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森林一叶 2023-08-01 发布于湖北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最近,一篇名为《年轻人救不了社区食堂》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讲的是: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不仅受到老年人欢迎,很多忙于打拼的年轻人也渴望家门口有家社区食堂;但在一些城市,有些社区食堂因没有平衡好收支,导致经营不可持续,最终面临倒闭。

上海正在加速布局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建成1608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一些有条件的街镇近年还兴办了不少社区食堂,受到居民欢迎。社区食堂是一项民心工程,其经营模式能否持续,决定了这项民心工程能否办成、办好。

上海的社区食堂目前经营得如何?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能开得更多吗?记者日前进行了一番调查。

从面向老年人,拓展为面向全人群

上海的社区食堂建设开始于2016年前后,主要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在2016年之前,上海一些中心城区已发展为老送餐服务很多年了,一些有条件的居委会还开设了助老就餐点。但就餐点并不进行食材烹饪,只是提供场地,让喜欢聚在一起吃的老年人可集中就餐,吃的还是配餐。为让老年人就餐有更多选择,2016年前后,上海一些街镇开始兴办社区食堂。”一位长期从事为老服务的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位于临汾路街道阳曲路391弄的社区食堂是上海最早兴办的社区食堂之一。2016年开业,一开业就是“网红”,据说曾因两块钱一个的大肉包卖得太火,有居民买不上,还打了12345电话投诉。日前的一天,上午10时30分左右,记者在391弄社区食堂的打菜窗口前看到,30多位老人已在排队,据说半小时后食堂将“一座难求”。价廉物美,是这家社区食堂的最大特点。当天,两位60多岁的老夫妻排在最前面,他们买了四块大排、一个狮子头、一份炒虾、一份豆角丝炒肉,一份炒面,拿出三个饭盒,全部打包带走。“带回去吃。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我们三个人吃,炒个蔬菜,午饭晚饭都够了。”老人拿出收银条给记者看:“79元,很实惠!”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我们提供早中晚三餐,早上品种有20多种,中午和晚上有30多个菜品。菜品普遍比社会餐厅低25%。两个人、20多元,可以吃到一大荤、一小荤,能吃饱、吃好。”391弄社区食堂负责人董钧棠说。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我们街道的社区食堂主要面向区域内的户籍老人与常住老人开放,就餐要持街道发的老年就餐卡。街道先后发放了1万张老年就餐卡,其中活跃卡有3000多张。街道范围内目前有两家社区食堂,日服务老人就餐量约800人次,其中391弄社区食堂每日稳定在约400多人次就餐。”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蒋伟萍说。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较早布局社区食堂的街镇多为居住型社区,以居民为主,所以社区食堂大多开在居民区内,主要面向老年居民;但随着社区食堂模式的推广,很多有居民、有办公人群的街镇,将社区食堂开到了沿街面的市口,面向全人群开放。

今年5月开放的静安寺街道社区食堂,位于新闸路、胶州路路口,面向全人群开放,供应早中晚三餐。每天上午10时30分不到,老年人就陆续进来就餐,仅中午时段食堂就提供60多种菜品。“每天翻花头,烧得软糯,适合我们老年人,菜价比周边社会饭店便宜20%以上,凭街道发放的社区老年就餐卡还可打85折。”静安寺街道社区食堂运营方负责人李嘉俊说。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老年人陆陆续续吃好,一过11时30分,周边白领开始进来用餐。记者看到,新的菜品也摆出来,还有辣子鸡、水煮鱼、冒菜等年轻人喜欢的辣口味菜品。“这里的菜品种类多,跟去饭店点菜差不多,而且价格非常实惠。在静安寺商圈吃顿午饭,基本要四五十元,在这里二三十元可以吃得非常好了。”一位就餐的白领告诉记者。在这家食堂,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单位部门的白领一起来吃饭,大家点一桌菜聚餐,有时候还有在周边办公的外国朋友前来就餐。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家门口如果能有家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那太幸运了!”记者采访中,不少老人与白领都这样表示。

大部分社区食堂经营尚可,但盈利能力一般

大家想要社区食堂,但社区食堂的运营情况却不那么乐观。“办社区食堂,就别想赚大钱,能够微利已经很不错了!”一家社区食堂经营者坦言。

记者在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等城区了解到,尽管绝大多数上海的社区食堂经营尚可,但大幅盈利的情况没有,比较好的情况是微利,大部分食堂表示“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

“社区食堂就是一家餐饮店,固定的成本都摆在那里!”吴越人家餐饮公司在上海运营了十余家社区食堂,分布在浦东、青浦、静安、普陀等区。在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南泉路社区食堂门店,店长杜经理告诉记者:这家社区食堂开业于2020年,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起营业恢复正常,目前基本实现“平进平出”,有些月份略有微利。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南泉路社区食堂门店地处居住型社区,前来就餐的主要是居民,其中八成是老年人。“我们的菜品价格实惠,平均客单价15元左右,老年人可凭街道发的就餐卡根据年龄享受9折或者8折优惠。”这家社区食堂不仅吸引本街道的居民来就餐,“贴隔壁”街道的居民也把这里当“食堂”。记者在现场看到,可容纳百余人就餐的食堂,在中午就餐高峰时爆满,还有一些客人在“等位”。

杜经理给记者算了笔账:这家社区食堂日接单量约800余人次,加上承担街道为老送餐上门项目的300份老年餐的制作,日营业额约在1.5万元以上。“一家月营业额在40多万元的餐饮店,扣除房租、水电煤气费、原料成本以及人工的住宿、工资成本等,如果没有一定费用减免,很难维持。”因此,“吴越人家”承接的各区社区食堂,均享受到房租减免,部分社区食堂还享受了水电煤气费的减免。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大部分社区食堂采取了“公建民营”的方式,免场地费、部分免水电煤气费。“这两笔费用的减免,对社区食堂的运营很重要。”一位社区食堂运营者告诉记者,场地租金是经营大头,市中心百平方米场地每月租金至少要5万元左右;运营中的水电煤气费也占了不少成本,少则每月两万元,多则三四万元。

此外,部分社区食堂还可以拿到政府给予的老年餐补贴。如,在黄浦、静安等区,老年人来社区食堂就餐一次,政府对社区食堂补贴两元,封顶一天最多补贴四元。“对处在居住型社区的社区食堂来说,这两元补贴非常重要。因为就餐老人较多,社区食堂每月可有2万到3万元的收入;但如果社区食堂位于办公人口为主的社区,这部分收入就比较少了,可能只有四五千元。”一家街道负责人说。

淡旺季的周期性与人工成本的高企,也是社区食堂经营者要面对的挑战。

南泉路社区食堂的淡旺季分界非常明显。“因八成客人都是可以享受优惠的老年人。天气变化对老年人的消费影响很大,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老年人很少过来消费。门店在此期间的客单量骤降一半以上。”杜经理说。临汾路391弄社区食堂运营者则深深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变化。“疫情前,我们的日接待量在800人次以上。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养成了在家吃饭的习惯,疫情后不再到社区食堂来,现在日接待量减少了一半。”董钧棠说。

还有人工成本的高企。南泉路社区食堂雇用了20多位员工,按照行规需包吃包住;但今年人力成本显著上升,按照过去的工资待遇已招不到人了。“就连小时工也从前两年的20元左右,涨到现在25元以上。不过,要支撑门店正常运转,人工不能省,甚至还要适当扩展。”杜经理说。

运营者对政策优化,还有不少期待

为摊平成本,不少有条件的社区食堂在街镇的支持都向社会开放,引入客流,实现薄利多销,以增加社区食堂的收入

“我们办社区食堂时,当时向运营方提出,不要只针对老年居民,要向社会开放。”静安寺街道副主任郭海燕告诉记者,静安寺街道辖区内商务楼宇多,白领人群也是我们街道的服务人群。社区食堂向社会开放后,一方面,可以辐射白领人群,让他们享受到价廉物美的菜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食堂的客流,达到增收的效果,让运营者有能力承担对老年居民的菜价让利,也让社区食堂可以实现自身“造血”。

不用担心年轻人看到老年人在社区食堂就餐就不'敢’进来。”静安寺街道社区食堂运营方负责人李嘉俊告诉记者,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吸引年轻人进来就餐。首先,在装修上动了脑筋,主打风格时尚轻快,让老年人与年轻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就餐环境;其次,根据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餐习惯,划分了专属就餐时段,如中午10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4时30分到5时30分是老年人就餐专属时段,中午11时30分、下午5时30分后向社会开放,针对老年人与针对年轻人时段的菜品也不一样。最后,社区食堂的店名要起得“老少咸宜”,我们叫“同心荟社区食堂”,千万不要叫长者食堂之类的名字,年轻人看到后往往不敢进来。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方努力下,上海的社区食堂总体运营尚可;不过,在运营中,社区食堂遇到了一些新问题,运营者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政策优化等,还有着更多期待

有部分运营者担心,社区食堂减免房租、水电煤气费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一位在上海先后运营了三家社区食堂的运营者告诉记者,自己在某区运营过一家社区食堂,原来与街镇谈好免除自己的水电煤气费;但后来换了街镇领导,可能对方对为老供餐服务的方式有了新的想法。新一年续约时,对方提出不再减免水电煤气费,这对企业后来的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运营者认为,社区食堂能否持续运营主要在于客流量,但目前很多社区食堂的运营能力并没有被最大利用。运营者希望,政府能再帮一把。如,现在基本上有条件的街镇都在努力开设社区食堂,有些A街镇办的社区食堂,距离B街镇也非常近,能否打通街镇之间为老就餐服务的补贴壁垒,让B街镇的老人到A街镇开设的社区食堂就餐也能享受补贴,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老人就餐,也能利用好社区食堂的运营能力。

有运营者提出,社区食堂在选址时,政府要慎重考察其对周围餐饮店的影响。“社区食堂菜品价格相对便宜,可能会影响周边小餐饮店的生意,由此造成一些经营矛盾,应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

引入社会力量,用更多方式运营社区食堂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一种声音:不少街镇希望以更高效率的方式、更节约的政府成本,来运营社区食堂。

一位街道负责人坦言,作为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老年人对社区食堂非常需要,街道希望能办不止一家社区食堂。“因为居住最远的老人走到现有社区食堂需要近25分钟,并不是很方便。”但中心城区办社区食堂场地难寻,同时一旦再开办一家社区食堂,意味着街道又要承担一份房租与水电煤费成本。

实际上,上海一些城区与街镇正探索用更多元的方式来“运营”社区食堂。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辖区内的一些社会餐饮店,开始为持社区发放的就餐卡的老人提供打折服务。如,在浦电路崂山路口的大壶春生煎店,辖区超过60岁的老人持卡就餐可享9折优惠,超过80岁的老人可享8折。“老年人本来就是我们的顾客群,有了折扣,更愿意来买了,平均每天至少会有十多位老人进店刷卡。现在,我们每月营业额在原来三四十万元的基础上,能再增加1万多元。”大壶春生煎店收银员说。

街道挖掘辖区内有运营能力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餐饮店,打造“社会餐桌”,为老年人提供价廉物美的餐饮服务。“街道先期做了调研,确定了5条人流密集、周边社区老年人比例较高的路段培育'社会餐桌’。入选店铺有一定门槛,除确保食品安全外,还要能提供符合老年人口味的菜品,如尽量以面食、汤包、粥等易消化食物为主。被选中的'社会餐桌’商户入口处要有无障碍坡道或台阶不超过3级。”街道服务办相关负责人宋婷婷介绍。精挑细选下,5家“社会餐桌”脱颖而出。

店铺折扣并不需要店家补贴。“目前是由街道发挥辖区企业集聚的优势,结合慈善公益活动,引导爱心企业定向认领折扣金额的捐赠项目。平均每家'社会餐桌’每月可以拿到约2800元的公益补贴,实现了'政府办实事、商户共参与、企业献爱心、老人得实惠’的多方共赢。”宋婷婷说。

同样利用社会餐饮资源,黄浦区发挥老字号餐饮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老年人喜欢的老字号餐饮店纳入为老供餐服务体系中。本月18日起,在黄浦区民政局牵头下,杏花楼集团旗下10个品牌、12家老字号餐饮门店均成为“老字号长者餐厅”,上线了各具特色的“助老套餐”,黄浦老人凭在社区申领的助老服务卡,即可在这些餐厅享受实惠。

“我们各家老字号之前进行了调研,将老年顾客点单率比较高的菜品与老字号的特色菜品,进行了组合搭配,推出全新的助老套餐,最便宜只要十几元。分量十足,且套餐中的菜品,与不打折的菜品是一样的,确保老人吃饱、吃好。”杏花楼集团市场部副经理张志华说。如,白斩鸡是小绍兴的招牌产品,门店推出了三款白斩鸡套餐:白斩鸡搭配汤或面或点心与粥,打好折价格在23元到27元,其他还有特色小吃套餐,最便宜的一款小馄饨配春卷套餐,打好折只要15元。“最近天气热,来凭卡吃饭的老年人很多。”小绍兴店长介绍。

“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人人都想要”的社区食堂,遭遇哪些成长的烦恼

黄浦区民政局联合老字号餐饮企业、慈善基金会、老年基金会、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友邦保险公司,成立了“老字号长者助餐联盟”,通过专属区域、专属配餐、专属优惠等方式,打造老字号长者餐厅,已有22家老字号门店加入,预计到年底将增加到30家。黄浦区民政局副局长杨颖说,老字号企业经过成本测算,有信心凭借优质实惠的菜品服务,吸引到更多社区老人来消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做到可持续发展。区民政局也将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根据供客量对“老字号长者餐厅”给予适当的梯度奖励,鼓励餐厅将助餐服务办得更好。

本文图片:海沙尔、唐烨、杜晨薇摄影,静安区、浦东新区提供

来源:作者:唐烨 杜晨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