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噻虫嗪:能上能下的“两栖”杀虫剂

 weimiao 2023-08-01 发布于安徽

噻虫嗪属于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上世纪90年代由先正达发现,1997年在新西兰上市,2000年在中国上市,自2014年后我国才逐步迎来噻虫嗪登记潮。

噻虫嗪主要通过作用于害虫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使害虫出现麻痹并导致死亡。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并且高效、低毒、杀虫广谱,可以有效防治蚜虫、飞虱、蓟马、斑潜蝇、介壳虫等多种害虫,及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等地下害虫

之所以成为“两栖”,噻虫嗪地下、地上害虫均可防治。

向上—可灌根、颗粒剂撒施、拌种等,药液可通过根部传导至地面植株各个部位,能防治藏匿在土壤中的地下害虫,又能通过内吸传导,防治植株各个部位的刺吸式害虫。

向下—可茎叶喷雾,药液通过叶片传导至植株下部,乃至全身,从而达到通过内吸胃毒杀死隐匿害虫。

噻虫嗪继承了吡虫啉的优点,但青出于蓝胜于蓝,总结一下噻虫嗪主要特点。

1.内吸传导性强,施药后能迅速被植株的根、茎、叶吸收,并传导到植株的各部位;

2.稳定性较好,持效期长, 叶面喷雾持效期可达20~30天;土壤处理持效期可达90天以上,可长时间被作物根系吸收,持续杀灭害虫;但速效性一般,所以一般和菊酯类混配,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

3.施药方法灵活多样,可常规喷雾,也可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灌根、蘸根、药肥等。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高,干旱环境中,效果明显优于吡虫啉。

4.据研究噻虫嗪可激活植物抗逆性蛋白,可强根壮苗,增强作物抗逆能力。

但是近年来,随着抗性的产生,不建议噻虫嗪单独使用,比较常见的有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烯啶虫胺+噻虫嗪、阿维菌素+噻虫嗪、吡蚜酮+噻虫嗪等。

噻虫嗪:能上能下的“两栖”杀虫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