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达课丨艰涩难读的学术论文,该变文风了

 宝妞 2023-08-01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01

美国哈佛大学平克教授曾撰文批评很多学术论文:“明明一个词就能表达明白,却非要用三四个长长的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则说:“很难看懂我的专业以外的内容,有时即便本专业的论文也看不懂。”

内相关专家也说过,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发表,文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采用同样的套路、同样的语气,读来艰涩不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研究和思想理论的健康发展。虽有这些中肯的批评,但当前学术论文语言晦涩难懂之风依旧。事实上,学术论文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也应注重语言美。下面,笔者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图片

02
当前,学术论文的文风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术语泛滥 学术论文诚然离不开专业术语,但应力求运用常见的术语,以做到明白晓畅。即使要用大多数读者感觉生疏的术语,也要加以注解或说明。
当下,诸如“返魅”“人件”“学习性向”“阀域”“视场”“交沮”“再范畴”“物性”等术语每每出现,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内行人士知道这是在故弄玄虚,外行人士还以为当今学术已发展到如此深不可测的境地,唯有自叹不如。学术论文应力求术语使用的简洁性、准确性、规范性,避免生僻术语,不到不得已时不用生僻术语,这是对论文语言美的基本要求。
图片
长句随意 这包括两个方面。题目太长。一些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中,不乏长达25个字的论文题目,甚至超过30个字的题目也屡见不鲜。有些拖沓冗长的题目,仔细读来,竟然语句不通,语法有误。是文中长句比比皆是。笔者读过一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一个句子长达46字,竟然全无标点,令人费解,自然也就失去了语言的美感,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图表复杂 近年来,不仅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也出现了大量运用图表的倾向。图表有其自身优势,如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简明、直观地表达出文字一时难以阐明的内容,让读者豁然开朗。有些学术论文的图表却起到了反作用,平行线、波浪线、抛物线,柱状图、圆锥图、梯形图,交叉会合,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这种图表已不是学术语言的辅助或增强表达,而是文章的累赘。
图片
03
以上种种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可读性,使其失去了语言的美感。笔者认为,欲使学术论文具有语言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语言简洁性 简洁并非简单,而是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这样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使用简洁的学术语言,可以避免表达的拗口、陌生、晦涩。简洁性与复杂长句也格格不入,取而代之的是意义明晰的短句,使读者易于理解,同时图表运用也简洁明了。这种简洁性不但表现在词句和图表上,篇幅的简洁性也应引起关注。能用五千字说明白的问题,就不要写成六千字,更不要写成一万字。
现在,一万字的学术论文随处可见,两万字的论文毫不稀奇,三万字的亦不足为怪。学术论文可以写成长篇幅,但前提是确有必要;否则,硬凑字数,动辄几万字,甚至仅参考文献就达数十甚至上百个,让人“望文生畏”,这与简洁性是背道而驰的,其语言更缺乏基本的美感。
图片
语言层次性 学术论文的层次性不仅体现为整篇论文布局的层次性,而且体现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性,甚至一段之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层次性。学术论文语言层次分明,说明写作者的思维是清晰的,表达是流畅的,读者也易于把握论文的要点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22岁便获得了耶拿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纠正了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自然哲学观相同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他们在自然哲学理念方面的差别,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独特的积极意义。这篇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科学论文,结构层次严密,思路清晰完整,由宏观到微观都体现出语言的层次性,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图片
语言愉悦性 通常一提到学术论文,很多人认为其必定艰涩难懂,但真正优秀的学术文章未必如此。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既是一部学术论著,又是一部形散神聚的美文佳作,语言沁人心脾,言辞随口拈来而又无矫揉造作之感。2010年,世界权威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收录了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论文《形式层与原始积淀》,此文既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玑,含义隽永而又极具文采。这些学术论著读来无不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令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6月1日文章《学术论文也应注重语言美》;作者: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孔令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