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 | 国博 | 石窟复刻展:人间佛国,东方微笑

 黄之中 2023-08-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2023.5.31

近期,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展厅尽头,展出了八组3D打印1:1复刻的石窟造像,数字技术使得游人在咫尺之间便可一览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石窟造像,造像高度还原,如同身临其境,足够震撼。

佛教石窟造像起源于古代印度。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佛教造像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体系。

秀骨清像

北朝历代帝王大力扶持佛教,热衷于开窟造像。北朝早期造像受到西域文化和游牧民族审美的影响,仍然保留着古印度造像的余韵和北方的雄健之风。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来自草原的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造像开始反应中原人的审美情趣,昔日雄伟古朴、高毅冷峻的佛像褪去了印度的袈裟,南朝士大夫崇尚的清秀脱俗的风度和宽袍大袖的服饰被移植到造像中,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飘逸之美。微笑也成为了这个时期佛像最迷人的特征,有人的可亲,但终是神的高远。

雍容华贵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唐代吸收外来造像写实的雕塑技法,突破了南北朝时期以线条造型的传统,追求立体发展,创造出圆润健美而慈祥的形象。造像一改以往的正直站立姿态,表现出腰部的弯曲或扭转,突出了动感与美感。相较于超凡绝尘的北魏佛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典雅秀美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大批能工巧匠和文人入川,南方的佛教造像开始兴盛,川渝石窟主要由民间开凿,工匠创作更加自由,他们将诸神从佛坛请下人间。

五代、宋代佛造像融入了更多来自生活的内容,具有显著的写实特点,以现实中的人为原型、以世俗的审美造像,既不失宗教的神圣,又有人间的情韵。宋代的菩萨像的艺术成就尤其高,呈现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与唐代菩萨的华贵张扬不同,宋代的菩萨的美是极力内收,追求美而不媚、典雅含蓄的温和之美。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局部壁画和佛像

西来之佛第一次到达黄河岸边,佛像还是高鼻深目,表情冷峻,飞天体态多成V字型,体型宽大,线条粗糙。

图片

图片

山西大同丨云岗石窟第6窟

文殊问疾:屋檐帷幕之下,端坐着三位姿态各异的圣者,分别是释迦牟尼、文殊和维摩诘,具有'褒衣博带'的飘逸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塑像二组

两个玉树临风的少年靠在一起窃窃私语,长脸细颈,衣褶飘动,神情奕奕,本应在红楼梦青春王国中的人物,却出现在佛国的世界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大北魏龛

这是古阳洞中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龛像,亦是龙门石窟的造像之始,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佛造像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5窟

“佛陀庄严,端坐说法,阿难率真,如鲜衣冠玉的美少年,迦叶老成,皱纹里透着阅尽沧桑的宽和。菩萨精美,S型身姿极尽妩媚,他们生动如佛国的人,慈悲如人间的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庆大足石刻,宝定山石窟大佛湾第15窟

推干就湿恩:半夜小孩尿床,母亲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的地方,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

图片

四川资阳丨安岳石窟毗卢洞“紫竹观音”像

这尊水月观音因背靠紫竹而名“紫竹观音”像,水月观音取自水中望月,是中国人自造的形象,她单腿支起,斜侧而倚,体现了随性而优雅的的宋代美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浙江杭州丨西湖飞来峰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

布袋弥勒是中国人自造的佛形象,他袒胸露腹、光头大耳、笑容满面。其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浙江奉化僧人契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佛陀最诗意和长久的旅行,它沿着丝绸之路奔向东土,从塔里木盆地到河西走廊,从西北到中原,从北方到南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在开放包容的华夏土地上呈现出崭新的文化和艺术生命,与五千年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P.S. 推荐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石窟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