弱者是人们所依附的,强者是人们所憎恨的。柔有设置,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有这四种方法,而能相机行事。

细节还没有显现,人还没有能知道;天地神明,都在跟事物转移;变动不拘常法,因敌转化;不事先谋算,一有行动便能得利。所以能谋取控制无边,扶持成帝王的天威,匡正八方,秘密平定九夷。这样的谋者,就是帝王的老师。

所以说:没有不想贪强的,很少能守微弱。如果能守微弱,就能保生存。圣人保存它,动而不失误。舒展它可满四海,收缩它不满怀抱;居住无室宅,防守无城郭;藏在胸怀里面,敌人便屈服降服。

《军谶》说:能柔能刚,其国光大;能弱能强,其国气旺;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治国的原则,在于依靠贤人与民众。信任贤者如自己的心腹,使用民兵如自己的四肢,则谋略就不会有遗漏。所到的地方如身体的肢体相随,骨节相互衔接;天道自然,它的巧妙就无间隔。

治理军国要领,是明察众心,广施百务。使危险的人安逸,使恐惧的人欢悦,使叛离的人回来,使怨恨的人得到原恕,使申诉的人得到明察,使低贱的人得到提高,使骄傲的人受到抑制,对于敌人要削弱它,对于贪婪的人要断绝他,对于欲求的人要利用他,对于畏服的人要隐忍他,有阴谋的人要近身他,进谗言的人要翦除他,有毁谤的人要复原他,反叛的人要废除他,横暴的人要挫败他,自满的人要减损他,归附的人要招抚他,降服的人要宽恕他。

获城守城,获地守地,获财物散财。敌人动时我观察它,敌人接近我备战它,敌人强大我避免它,敌人退去我骚扰它,敌人来犯我严阵以待,敌人暴躁我安抚它,敌人悖理我以义伐它,敌人内部团结我离间它。顺势举事挫败它,因势破敌,放出假话迷惑它,四面包围摧毁它。得而不要自己占有,驻而不要自己守卫,拔出而不要长久停留,占领而不要自己取胜。做事情要靠自己,有城池靠将士。怎么知道有利之处?他们是为诸侯所用,自己为天子所任命;使城镇自己保全,命令士兵自己安定。世上能以祖先为祖为亲的少,能以下下为君的少。下下者务农桑,不耽误农时;薄收赋税,不消耗财力;少用徭役,不使民力疲困。这样国家富而家室安乐,然后选拔文士以管理民众。

所谓的文士,就是指那些有才干的人。所以说:网罗了那些有才干的人则敌国就会陷入困境。有才干的人是国家的干;平民是国家的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令就能畅行而没有怨言了。

领兵作战的关键,在于厚待士卒,给士卒崇尚礼义,并给予丰厚的俸禄。礼仪崇尚,则智谋之士就会到来;俸禄优厚,则义气之士就不会轻易赴死。所以,将领要善于用官位、爵位和俸禄来招纳贤才,不要吝惜财物;对于有功的人要给予及时奖赏,不要超过规定的时间。若能做到这些,下属就会团结一致,敌国就会削弱。

使用士卒的法则,就是将领要给予他们爵位和俸禄,这样士卒就会自觉前来;要用礼义来激励他们,这样士卒就会誓死效命。

为将帅的人,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才可以对敌作战。所以,战争中全军可以获得胜利,敌人也可以全军覆没。过去,良将用兵,有送酒给他喝的,但他却让人把酒倒到河里,与士卒一起流着泪喝。一壶酒不能让河水变味,但三军士卒却因赏赐的酒而誓死效命。

《军谶》上说:军井还没有打好,将帅不要说口渴;帐篷还没有搭好,将帅不要说疲倦;军灶还没有烧饭,将帅不要说饥饿。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摇扇子,下雨不打伞。这就是所谓将帅的礼节。

与士卒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军队就会团结一致,士气高昂;因为将帅平时积累的恩德,士卒已经心悦诚服。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不断地施恩于士兵以一当十。

图片

《军谶》上说:将领之所以有威信,靠的是号令;战争之所以能全胜,靠的是军政;士卒之所以轻易战斗,靠的是听从命令。所以,将帅传达给士兵的命令要简洁、准确,赏罚必须讲信用,像天地那样公正无私,才可以统领士兵。士卒听从命令、一致对敌,才可以出境战斗。

统领军队、把握战势全在于将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全在于士卒。所以,贤能的将领可以使军队稳固,而得人心的将领则能使敌人投降。

围攻城池则敌不坚守,图谋城邑则敌不投降;这两者都不能成功,则是士卒已经精疲力竭。士卒精疲力竭,则将帅势力孤单而士卒悖逆;若是用这样的军队来进行防守则防线不可靠,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则必定失败。这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老弱之军了。这样的军队若由缺乏威信的将领来领导,士卒就会轻视军纪;士卒轻视军纪,则军队必然失去秩序;军队失去秩序,则士卒就会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人乘机进攻;敌人乘机进攻,则这支军队必然遭受失败。《军谶》上说:良将统领军队,要宽厚而施恩惠,对士卒推心置腹、有慈爱之心,这样士气就会日益旺盛,作战就像暴风骤雨一样迅猛。所以这样的军队既可迎击敌人又可因势而下击垮敌人。将帅若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严格军纪、威严行令,则其军队可所向无敌。

《军谶》上说:军以奖赏为表,以惩罚为里。赏罚分明,将帅就能树立威信;各级官吏各尽其职,士卒就会倾力服从;任用贤能的人为官吏,敌国就会因之而震惊。《军谶》上说:贤能的人所到之处敌国都会感到恐惧。所以士卒可以亲近而不可侮辱,将帅可以快乐而不可忧愁,计谋要深藏而不可生疑。若士卒被侮辱则不会顺从;将帅忧愁则对内外不相信;计谋生疑则敌人乘机进攻。以此之道来攻伐敌国则必然招致混乱。

将帅,是国之命脉。将帅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军谶》上说:将帅能做到清正、洁净、公平、整肃;能接受谏言,断理诉讼,纳用人才,听取谋策;能了解各国的风俗,能绘制山川形貌;能明了险阻艰难,掌握军权。所以,具备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帅,能思贤如渴,就能得到贤者的帮助。作为将帅,拒绝谏言,则英雄散去;谋略从众,则谋士叛离;善恶不分,则功臣懈怠;专断独行,则下属归咎;自我夸耀,则下属无功;听信谗言,则众将离心;贪图财物,则奸邪不禁;沉溺女色,则士卒淫乱。将有此一害,则众士不从;有此两害,则军无纪律;有此三害,则士卒逃亡;有此四害,则祸及国家。《军谶》上说:将帅的谋略要保密,士卒的思想要统一,攻击敌人要迅速。将帅的谋略保密,则奸心闭塞;士卒思想统一,则军心结聚;攻击敌人迅速,则敌方难图;具备此三者,则计谋无法夺取。将帅的谋略泄露,则军无势头;外敌窥伺,则祸患不可制;财物进入营寨,则奸邪勾引。将帅有此三者,军必打败。将帅无谋,则谋士离弃;将帅无勇,则官吏士卒惊恐;将帅轻举妄动,则军不慎重。将帅迁怒于人,则全军惧怕。《军谶》上说:谋略和勇敢,是将帅所重;喜怒和迁怒,是将帅所禁。这四点,是将帅的明显戒规。

《军谶》上说:军队没有财力,士士气低落;军队没有奖赏,士气高昂。、《军谶》上说:在诱人的奖赏之下,一定有拼死之人。所以说,礼,是士人尊重的;赏,是士人追求的。招引士人尊重的,展示士人追求的,才能吸引人才。所以,对士人礼遇后又反悔的,士人不再停留;对士人奖赏后又反悔的,士人不再效力。对士人礼遇和奖赏始终如一,士人会勇往直前。《军谶》上说:兴兵打仗的国家,要特别注重恩泽;攻打别国的国家,要注重养民。以少胜多,是因为施与恩泽;以弱胜强,是因为得到民心。所以,良将爱护士兵,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三军如一人般团结,则胜算更大。《军谶》上说:用兵的要诀,必须先察敌情:观察其仓库是否有足够的储备,估计其粮食是否充足,卜算其强弱,察明其天地,伺察其空隙。所以,国家没有军队却困难重重,是因为粮食运输不力,导致国家空虚;百姓面有菜色,说明百姓贫困。千里之外运粮,百姓有饥饿之色;临时砍柴烧饭,军队不能及时吃饱。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运粮二百里,无二年之食;运粮三百里,无三年之食,都是国家空虚的表现。国家空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此时敌军来犯,内部民心不稳,国家必将溃败。

《军谶》说:在上者虐待百姓,在下者刻薄无情的回应;在上者推卸责任,在下者倒行逆施;赋税苛繁,刑罚无度,百姓互相残杀;这是亡国之道。

《军谶》说:内心贪婪,外表廉洁,伪装仁义,窃取名声;窃取公物,作为私恩,令上下昏昧;粉饰行为,正直无颜,以获取高官;这是盗贼的起始。

《军谶》说:官员结党营私,各推荐所亲之人;招举奸邪歪曲之人,抑制仁人贤士;背弃公义,谋求私利;同位而相互非难;这是混乱的根源。

《军谶》说:豪族聚众作恶,无官而尊,威震一方;势力相连,种德立恩,夺取君位;侵害欺骗百姓,国内喧哗,臣下蔽而不言;这是乱国的根基。

《军谶》说:世世作恶,侵吞公物,营私舞弊;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及君王;这是国家的奸恶。

《军谶》说:官多民少,尊卑相若,强弱相欺;无法禁止,延及君子,国家承受其咎。

《军谶》说: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家将受其害。

《军谶》说:枝叶强大,比周而居势;卑贱欺贵,久而益大;上者不忍废除,国家将受其败。

《军谶》上说:佞臣在上,军队纷纷议论;引诱自与,动辄违背众人;不进不退,只求取悦于上;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拖延政务,命令不通;胡乱施政,改变常规;君用佞人,必受祸害。这意味着,佞臣在上位,会引发军队中的议论,他们引诱下属自我表现,动辄违背众人的意愿,不进不退,只求取悦于上,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拖延政务,命令不通,胡乱施政,改变常规。君王若使用佞人,必定会受到祸害。

《军谶》上说: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这意味着,奸雄相互呼应,遮蔽了主的明智;毁誉并兴,堵塞了主的耳目;各自阿谀奉承,令主失忠。

因此,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这意味着,主上能够察觉不同的声音,看到问题的萌芽;聘请儒贤,奸雄就会逃遁;任用旧臣,万事才能得到处理;聘请隐士,士人就会得到实职;谋及平民,功绩才能被述说;不失人心,德行就会洋溢。

中略

三皇无须言传而化育四海,所以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察天道则顺应大地,有言有令,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好而无祸害。王者,以道制人,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战斗之患。君无猜疑于臣,臣无猜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好而无祸害。霸者,以权制士,以信结士,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说: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军势》说: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趋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说: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军势》说: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军势》说: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君主不能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子就会背叛;不能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会失去权力。臣子不能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无法事奉君主;不能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国家就会弱小,权威过多,自身也会遭到挫折。

因此,圣王统治世事,观察盛衰,权衡得失,而为之制。所以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人混乱,叛逆就会产生;王恩枯竭,就会进行盟誓相讨伐。德行相同势均力敌,就没有谁能倾倒对方,于是招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上用权变。所以不运用计策,就没有办法决疑;不运用奇谋,就没有办法破奸平息寇;不运用阴谋,就没有办法成功。

圣人顺应天地,贤者法仿天地,智者师古。因此《三略》为衰世而作,其中上略设置礼赏,辨别奸雄,显明成败;中略区别德行,审察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人的过错。所以君主深通上略,就能任用贤人战胜敌人;深通中略,就能统御将领管辖民众;深通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审治国的纲纪。臣子深通中略,就能全功保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所谓亡,并非丧失其身,而是指丧失权势。封官晋爵,极尽人臣的职位,以显示其功;占领土、富民、美人、珍宝以富其家。夫人众一旦聚合而不能骤然离散,权威一旦拥有而不能骤然更改。军队休战罢兵,存亡在此一举。所以用职位来削弱他,用国事来让他分权,这是霸者统御臣下的策略。所以霸者的作为,其议论是驳杂的。保存国家罗致英雄,中略的势所必需的,所以君主应秘而不宣。

下略

能够扶助天下危难的人,就能掌握天下的安定;能够消除天下忧患的人,就能享尽天下的快乐;能够拯救天下祸乱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的福分。所以恩泽遍及百姓,贤人就会归附;恩泽遍及万物,圣人就会归附。贤人归附,国家就强盛;圣人归附,天下就统一。追求贤士以德为标准,招致圣人以道为标准。贤士离去,国家就衰弱;圣人离去,国家就乖谬。衰弱是危险的阶梯,乖谬是灭亡的征兆。贤人施政,使人民下降而有身体;圣人施政,使人民下降而有心。身体下降可以谋求开始,心下降可以保持长久。身体下降依礼而行,心下降依乐而行。所说的乐,并非指金石丝竹之类;而是让人乐其家族,乐其民族,乐其职业,乐其都会邑聚,乐其政令,乐其道德。这样的君主,通过作乐来节制人民,使人民不失和谐。所以有德的君主,以乐来娱乐人民;无德的君主,以乐只供自己享乐。娱乐人民者,长久而人民也快乐;娱乐自己者,不久就会灭亡。

放弃近的而图谋远的,就会劳苦而一无所得;放弃远的而图谋近的,就会安逸而有成就。实施宽政,人民就忠诚;实施严政,人民就抱怨。所以说,贪图土地广阔者,国家就会荒芜;追求德行广大者,国家就能强盛。能保全自己有的,可得到安定;贪图别人所有的,就会残暴。实行残暴的政治,历代都会遭受祸患;制造过度的制度,虽然成事却必定会失败。不顾自己而只去教育别人,就不顺正道;从自己做起去感化别人,就顺应正道。逆道是造成混乱的根源,顺道是治理的关键。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一个整体。道是人所遵循的,德是人所获得的,仁是人所亲爱的,义是人所适宜的,礼是人所体现的,一样不能缺少。所以勤于早起夜睡,礼制就不能破坏;讨贼报仇,宜于决断;怜悯之心,是仁爱的表现;得到自己想要的,是德的道路;使人民平等,不失其所,是道的教化。

君王下达臣子接受叫做命;写在竹帛上叫做令;奉行命令叫做政。命令失当,令就不能执行;令不能执行,政就不得其正;政不得其正,道就不通;道不通,奸邪之臣就胜;奸邪之臣胜,君主的威信就受损伤。

迎接贤士千里迢迢,因为他的道路遥远;招引不贤的人,道路却很近。所以,明君舍近而求远,就能成就大的功业,而令人尽力。忽视一个好人,众多的好人就会失望;奖赏一个坏人,众多的坏人就会回来。好人得到保护,坏人受到惩罚,国家就会安定,众多的好人才会来到。人心怀疑,国家就不会安定;人心迷惑,就没有治民的官。疑心定了,迷惑没了,国家才能安定。一个命令违背民意,其他命令也就失去作用;一个坏事做出来,其他坏事也会接连发生。所以对人民做好事,对邪恶不姑息,命令才能执行,而人民没有怨恨。用人民的怨恨去治理人民的怨恨,是违反天道的;用仇敌去治理仇敌,带来的就是灾难了。治理人民要公平,实现公平必须清明。这样,人民才能各得其所,天下才能安定。侵犯上级的人得尊位,贪婪鄙陋的人得富贵,就是圣明的君主也不能使他们治理好国家。侵犯上级的人受诛戮,贪婪鄙陋的人被拘囚,君主的德化才能实行,众恶就消除了。

清白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招来,有节义的人不能拿威势、刑具威胁。所以明君招引贤人,必须观察他们的所以然。要招致清白的人,就要讲究礼节;要招致有节义的人,就要讲究道义。这样,然后才能招致人才,而君主的名位得以保全。圣人君子明白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决定因素,熟悉治乱的关键,懂得进退的节度。即使穷困,也不处在快灭亡的职位上;即使贫困,也不接受混乱国家的俸禄。胸怀大志、遵守正道的人,时机到了才行动,那君主的大位可以做到极点;与君主思想相合,就可以建立绝世的功业。所以他的道路高远,而名声传扬于后世。

圣明的君王动用军队,不是因为好战,而是要讨伐暴乱。用道义来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去灌溉微小的火苗,即使风大,火势也不会熄灭;到了深渊的边缘上去推摇,即使人再弱,也不会倒下。所以,圣明的君王慎重进兵,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胜利。

那些使国家陷于危险境地的战争,为天道所厌恶。因为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和平的环境,而战争则是对这种和平的破坏。国家要想巩固,必须远离战争。

豪杰在朝执政,国家的威严就会削弱。生杀大权操在豪杰手中,国家的权势就会枯竭。豪杰俯首听命,国家就难以持久。生杀大权操在国君手中,国家才能安定。

如果政治清明,国家就会富足;反之,国家就会因为战乱而财源枯竭。如果政治清明,国家就会国泰民安;反之,国家就会因为暴政而民不聊生。

如果任用贤臣,排斥奸臣,那么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如果奸臣当道,贤臣被排斥,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亡。因为任用了贤臣,国家的政治才会清明;排斥了奸臣,国家的政治才会正常。

嫉贤妒能的人,不会有好的名声。只有妒贤嫉能的人才会妒忌比自己强的人,并加以陷害和打击。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贤人就会被排斥在外,国家也就不会有好的政治。

如果能够进用贤人并给予重用,那么这种福分就会流泽万世。所以君子都急于进用贤人,从而天下就太平了。

以上种种,都是对君主而言的。君主应该明了利弊得失,不要为一时的私利而弃万民于不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害处多于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