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不落帝国的日落——近代西班牙衰落原因梳理

 神经飞扬 2023-08-01 发布于重庆

一、引子

二、西班牙的发家简史

三、西班牙的问题

1、观念

2、军事

3、宗教

4、经济结构和工商业

5、人口和农业

6、殖民地

7、决策的迟滞性

8、与部分国家的比较

四、西班牙巅峰之后的衰落史

五、小结

一、引子

目前,不少书刊、和知乎上的答案,都列出了一些观点,去解释西班牙的衰落;但这些观点往往比较离散(如《剑桥近代史》分散在一二三册各个不同篇章中),或者因缺乏前因后果,让读者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想尝试去通俗、系统地阐明这些观点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大家融会理解。

西班牙的衰落,与其成型、兴起的历史有着密切因果关系。所以我需要先有重点地捋一下西班牙的发家史(如果比较熟悉西班牙的历史,可以跳过这部分)

二、西班牙发家简史,及部分要点

a、在中世纪中期,北非穆斯林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的绝大部分,之后又分裂成多个泰法国;基督徒在半岛北方一隅也先后成立了一些国家开始了绝地反击。终于,在长达几百年的“再征服运动”中,基督教国家反推成功,并形成15世纪半岛上的三个主要国家: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

b、卡斯蒂利亚位于半岛中部,经济为农业,和游牧养羊——这是半岛自然条件、国家边界经常变动的光复运动历史、以及与穆斯林文化影响的结果。卡斯蒂利亚此前通过不断成功的合并、兼并、集权、征伐,终于成为当时半岛上面积最大,国力最强的陆权国家(葡萄牙当时还没发现印度)。

阿拉贡位于半岛东边,濒地中海,是个较松散的联合王国。阿拉贡此前因加沿海的泰罗尼亚地区工商业(本文中的所有“工商业”中的“工”均指“手工业”)的兴盛而成为西地中海霸主,拿下了南意大利和西地中海的所有重要岛屿,贸易网络涵盖北非穆斯林,后因瘟疫、与热那亚的争霸、内战(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遭受重创)衰落。

于是阿拉贡抱了卡斯蒂利亚大腿,通过两国王位继承人(后来均继承了王位)的联姻,在15世纪后期将两国组成联合王国,即西班牙。主导权因此也在卡斯蒂利亚手中。天主教二王也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的集权措施。

图中并未画出撒丁岛和南意大利的阿拉贡领土。所谓的加泰罗尼亚农民起义即之前把阿拉贡搞得焦头烂额的内战。这张图还需注意的是卡斯蒂利亚的地理位置,这决定其陆权思维传统。

合并后,哥伦布“幸运”地“发现”新大陆——注意,支持哥伦布冒险的,是联合王国中的卡斯蒂利亚而非“西班牙”,这也决定了日后新大陆财富的支配权在卡斯蒂利亚。另外如上述,承接阿拉贡 在南意大利继承权 的西班牙,加入了与法国争夺意大利的战争,并“幸运”击败了法国这个宿敌。

c、16世纪初,西班牙王位被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同一个人)继承,在击败法国后,领土大致包括西班牙本土、尼德兰、神罗、大半的意大利,通过进一步的集权改革,成为欧洲最大最强的国家,同时西班牙的征服者也从哥伦布发现的加勒比诸岛作为跳板,向美洲大陆深入,奇迹般地击败了两个土著大帝国,并在执政后期,16世纪中叶,墨西哥和秘鲁都发现大银矿。

新大陆的利益为卡斯蒂利亚所垄断,在构成原西班牙的诸邦国中,卡斯蒂利亚占了主导地位。

另外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也是这一时期的事。

查理五世时候哈布斯堡帝国的盾徽,代表了查理五世的各个采邑爵位头衔,加起来的头衔比龙妈长多了

d、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后,其子腓力二世登基,同时标志着长达一世纪的文艺黄金时代的开始。腓力继承了西班牙本土、尼德兰、大部分意大利,在美洲进一步扩张的殖民地,还征服了菲律宾(“菲律宾”就是以“腓力”命名的)。腓力二世及其幕僚都是卡斯蒂利亚人,混汞法炼银法让卡斯蒂利亚的财富更巨大。卡斯蒂利亚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葡萄牙国王意外战死,拥有葡萄牙继承权的腓力二世还联统了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国力达到顶峰。

腓力二世先后参与了对穆斯林的土耳其、新教英国的战争,对新教尼德兰镇压并引发独立战争,干涉法国的胡格诺战争(这些战争多少是被动参与的,倒不是说腓力二世特别好战)。这4个强敌导致西班牙陷入扩日持久、多线作战的泥潭。

1598年,腓力二世逝世。西班牙的问题越发明显。

二、西班牙的问题

1、主导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观念

如前述历史,卡斯蒂利亚地处半岛相对内陆(注)贫瘠的位置,农牧经济,是一个在光复运动圣战中,通过从北往南的征伐、掠夺穆斯林,最终壮大成为当时半岛老大的陆权国家,这样的历史造就了其好战、虔诚、保守的骑士游侠式国家文化,和集权的陆权国家模式——并如传统贵族、天主教教士般,鄙视商人和商业。骄傲的卡斯蒂利亚人也没从他们的衰落的加泰罗尼亚邻邦那,吸取到后者所擅长的治理海外属地的经验和理财能力。

*注:卡斯蒂利亚在其其北部和西北部也有相当长的比斯开湾海岸线。但这部分因为地理和地缘关系,从古代到近代早期都没有形成大的工商业城市。详情可见:为什么同样是法国沿海,比斯开湾沿岸几乎没有大城市,而地中海沿岸却有很多大城市?。卡斯蒂利亚南方也有海岸线,但由于其扩张过程从北向南,拥有南部沿海已经是后期的事,也不足以改变其原有的陆权农牧文化。

上述特点,并非全是贬义——例如“虔诚”所包含的宗教激情、执着、勇气,无疑是卡斯蒂利亚取得光复运动胜利以及向新大陆冒险的重要驱动力;又例如集权,代表了高效的行政和资源分配,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政治模式——但是,这些国家文化放在卡斯蒂利亚的特定小环境中或许是强国之路,但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则有可能带来灾难。

然而很不幸,因为意外地发现新大陆、意外的发现银矿带来巨量收入、统治者出身地且政治高度集权到统治者等原因,让卡斯蒂利亚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西班牙中的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这成为了下列许多问题的前提。

2、战争和军费

卡斯蒂利亚骑士文化和价值观,结合集权政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由一小撮贵族阶层所掌握的国家财富,流向了他们最重视热衷的两个领域:军事和宗教。

2.1、16世纪军事革命

在讲述军事前,必须要提一下16世纪的军事革命。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棱堡。围攻者无论进攻这个体系的哪个方向,都会遭遇密集配置的交叉火力场;因多边形的城墙的角度多变,炮火难以像对付直墙那样,以垂直墙面角度轻易轰出一个缺口。少量守军即可抗拒数十倍敌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这也是尼德兰革命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为此,当时围城战术,只能使用重兵长期封锁敌据点的方式。无论是修筑新式防御工事,还是为攻城而急剧膨胀的军队规模,都开支浩大,加之价格革命造成的通货膨胀,军费成本随之猛增。

2.2、查理五世时候的战争与重税

在查理五世时,由多个王国拼凑的哈布斯堡帝国,包含多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地区,多块零碎的飞地和诸多国家犬牙相错(见下图)。伴随着“罗马梦”的实现,也注定了其利益必然会与多方发生纠缠冲突。如和法国、意大利邦国、土耳其的战争,镇压西班牙叛乱、镇压德意志的路德宗新教起义,等等。

查理五世错综的领地,注定其帝国必然必然矛盾和不确定性多发

只不过,这些战争并未如卡斯蒂利亚当年讨伐穆斯林那样发战争财,反而,巨大开销让帝国不得不采取重税的手段,但即便如此,还是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巨大的债务。

2.3、腓力二世时代的战争泥潭

如果说出身于尼德兰的查理五世尚具备灵性、开放的基因,那么他儿子——出身于卡斯蒂利亚的腓力二世,以及其卡斯蒂利亚班底的幕僚,就带有更典型的卡斯蒂利亚特色。如前述历史所见——到了腓力二世时代,长期同时对抗多个大国,还要帮葡萄牙防御非洲亚洲殖民地,战火此起彼伏遍布全球。巨额的军费支出和人力投入,即使是美洲的白银洪流都难以支撑,王室破产三次。

上图“地中海”指的主要就是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地中海争霸战

而且腓力二世非常虔诚。

3、宗教及相关损耗

对于当时的西班牙人来说,上帝是可证的信仰。正如前述的历史——

战争方面:光复运动胜利、战胜宿敌法国的多个时期的意大利战争、第一次维也纳之围、勒班陀等对土耳其的胜利、以少量兵力击溃两个印第安帝国,等等

领土方面:被多国拒绝的哥伦布竟发现了新大陆、意外出现勃艮第遗产事件、西班牙神罗联姻成功(历史上,联姻未达政治预期才是常态)、美洲发现大银矿、意外联统葡萄牙,等等

以上种种带有偶然性的事件,如果发生一两次,已经是极好的运气;但西班牙却是短期内连续爆发——正是这种连续中10次彩票头奖般的神迹,将偏居一隅的卡斯蒂利亚,在短短几十年内推向世界顶峰的。

这些神迹总能在西班牙人产生动摇和迷茫的时候重振他们的信念,让他们相信“上帝站在我们的一边”,而自己所进行的是上帝的事业,并为此尽力回馈上帝的慷慨——为宗教投入人力(加入教会的人数大增)、财力、或是进行战争——

事实上,腓力二世时困扰西班牙的主要战争,土耳其、尼德兰、英国、法国,除了利益和恩怨之外,全都和宗教有关。因此也可以算作宗教引致的间接损失。并且有不少时候,决策者的政策会因为其信仰而失去谨慎,并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例如腓力强令无敌舰队不合时宜的出征,阿尔瓦公爵对尼德兰异教的过度镇压,等等。

至于宗教和民族主义引发的其它大家都挺熟悉的问题,诸如驱逐摩尔人、犹太人、摩里斯科人(皈依的摩尔人),宗教法庭什么的,相比起直接或间接耗费在宗教上的人力财力物力,已经算是小问题了——尽管他们确实削弱一部分工商业并带走了技术,但其空缺也并非没有来自欧洲其他地区族裔的补充,如来自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劳工和商人,而且驱逐异教徒“内奸”也可能确实为与奥斯曼战争中的西班牙的社会带来稳定。

*在讲述西葡两国的衰败时,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往往将原因之一高度概括为“将财富投入宗教”。这句话倒是没错,只不过中学生往往会简单理解为兴建教堂之类的奢侈活动,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内涵相当丰富;足以动摇帝国根基宗教相关投入,肯定也远不止兴建教堂的钱。

对于宗教,或许作为我们这些从小学习无神论的现代人,有点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以当年苏联强盛期对信仰的态度及因此实行的对外政策作为比拟,我们会更好理解宗教对近代早期西班牙人的重要性。

4、集权+保守政策下的经济结构和工商业

在了解了卡斯蒂利亚的思维模式和财政缺口后,我们再来看看其创收能力。

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或称重金主义的认知下,统治层认为:“贵金属是财富的唯一表达形式”;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因此,在发现新世界的金银矿后,西班牙制定了各种政策,中央政府严格垄断贵金属,严禁财富通过殖民地或民间的途径外流到外国,“削弱国家的财富”——这种对经济思想在当时还挺普遍,但只有高度集权国家才有能力做到掌控贵金属的产出和流通。

例如,西班牙政策要求达到一定吨位的船只才可以出海,而只有大贵族才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大型船只,避免民间染指,从而垄断远洋贸易。这也是西班牙船只相对少而大,后来一直都拙于应付英荷更灵巧密集的私掠袭击的原因之一。

此外,殖民地的开发也严格控制:官员由王室委派,银矿产出被严格登记,且由王室抽取20%;消费品大部分依赖购买通过塞维利亚集中转口(这样可以严密监管贸易)的欧洲制品。以免殖民地“独立性增强”。在17世纪美洲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进行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流入东方,王室也因此干预、禁止了殖民地辖区之间的贸易。

另一方面,由于中央不缺钱,也无需规划发展国内生产行业来赚钱。万一钱不够了,继续挖就行。

保守的观念和严控金银的国策至少导致四个经济上的结果:

4.1、社会中下层贫困,难以发展:

西班牙的财富集中在最顶层,中下层持续贫困,国内及殖民地经济,未能因大量金银的流入国家而盘活——其实多少也会带动制造业的繁荣。西班牙一些制品诸如冷兵器、皮革、呢绒业、军火之类,一度在欧洲范围内享有优质的盛名,但这些制品无论品种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西班牙国内以及殖民地的大量生活品、消费品需求,反倒是刺激了卡斯蒂利亚国外的工商业发展,并让财富通过国际贸易流到国外。

4.2、通货膨胀恶化经济:

最先涌入大量贵金属的卡斯蒂利亚,率先发生通货膨胀;民间无法获取相应的财富增加去对抗通胀,变相变穷。同时由于卡斯蒂利亚国内通货膨胀早于国外,更倾向于通过国际贸易购买“更便宜”的国外进口商品而非本国商品,而自身的商品也由于价格高,缺乏出口竞争力,本土工商业进一步被打击。

4.3、观念保守,上层掌握的资源不流向工商业:

卡斯蒂利亚的贵族轻视商业(如前述,他们最重视战争和宗教),并没有专门计划去投资扶持此前衰落的本土工商业中心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阿拉贡当年抱大腿的目的完全落空了)。同时人们普遍轻视单调的生产工作,这也是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之一。本土的工商业很快就被来自于意大利、法国、英国、尼德兰的工商业挤压、削弱。

另外,尽管我们现在将加泰罗尼亚地区默认为“西班牙本土”;但对几百年前的卡斯蒂利亚来说,加泰罗尼亚和尼德兰、意大利并未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联合王国领导下的“其他工商业外邦”而已,而不会认为是“我的工商业中心”而去特别关照。

4.4、沉重的税收(见本答案2.2)阻碍了资本的积累,国内商业难以发展。

综上,西班牙社会经济面貌可以归结为:国富民穷;国际贸易发达,国内工商业却难以发展。尽管西班牙努力控制、垄断国内及殖民地以减少贵金属的“不当”损失,实际上贵金属却通过国际贸易“合理”大量流向其他国家,而执政者长期未能洞察到这一问题,直到16世纪末才不得不尝试打开国库,让金银在民间流通,但已经太迟了。

经济结构的畸形是西班牙衰落的最重要原因。

5、自然环境、人口、农业

伊比利亚半岛虽然乍一看和法国面积差不多,但实际上自然环境贫瘠得多,多山而干燥(特别是卡斯蒂利亚所占据的半岛内陆地区),交通不便。西班牙粮食产量一直不敷供应,在发现新大陆之前就已经要依靠法国和和西西里的进口。距德国历史学家Julius Beloch估计,1600年,虽然西班牙的人口多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却只有法国的一半左右;而人口密度则在中欧西欧最低,还不到意大利、尼德兰的一半。而西班牙还要以这样的人口,保持向广袤的殖民地移民(葡萄牙也是类似)。

产业方面,在国际大环境呢绒业发展以及西班牙鼓励出口政策的刺激下,出口利润 更高的西班牙养羊业挤压农业——原本只沿山地非农业区游牧的羊群,现在开始践踏破坏平地的可耕地。尽管农民抗议,但羊毛更高的利润,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富裕而强大的牧羊主协会(Mesta)还是让他们的特权得以扩张。羊群啃食植被根部的习性让可耕地土层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农民破产。这是西班牙版本的“羊吃人”。西班牙本身就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粮食极为短缺,因此需要从中欧进口大量的谷物,而通货膨胀导致的粮价高企让贫民长期挣扎在生死线上。

中世纪西班牙规划的牧羊路线遍布西班牙本土,也从侧面看出来西班牙的丘陵地区范围很广,整体不适宜耕种

16世纪欧洲普遍粮食匮乏,并且从中期起,因小冰河期气温下降,粮食歉收;随饥荒而来的是瘟疫。人口出现危机(同时还有大量人口投向宗教和军事等非生产行业)。而这一人口下降趋势在往后的17世纪更加明显。

6、殖民地经济

如前述,殖民地的经济政治受到王室控制,来自卡斯蒂利亚的征服者则带来了他们的农牧业传统。最终形成的关系是:殖民地依赖卡斯蒂利亚出口或转口的手工业制品,卡斯蒂利亚依靠殖民地输入白银。王室确实达到了掐着殖民地命脉的效果,在初期运转也确实不错,但之后问题逐渐显现:

6.1、殖民地的人口、经济、社会危机

殖民地最初由来自卡斯蒂利亚民间的蛮勇的征服者们所开拓,根据其习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封建采邑的社会经济模式:西班牙人作为“监护人”主要从事军事、牧业和宗教活动,印第安人混居于城市,或他们本身的村庄为西班牙人提供纳税(法律上是自由人且能保持其宗教以外的原有文化习惯);但西班牙人可以强征印第安人进行劳役(后来王室立法禁止强征,但只得到部分执行)。

殖民地先是大规模兴建教堂,后来又发现银矿,均大量强征印第安人进行劳作。密集、恶劣、繁重的劳动环境抽调了大量印第安人的劳动力,并引发数次瘟疫。劳动力凋敝的印第安人村庄无法提供殖民地所需的粮食。尽管殖民地人口通过移民和输入黑奴增加劳动力,但总体还是呈现出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再加上如卡斯蒂利亚本土发生过度放牧对耕地的破坏,从而粮食产量下降(但情况比本土好一些,因为相对地广人稀),殖民地劳动力常年不足且病弱。畜牧业也因为被迫迁徙到更远离城市的草地而萎缩——因为新鲜肉类无法长途运输,殖民地早期肉类过剩,现在则肉类食物也供应不足。印第安人的公社也因瘟疫、困苦、饥馑而瓦解,被迫进入白人的庄园,融入白人社会,原有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在16世纪的最后25年,殖民地人口、经济和社会都出现危机。

6.2、过长的生命线

卡斯蒂利亚在决定本土和殖民地相互高度依存的时候,似乎对之间遥远的距离所引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

一是运输不便,殖民地急需的手工业品和本土需要的白银,都常常无法得到及时、足量的补充,而这至少催生了一大批绕过塞维利亚直接和殖民地交易的外国走私商人——霍金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意受到殖民地欢迎,但却触犯了王室担心白银外流的禁忌。这导致霍金斯后来被西班牙的正规军舰队袭击差点丧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关系较大的大帆船贸易。16世纪中叶的明朝海禁结束后,美洲殖民地通过菲律宾马尼拉中转,使用白银购买中国、日本廉价物美的日用品,缓解欧洲无法解决的日用品需求。甚至,东亚的商品还转销至西班牙本土。但此举显然损害到卡斯蒂利亚转口商的对塞维利亚-殖民地的贸易垄断,和禁止白银外流的国策。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王室在此后二百多年反反复复地逐渐限制了此项贸易。此项贸易的副作用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以及马尼拉的兴起。

二是难以防御。大难不死的霍金斯决心报仇,与德雷克组成西班牙最丧胆的英格兰海盗二人组,频繁袭击航线上的商船,甚至是殖民地城市和本土的加的斯港,拉开了加勒比海盗时代的序幕(尽管之前法国在战时已经有类似行为)。王室才惊觉问题,在殖民地加强驻军和防御并设立护航船队以维持生命线的正常运转,这无疑令西班牙本身就已捉襟见肘的财政和军力更加首尾难顾。在荷兰崛起后,这种袭击和侵占更是蔓延到(葡属)非洲、印度和东南亚。

6.3、危机相互激化

殖民地和本土过于紧密的互为前提的依存关系也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两方危机都会相互激化、恶化。在16世纪后期,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白银的减产(外加小冰河),让西班牙本土结构性畸形的经济更差,西班牙本土出现人口和经济的危机,无力继续采购殖民地出产的皮革、食糖和其他产品,同时也难以以优惠的价格向殖民地提供足够的各类产品,殖民地于是产生连锁的无法出口、入口问题,经济和生活运转进一步困难。

7、决策的迟滞

为统治庞大而飞地众多的帝国,从查理五世开始,西班牙就建立起一套在当时来讲相当科学而高效的分区议会制度和通信系统。到腓力二世时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腓力二世本人是一位勤勉、精明、谨慎的君主,但这种听上去是优点的词却给帝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相对于上面所说的经济结构毛病,这是次要的,但也值得一提。

腓力二世的精明决定了他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多疑,并因他自身的勤勉决定将大小事务包揽,事必躬亲(而集权的君主专制则允许他这么做)。他给自己带来繁重的工作,每天为此疲于奔命,甚至精力无法有效分配(例如因关注和土耳其的战争而无暇处理英格兰的政局变化)。又由于他谨慎的性格,一些两难问题会显得优柔寡断,拖着不下决定。

另一方面,即使是欧洲最高效的通信系统,在应付长距离时,还是不可避免的出问题——信息迟到,命令失去时效性固然是个大问题,但真正的困难在于抵达时间的无法预期——有时消息从意大利、尼德兰传西班牙用时仅仅10天左右,有时却要耗上三星期、三个月,亚洲、美洲的递送更是难以预料,马德里有时会发现同时抵达的信函分别来自半年前和三年前。天气恶劣,桥梁断裂,道路阻塞,土匪猖獗,马匹患病或船只缺乏等等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

帝国的大脑和一来一回的神经传递,都出现迟滞,令许多问题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包括英国问题和尼德兰问题都是),甚至失去了时效性。

8、附录:与尼德兰、英格兰的比较

在西班牙的主要对手中,尼德兰和英格兰是相对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的。对这两地区的简单对比,能够好的理解西班牙存在的问题。

8.1、进击的尼德兰,兼论意大利

从欧洲与中南美洲(北美的有待开发,相对麻烦)的距离来看,尼德兰并不会比法国、英格兰更优越,更不如西葡两国,为何能快速起步并压过西班牙?有如下原因:

尼德兰位于英、法、德意志地区的交汇要冲,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就成为北方的工商业中心,具有贸易传统

受到新航路开辟刺激,英、法、尼德兰地区的毛纺织业自15世纪后迅速兴起。而尼德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尼德兰的染色和毛纺品精加工业全欧洲首屈一指,颜色、花样丰富,受到大众的欢迎——相比之下,意大利呢绒业没有顺应潮流,坚持传统工艺和风格,成本和价格又高,市场份额逐渐被被尼德兰侵占。

尼德兰奉行自由的商业政策,商业较少受到教会和王权的约束,便利且盈利高

由于以上三个特点,在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虽然距离远洋始发地较远,仍然吸引了西葡两国将此地作为香料和贵金属的在北方的集散地(并破坏了原本威尼斯经由土耳其小额转运的胡椒贸易地位,且排挤了汉萨同盟),再将西葡国内供应不足的手工业品和产自德意志的谷物运回——阿姆斯特丹即是从粮食转运贸易起家的。其他国家也将他们的商品集散于此以赚取香料白银。而尼德兰从西班牙手中换取的白银,又支持了他们在波罗的海的贸易。尼德兰贸易空前繁荣。

1483-1534,50年间威尼斯的贸易路线萎缩

地中海商圈土耳其和基督教国家发生长期而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了地中海贸易。

商业的繁荣让尼德兰成为了当时欧洲的金融中心,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例如现代意义银行的产生、信用制度演变、证券业发展等等。

可供支配的耕地少,反而促使人们想办法改革农业技术,通过轮作提高农业、牧业效率(相比之下,西班牙英格兰毁农业的羊吃人泪目)。同时由于商业发达和粮食进口旺盛,农业商业化(例如种植花卉、水果等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刺激了商品农业的发展,最终为地区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农业基础。

尼德兰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和传统,被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财富和技能聚集于此。且反感保守的天主教会对此地区利益的控制(无论是否信奉新教)。

棱堡技术战术的方兴未艾让荷兰即使缺少战略纵深,作为防守方,也拖垮了西班牙帝国

地缘和渔业传统令其造船业发达。荷兰大肚商船造价低、需要人力少、载货量大。

在抵抗西班牙的过程中,形成的乌得勒支同盟及之后的共和国,让荷兰集权统一,这是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

不过意大利的工商业衰落也不必过于夸大,至少在16世纪,欧洲通过威尼斯和黎凡特间的贸易还是很频繁。热那亚也因以其工商业尤其是银行业支持西班牙,在16世纪尤其繁荣。只不过作为后起之秀和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更为引人瞩目。

8.2、英格兰

由于英国在19世纪的显赫而对自身历史的宣传和吹嘘,很多人会误以为英格兰(注意,近代早期,英格兰和苏兰还未统一,所以不能叫“英国”)通过击败无敌舰队而崛起,西班牙因无敌舰队被击败而衰落。但实际上,英格兰和西班牙在整场英西战争中互有胜负,且英格兰最终因经济不支而成为战败方。英格兰真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国,至少是无敌舰队的一百年后(即英荷战争时期);而成就霸权,则要在二百多年的拿破仑战争之后。正如上面第5点人口部分提到,此时英格兰的人口也并不出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经济状况其他国家比较并不特别繁荣,只是个二、三流国家,不如西班牙土耳其,也不如法国神罗尼德兰。何况英格兰和苏兰还未统一。

但与卡斯蒂利亚的土财主不同,英格兰政府重视、扶持手工业——对此,我们也不必高估为“对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发展的远见”,倒不如说这是欧洲的商业传统:在汉萨同盟和尼德兰的活跃下,周边国家(例如法国)多少会耳濡目染,都会重视手工业。

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的经济单一,羊毛产业是其传统也是经济支柱。英格兰是欧洲最大的羊毛出口国,但缺乏技术,早期只能通过出口羊毛和羊毛半成品、粗制品到尼德兰、意大利等进行加工。从13世纪开始,英格兰政府就

多次通过立法和税收的方式保护和扶持本国的毛纺业——严令限制羊毛和羊毛半成品的出口、限制外国纺织成品的进口——多次立法,也说明禁令总被想赚快钱的商人打破,可见商人本性并不一定就有利于产业发展——例如作为比较,西班牙的羊毛出口限制令就因为牧羊主协会的反对而无法推行

多次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纺织工匠落户英格兰——例如16世纪中后期,伊丽莎白女王就通过多项优惠政策,吸收了数十万因法国胡格诺战争、尼德兰宗教迫害和战争而离乡背井的新教工匠(西班牙神助攻……)

多次通过出入口控制和不利于外商的政策,打击外国的毛纺织业竞争对手。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羊毛出产国英格兰和西班牙都发生了“羊吃人”的事件,但在有手工业基础的英格兰,破产农民可以转化为纺织工,并反过来促进手工业发展;西班牙的破产农民则只能成为等死的难民。

英格兰政府长期对民族产业的干预(而非日后他们鼓吹的自由经济),结出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果实:

14世纪中叶,英国呢绒开始出口

15世纪中叶,呢绒业成为英国第一出口产业,本国市场完全被本国呢绒占领(但此时的出口数量和质量均不如尼德兰)

16世纪,呢绒出口占出口贸易支配地位

17世纪中叶,英国全面掌握呢绒生产的印染、精加工等整套工艺,并开始生产各种殖民地新型(棉、麻)织物,完全摆脱对尼德兰、意大利下游精加工的依赖,产品销往伊比利亚本岛甚至意大利。并可通过禁止羊毛的出口,打击尼德兰、意大利的纺织业(此段时期也正是强大起来的英国与荷兰争霸的时期)。

对比尼德兰和英格兰的发展,我们或许会对西班牙的问题理解更加深刻。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尼德兰还是英格兰,此时也仅仅是刚开始出现集约的手工业生产,和“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远在无敌舰队事件后的200年……)。在15、16世纪,充其量,只能说是后来工业化的“种子”或者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萌芽”而已。位于尼德兰和英格兰的“种子”得到呵护,而西班牙的“种子”则因为忽视而暂停生长甚至有所萎缩。

三、巅峰之后……

除了金银矿,维持庞大帝国辉煌的还有君主自身的能力。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的精明勤政无疑是弥补帝国制度缺陷的重要因素。但在腓力二世死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再未出现如腓力二世般有能力有精力处理来自帝国各地堆积如山的事务的君主,甚至由于家族近亲婚配传统,诞生出智障的君主。尽管此后数十年,西班牙通过减少战争、恢复白银产量的方式还维持着帝国的繁荣。但问题日益明显的西班牙在崛起中的尼德兰、法国的不断挤压下,终于在17世纪中叶的三十年战争中颓势尽显(葡萄牙也在期间重新独立),标志着西班牙的正式衰落。

到18世纪初,法国波旁王室通过战争夺取了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王冠,同时西班牙也失去了所有本土以外的欧洲领土。来自法国的腓力五世,带来了他祖父太阳王的更健康的制度。在18世纪数代波旁君主开明专制的努力下,西班牙逐渐从烂摊子复苏,出现个发展的小阳春——但尽管如此,相比起变革更大的英、法、尼德兰,西班牙的发展速度仍然是落伍的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断了西班牙的缓慢复兴,并因此丢掉了美洲大部分的殖民地,且动摇了君主专制的根基。但此前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没能让西班牙培育出如英国、尼德兰、法国、德意志般强大的资产阶级。于是,西班牙在各个派系和新旧势力的反复拉锯和内战中,长达一个多世纪难以发展:先是复辟的费迪南七世和自由派(他们很多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游击队)的复辟内战,再是争夺继王位承权的数次卡洛斯战争和费迪南之女伊莎贝拉二世的腐败统治,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短暂的共和国执政,随后波旁王室又再度复辟,之后又在美西战争中落败失去最后的大块殖民——古巴和菲律宾,改革的呼声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尽管西班牙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发了笔战争财,但之后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在政府的破产和民怨中成立,西班牙至此才终于结束绝对君主制的历史——是的,比清朝灭亡、民国建国的时间还晚。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的1931年,西班牙可以说是在混乱和动荡中度过的

(比较:同一时期,英国正直顶峰期即维多利亚时代,德国意大利也相继统一,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奴,均进入活力迸发、高速发展的阶段)

1931年后,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在苏联和德国支持下的西班牙内战、以及佛朗哥独裁时期。放在历史的高度看,佛朗格独裁未必是坏事,因为他将西班牙长达130多年的混乱和内战强行终结,再用30多年将无序和躁动的情绪冷却、掐灭,同时利用和平稳定的时期夯实了工业基础补回数百年来欠下的工业落后债——尽管这是以大量国民的尸体和国家文化活力为代价的,而且是过度高压的——但总的来说,也正因如此,之后的民主化进程,国家才不会因政府压力的骤减而重新陷于内乱,经济也能因为和平稳定和工业发展得到腾飞。

1975年,佛朗哥死后,西班牙开始向民主过渡,1982年现代君主立宪制的西班牙正式确立,并以较快速度发展,逐渐追近意大利的国力,成为发达国家。

四、小结

如果要高度概括,西班牙衰落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卡斯蒂利亚的自然环境、地缘和发展史,造就了其保守、落后、笃信、激情的游侠式观念和传统;

其观念和时代的局限性(重商主义),催生了相应的对内对外政策测,导致了西班牙的不健康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巨大的军事宗教消耗;

但是发现金银的好运气,又掩盖、助长了这些问题。

金银的支撑一旦减弱,社会经济结构和工农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随之浮现,却已积重难返;就像歪斜破洞的高楼抽掉了唯一支柱,便只能难以挽救地倾斜、倒塌。

往后数百年,无非是之前颓势的延续:由于此前的后遗症(工商业及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孱弱),缺乏推动社会革新的足够力量,长期受到内外战争困扰,回天乏术。

可以说,从卡斯蒂利亚的成长、西班牙的膨胀开始,就注定了它会走向失败,不失败才是不正常的;如非大量贵金属的涌入,在问题还小的时候就暴露,反而可能还有及时调整的机会。

若将问题简单理解归结为“懒惰”“贪婪”“腐朽”“好大喜功”“奢靡”“败家”之类的个人道德问题(尽管其中部分也算得上挨边),去解释一个庞大帝国的社会经济长达数百年的衰落,就很暴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