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龙子(蜥蜴)

 奇奇中医堂 2023-08-01 发布于北京

  

  

石龙子(蜥蜴)

(奇奇中医堂整理)


【本经原文】

石龙子,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生川谷及山石间。一名蜥易。

【释名】《吴普》曰:石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石龙子。《名医》曰: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石石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案《说文》云:蜥、虫之蜥易也,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或作蝘,蚖、荣蚖蛇,医以注鸣者。《广雅》云: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蜥蜴也。《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毛诗》云:胡为虺蜴,《传》云蜴,螈也。陆玑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方言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口卢)蜥(虫厘),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锡,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蝾螈,北燕谓之祝蜓,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

石龙子,今之蜥蜴,中药材名。本品为蜥蝎科动物丽斑麻蜥的全体。夏、秋季捕捉,捏死,以铁丝穿头,晒干或烘干。功能主治为:消瘿散瘰。治淋巴结结核。

蜥蜴,又名:山弹,猪婆蛇,四脚蛇,石龙蜥,山龙子

世界上大约有5461种蜥蜴,因其体色和样子多变以及顺从性,成为最具魅力的爬行动物之一,很多种类被当作宠物饲养。现代基因研究表明蜥蜴和蛇是一个类群,蛇由蜥蜴进化而来,蜥蜴形体像蛇,身有细鳞,长四五寸,有四肢,所以又被称为“四脚蛇”。

中国石龙子分布于越南。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在海南和台湾亦有分布。多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常见于住宅附近、公路旁边、草丛中以及低矮灌木林下和杂草茂密的地方。以各种无脊椎动物如金龟子、蝼蛄、地老虎、天牛、蝗虫、蝽象、叩头虫及蛾类幼虫为食,亦吞食小蛙、幼蜥等脊椎动物。刚出眠时多在中午活动,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动觅食。秋季则全天活动觅食。卵生,每次产卵5-9枚,多者可达16枚。

【产地】分布我国东北及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等地。

【性味】 味咸,性寒,有小毒。

【归经】入肾经。

【功能】破结,行水。有利尿通淋下血之效。

【主治】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5.《别录》: 主治五瘾结气,利小便水道,破石淋,下血。

6.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蜥蜴味咸,性寒,有小毒;利小便,破石淋便血,消水肿、阴溃,滑窍破血”。

7.本品咸能软坚散结,寒能清热,入肾经,则可破水道之结,清尿路之热,具有破结行水,清热退湿之功。多用治癃闭,石淋等症。

8.本品咸寒有毒,更入脾经则对四肢肌肤之疮肿等有清热毒,散结消肿之功,用治肌表烂疡毒疮诸证,内服外用,皆可取效,如《刘涓子鬼遗方》用石龙子等药“治诸瘘不愈”。

9.本品味咸性寒,为血肉有形之品,主入肾经,则即补气助阳,又成寒益阴,用治命门火衰之阳事不举等,可有“阴阳相济’’之效。《本草求原》讲: “石龙子,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相关配伍】

1、治淋巴结结核:马蛇子一个,焙干研面,鸡蛋三个。一端开小孔.将马蛇子面分三份,分别装入蛋内,用纸封固,放炭火上烧焦,研细面,香油调敷患处。(《东北动物药》)

2、治羊病风:蜥蜴一个。用瓦焙干,研细末。黄酒冲服,日服一次。(《吉林中草药》)

3治小便不通:蜥蝎三个,蝼蛄七个(去头)。捣成泥状,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4治小儿颓:石龙子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5治诸瘘不愈:石龙子(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6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7配海金砂,相须相使,通淋止痛功著,用治砂石淋之尿道 疼痛等甚宜。

8巴戟天,补肾壮阳,巴戟天甘温而补。辛温则 散,专入肾经,长于温肾;补阳益精;本品血肉之品, 咸寒补阴,主入肾经,偏于益阴,助火补气。二药合用, 温肾壮阳,益精补阴,使阴阳相济,则命门火衰。阳萎阴 冷等症可愈。

【用量】内服:研末,1个。外用:研末调敷,适量。内服烧灰存性,酒服0.5-1钱。或研粉入丸散,或研末外敷,或熬膏。

【禁忌】 有寒利者禁忌。孕妇不得服用。

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炮制】夏、秋季捕捉,捏死,以铁丝穿头,晒干或烘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