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准确识别危重症患者,“保健康、防重症”为头等大事

 天地爱尔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准确划分高危人群、及时识别预警指标,科学管理危重症患者。


 

我国最新《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的颁布,象征着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的诊疗工作正式进入新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轻视新冠病毒感染,尤其是重症感染的防控工作,“保健康、防重症”依旧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要工作目标。

经过广泛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组织呼吸科、感染科等多学科进行讨论,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指南和共识经验,秉承循证、简洁、实用的原则。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基础上,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1],旨在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导,以提升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诊疗水平。

“阳过”并非万事大吉,防控工作仍不可轻视

2021年11月起,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人群中开始出现,并于2022年初迅速取代“德尔塔”成为全球的优势流行株。相较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也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但由于其传播力和免疫逃脱能力却显著增强,在人群中普遍易感,自2022年12月我国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人群感染率高,虽然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但依旧常有“复阳”病例报道,且免疫逃脱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BF.7、BQ.1和BQ.1.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的传播优势迅速增加,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成为优势流行株。危重症高危人群的防护还需时刻注意。

指南中根据临床表现的危重程度,将新冠病毒感染分为轻型、中型、中型和危重型。其中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的重症率、病死率仍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所以对于奥密克戎感染的诊断分型的把握以及与相似疾病的鉴别就显得十分重要。

及时识别重症,危急处理力求“一针见血”

目前成人的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仍以发热、咳嗽、肌痛乏力为主,部分患者可伴鼻塞、流涕、呕吐和腹泻等。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严重时也可出现ARDS;但高热相对多见,少数还可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甚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要准确迅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首先是要对高危人群足够敏感。如年龄≥65岁且全程未接种疫苗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上述患者感染后需进行更高密度的病情观察,注意常规理化指标的波动,谨防危重症的出现。

其次需时刻关注高危人群发生重症的预警指标。当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指氧饱和度的进行性降低、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明显进展,或是儿童出现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等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等待转诊期间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CRP、体温、肺部炎症渗出等情况,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

最后是准确把握转诊指征。开放后,广泛感染让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处理集中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由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初步处理,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再酌情考虑转诊。当接诊到指氧饱和度≤90%,有重度呼吸困难,出现神志淡漠、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症状时,要及时启动紧急转诊。

小结

2020年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成果显著,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如今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也转为“保健康、防重症”。基层医疗工作者高危人群的识别与危重症的处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管理,及时用药,可有效降低后疫情时代的重症转化率和死亡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