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主要构件的形制(二)

 黄之中 2023-08-02 发布于上海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构材,木不仅怕火,也惧潮。

最早的木柱是“种”在地下的,为了承载与传递上部的负荷,也为了保护木柱不受地气侵袭而受潮腐败,便在柱脚部分放置了一块大石,这就是最原始的柱础。

图片

图源:《中国古代建筑》

图片

柱础

把石材雕刻成础

在枯涩的匠造里 飘尘四起

精湛的技艺彰显经年累月的积淀

水气浸润础石

流光存入坚实的石骨

柱础亦称“柱顶石”,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构件之一,多为石质,少量为陶质、土质。

图片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zhì],三曰舄[xì],四曰踬[zhì],五曰磩[ zhú ],六曰磉,今谓之石碇[dìng]。

图片

有关柱础的最早记载出自于《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

而柱础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早期柱础一般低于地表的柱础坑;秦汉以来大型建筑柱础基本升至地面以上。

图片

半坡遗址·柱础坑

图片

西坡遗址·大房基

是以,柱础有隐于地下和凸出于地面的两部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柱础,就是指的凸出于地面上的部分

图片

础石有露明和素平之分,在方形的础石面上再加上一个支座,用来安装柱身的即露明者。而有些柱,无需露明部分,例如墙内的立柱,使用的础石便是素平础石。

图片

支座和柱身之间其实还有一个过渡部分的构造,古称为“质 ”,它出现的原因也很简单,保护柱脚,其部分平置的木纹可以防水分顺纹上升,缓解木柱柱脚部分易于腐烂的问题,而且还以局部替换它。

图片

根据偏旁可看“质”的选材,如:櫍、锧、礩;

文献上就有战国时董安于治晋阳公宫之室,

皆以铜为锧的记载。

图片

甪直保圣寺大殿 櫍

图片

上海真如寺大殿  礩

图片

武义延福寺 礩

图片

这些凸出于地面的柱础,在早期时常加工成古镜、覆盆等形式,其上有的饰有雕刻,有的是素作。

图片

济南·九顶塔·覆盆柱础

随着柱础制作技术的发展,宋代柱础形式多样,雕饰精美,有动物纹、莲花纹、龙纹、凤纹、鱼纹、水纹、其他花草纹等,艺术价值明显增加。

图片

宋·铺地莲花柱础

图片

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北宋·青石宝装莲花柱础

但宋代有“非宫室寺观,毋得凋镂柱础”的规例,所以柱础雕刻发展着重在宫室及寺庙方面。

图片

宋代海石榴花柱础

该柱础整体残缺,但局部保存完好,系宋代皇家寺庙的遗存,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的海石榴花柱础实物,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例证。

中国传统建筑的柱础一般较为精美,从地面到柱子底部高度不同的石台阶不仅有增加建筑稳定性的功能,也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节制”的理念。

柱础与柱一样,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朝代有具体不同的式样。所以说,柱础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构件之一。

图片

如,在较早的殷商时代,柱础大多为天然石块;发展至汉代,出现了圆形、覆斗形和部分动物纹柱础。

图片
图片

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较多的莲花瓣形柱础。

图片
图片

北魏石雕柱础

图片

唐宋时期的柱础大多为覆盆式,雕饰花样也较多。

图片
图片

唐青石莲花纹柱础

元代时素作柱础最多,明清时期,北方建筑的柱础,尤其是官式柱础多为鼓镜式,其余较为随意。

图片

柱础的式样也会根据地理位置做出变动,在南方,由于多雨潮湿的原因,柱础都用较高的鼓状石墩,称为“鼓蹬”,这是适应多雨气候特征的实用设置。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早期莲花瓣柱础墩石

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柱子和柱础象征着世界支柱和地基,代表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柱子和柱础还被赋予了宗教和文化意义,被用于表达建筑的主题、寓意或者寄托人们的希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当山紫霄宫明永乐影壁柱础

图片

北京故宫太和门明代八字影壁柱础

图片
图片

这是故宫清代后期影壁上的柱础,逐渐脱离“礩”的造型,

彻底沦为马蹄状,于是被称为“马蹄磉

图片

——————

图片

艺术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文化形式,可以跨越距离、时间、空间的联接。艺术家们会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技能和发展风格。

柱础艺术表现出的内敛含蓄便非常符合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于是出现了以柱础为灵感的柱础壶

图片

柱础壶

柱础壶线条优美,上小下大

渐次舒展,内敛含蓄不张扬

柱础壶最早见于曼生壶系,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为清嘉道年间,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紫砂壶款式。

图片

壶铭:茶鼓声,春烟隔,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柱和柱础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构件,形制、布置和意义尽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湛的建筑工艺。

图片

中国传统古建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筑文化。

图片

《世界建筑艺术简史》中便提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影响较大,主要是木结构宫廷庙宇建筑和佛塔。”  日本的唐招提寺主殿为新罗风格,而新罗又是模仿了唐代建筑。

图片

唐 佛光寺东大殿柱础

图片

宋 窦大夫祠献殿柱础

日本除了通过百济、新罗学习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方式外,还多次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以及通过宗教传播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图片

保圣寺天王殿 宋式柱础

其建筑风格由于习惯、美学观念、气候、环境等影响,以及学习了很多他国的技术与风格,逐渐形成了日本自身的建筑语言,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浙江景宁·南宋·时思寺·柱础

不过由于日本木材资源丰富,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便为木结构建筑,依旧是以中国建筑为基本模式。譬如:镰仓时期修建的禅宗寺院,即便经历过重新修建,至今仍保留着中国禅宗建筑风格。

譬如:镰仓时期修建的禅宗寺院,即便经历过重新修建,至今仍保留着中国禅宗建筑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本镰仓·圆觉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本镰仓·建长寺

日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很全面,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还有对建筑师和工匠的培养,以及对建筑技术的传承等方面。这些举措使得日本古建筑能在代代相传中保存至今。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唐代以前的古建筑较为稀缺,现存数量很少,多数为明清时期。在查阅过往的资料时,时常看到被“忽视”的古建筑。

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