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年龄说法多,当心别用错

 宝妞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讲究的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称谓,甚至会根据性别作出区分。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表达失误。本期为您介绍一些古代年龄称谓,请看——

前几天,笔者偶然翻到一首诗歌,其中一句“九十五岁的耄耋老人”,让我一下子失去了继续拜读的热情。因为做过文字校对工作,看到用得不当的词时,我总是感觉很不舒服。

汉字博大精深,古人对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特定的称谓。不满周岁的婴儿谓襁褓。两三岁谓孩提,《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注曰:“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十岁以下的儿童称黄口,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倘讥讽他人年幼无知,可说“黄口小儿”。

幼年泛称垂髫,童年泛称总角,九岁教数,十岁幼学,十五岁左右束发,二十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又为耳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指个人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也称“杖乡”,《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走于乡里。从六十岁开始,便可称为“耆年”,即“老年人”。七十古稀,又称“从心之年”,《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称“悬车之年”,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居家,废车不用;也称“杖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国都内行走。《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八十被称为“杖朝之年”,这时也可以用“耄耋”二字。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八十岁。一般八十至九十之间称耄耋。九十岁为“鲐背之年”,鲐背是说老年人皮肤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是高寿的象征。一百岁谓“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图片

这样看来,“九十五岁的耄耋老人”实在是让人看不懂了——九十五岁的八九十岁老人?这样滥用文字,原因是作者不明白“耄耋”二字的含义,却想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词语来彰显自己的文化水平,弄巧成拙,贻笑大方。错用代指年龄词汇的例子比比皆是,网上有篇文章说某人过七十大寿,有一句话是:“毕竟已是花甲老人。”七十岁离花甲已过十年。

至于女性的年龄,从金钗(十二岁),到豆蔻(十三岁),再到及笄(十五岁)、碧玉(十六岁)、桃李(二十岁)、花信(二十四岁),每一个词都有精准的年龄与之相匹配,可惜的是,许多人不知其出处,只把它们当成装饰词汇乱用一通,真是糟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写字的人,面对文字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胡编乱造、胡乱堆叠,更不能随便抓了文字来粉饰自己。《淮南子》有“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相传仓颉造字,举国欢腾,连上苍都被感动,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在夜里哭泣。文字在古人眼里是神圣的存在,是文明的使者。人类的文明与发展离不开文字,代表阴暗倒退的妖魔鬼怪最是惧怕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来历、有灵魂的。我们使用文字,首先要成为文字的知音,懂得文字、热爱文字,这样才能通过文字正确地表情达意、沟通交流、传播记载,才能更好地把一代代的文明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