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皮”字(2)

 亘心为上 2023-08-01 发布于安徽

接着说昨晚的“皮”字。

在昨晚那篇文里,“皮”字的造字本义,我们知道了,即“剥(皮)”这个动作,后转为名词,指剥下的皮肤软组织。

但是,许慎说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有点不够准确。我们还是要回到“皮”字的甲骨文中去看一下。

在甲骨文里,是由(口,嘴巴,惨叫)、(卩,是“㔾”或“人”的变形)、(又,抓住,执刑)这三个部件组成,表示罪犯惨叫不止的活剥酷刑。到了金文里,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即“㔾”写成类似单耳旁的“卩”。我们能看得出来,“卩”是“㔾”的草写变形。

在籀文里,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形“㔾”写成“尸”形的。到了篆书里,,将籀文字形中的的“尸”写成了;而将籀文字形中的“口”草写成右框

这里我们能看得出来,籀文和篆文字形中的“人”形构件逐渐消失,为了强调这个,因而在一些篆书的异体字里,特意用“人”代替了原有的“又”,强调活剥人体的表面软组织。

因此,我们才说“皮”的造字本义是远古时代的残忍酷刑,剥去人体表面的软组织,比如朱元璋曾使用过的“剥皮”之刑。

隶化后的“皮”,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而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皮”与“革”的区别:

从我们刚才字形分析来看,在远古时代,“皮”是指剥去人的体表软组织;而“革”是剥去野兽的皮,这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在中医方面,也一向称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薄软组织为“皮”,称皮下的脂肪层为“肤”,后来“皮肤”组成一个词语表示人体表面的软组织。

在古汉语中,“皮革”有时也连在一起使用,如下面的例句:

《周礼·秋官·穴氏》:「以时献其珍异皮革。」

《国语·楚语下》:「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

现在我们再来回看许慎的解释,就更明白了,“皮”与“革”是不同的。简单来说,一般去了毛的兽皮叫“革”,人体的表面软组织则叫“皮”,“皮革”组合一起的时候可以表示兽皮经去毛、去脂等处理而制成的熟皮,像我们今天的皮鞋、皮包、皮衣、皮带等就是这类皮革制成。

因为“皮”可以指人体表面的软组织,故而它又可以引申为普通物体的表层或表面,比如“地皮”、“封皮”、“面皮”等词语就是这么产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