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皇岛煤校校史钩沉

 个人图书馆4936 2023-08-02 发布于河北
在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县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小山村——上庄坨村,曾坐落过一所不起眼的学校,简朴的校园,简朴的教室、宿舍。这个普通的地方因聚集过一批批一群群充满激情、热血和信仰的人们而变得不普通。这里原是长城煤矿1号井旧址,这所学校又因煤炭结缘,不论校门前那块牌匾怎样更换,不论哪个时期,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人们,后来常被人们统称为“老煤校人”。
如同煤炭一样,虽不起眼,却蕴含着火热的能量。这所学校的师生也秉持着煤炭的精神,教师以燃烧自我的奉献精神恪尽师职,学生以追求光明的渴求精神奋发学习。历经岁月更迭,这所普通、简朴的学校为中国煤炭事业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栋梁之才。
这所学校在校史上因冠以秦皇岛之名时间最长,后来人们常俗称为'秦皇岛煤校',而在她的校史上却还有着两次冠以“中国”之名的荣耀:
1950-1952年   中国煤矿工人学校
1952-1955年   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
图片

校牌: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1952-1955年)

图片

(注:1953年校医务所两位美丽的女医生在校门前合影留念。校牌为中文与注音字母拼音。)

创校之初,1950年,正值新中国面临恢复和加快发展煤炭工业。旧社会,矿主、资本家只顾挣钱,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危,新中国的煤炭事业,是在把矿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科学快速发展起来。煤炭事业的发展,急需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人的煤矿工人们有文化、有知识,能为科技发展和科学管理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煤炭工业,提高职工干部的文化技术水平,为煤炭工业培养工人出身的建设人才,以迎接大规模煤炭工业建设任务,在国家燃料工业部和全国煤矿总工会领导的决策下,于1950 年6月开始筹建“中国煤矿工人学校”。校址选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北25公里山青水秀、气候适宜的上庄坨村,300多亩的旧矿荒地。由受全国总工会委派的周丹亭老师为学校选址。当时在北京、邯郸等地到处寻找,却一直没有合适的地方。最后,来到长城煤矿1号井旧址,那时,因为矿井渗水、产煤不高等原因已经停办。但那里有一片房子和一段窄轨运输铁路。“不能再往前找了,再远就要出关啦”,周丹亭决定就在这里建校办学。学校周边青山秀水,校园里却是坑坑洼洼、满是煤矸石的荒芜不毛之地,后来在师生们的艰苦改造下,山上山下草木葱郁 ,一派生机勃勃,真的成了个读书的好地方。
当时筹建中国煤矿工人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有:全国煤矿工会主席金直夫、燃料工业部人事教育司司长袁溥之(陈郁夫人)、煤矿总局局长任弼绍等。筹建期间,干部主要来自三条渠道:一是燃料部和煤矿总局,原开滦煤矿总管理处、秦皇岛港军代表鲁延主持具体工作;二是煤矿工会;三是原长城煤矿。
中国煤矿工人学校隶属于燃料工业部,业务上主要由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领导。燃料部部长陈郁担任校长,全国煤矿工会主席金直夫任副校长,秘书主任鲁延(1951年后任副校长,1952年任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同时兼任党总支书记。学校行政机构设秘书室、秘书主任鲁延,秘书周丹亭;教导处主任吴村远,副主任商洛民。学员管理设五个部,各部主任分别为贺祥(1955年任副校长,1960年任党委书记)、宋广林、韩顺成。李耀晨、孙云钊。
1950年10月,由李耀晨、董玉璋带队,组织教师到开滦林西矿职工业余学校了解职工教育教学经验,下井参观,与煤矿工人座谈,以了解煤矿生产过程,体验煤矿工人生活。返校后,组织学习《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与《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等文件讨论研究教学计划,熟悉教材,组织备课试讲等。
学校于1950年12月9日正式开学。 “中国煤矿工人学校”虽不是全国第一所“煤矿工人学校”,却是全国第一所 “国家级”煤矿工人学校,“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煤矿,老中青都有,都是从全国各矿区推荐的劳动模范、积极分子、优秀工人。截止开学,学校教职工总数为98人。首期学员共950人,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安徽等省区。遵照政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将学员分为普通班和中级班。普通班又分为一、二、三年级(相当初小程度),中级班一年级(相当高小程度)。初小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高小班增加常识、历史、地理课程。教材采用工人出版社编印的职工业余学校通用课本,常识课本由该校教师自已编写。
图片
图片
为了提高中国煤矿工人学校的办学层次,1952 年暑期起,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员分为速中班和预备班,速中班执行工农速成中学第二类教学计划,在三年内使具有高小毕业文化程度的煤矿干部和工人学完中学的主要课程,以便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培养成为煤炭工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预备班以速成识字为主,在一年内学完小学课程,以便升入速成中学。1953年暑假后,预备班学制改为2年,1954 年后又改为2.5年至3年。
1955年,根据全国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会议精神,速中班学制改为4年。同年7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自1955年秋季起速成中学停止招生,原有学生继续学习到毕业。”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煤炭工业部将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改名为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继续开办高校班、初中班和高中班。
图片

党委书记、校长鲁延(1916-1992年),原名焦惠明,江苏如皋人。1931年在上海沪西华光火柴厂做工时,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1935年 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上海流亡学生团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抗大、职工大队、延安工人学校、延安中央职工委员会、延安中央党校、延安边区保安处干训队学习和工作。1948年 11 月任秦皇岛开滦(秦皇岛港)军代表处首任军代表兼党委书记。后任秦皇岛中国煤矿工人学校党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1982年离休。

图片

校长、党委书记贺祥(1911年10月-1986年10月),原名纪庆福,天津蓟县赵各庄村人。1938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了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投身到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在冀东的蓟县、宝坻、三河和唐山丰南县一带为党工作,曾任区公安助理、武工队长、区长,县总务秘书等职。1941年任武工队长期间,打鬼子、炸碉堡、除汉奸威名赫赫。被日本鬼子大洋悬赏却总是有惊无险,有勇有谋的他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是位“传奇式的人物”。1946年任北票矿务局总工会主席。1949年调到中国煤炭总工会工作,期间参加了西南剿匪。1950年,受党组织委托,与金直夫、鲁延等同志一起创办中国煤矿工人学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国劳模马六孩毕业时与校领导道别

时代楷模

图片
图片

校牌: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1955-1959年)

(注:托儿所舒所长与同事和托儿所孩子合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1957年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毕业证书(校长金直夫)

图片

1958年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毕业证(校长 鲁延)

图片
图片

1961年秦皇岛煤矿学校毕业证书(校长贺祥)       

      自1950年至1961年最后一届工人学员毕业近五千名煤矿职工完成了中小学的学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近三千名毕业生被输送到煤炭高等院校和中专进行深造,成为我国第一代工人大学生。其中,来自阳泉煤矿的杨贵华同学,1950年12月被保送至学校扫盲班学习,历经初高小、速中。1954年毕业后考入北京矿院。工作后虽历经磨难仍初心不改,勇于创新改革技术,从一个文盲到成长为新中国的一名成绩斐然的地矿专家。和杨贵华一样,当初的工人学员进校时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要在三、四年内完成中小学的学习任务,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学员们非常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这个学习机会,以求知若渴、顽强刻苦的精神认真努力地学习着。学校是用发电机发电,定点到10点就关灯了,一些学员点着煤油灯还在看书。看到学员们废寝忘食、奋力拼搏,老师们也深受感动。

图片
图片
由于学校按上级指示“因陋就简,积极筹建,迅速开学”,致使建校时间太过匆忙,开学时,很多基础设施仍未完成。于是,学校继续组织师生建设美好校园,自建校舍、平整校园场地,为节省建材和经费,师生们步行去校外的大石河取天然免费之材——鹅卵石,硬是靠自己的双手双脚,背沙扛石建起了教室宿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今,自建的校舍至今还能看到这样的字,1958年,勤俭办学学生自建,字上面是一个五角星。   

优良传统

自建校之初,师生们勤俭办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便一直延续下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60年3月,王淦亭老师由秦调沈前,与一行三十余人同事在秦校礼堂前筑花坛义务劳动一天,以作纪念。

50年代、60年代初,条件十分艰苦,却有着凝聚的人心,革命师生情,师生战友情。工人学员来自煤炭生产第一线,为打好文化翻身仗而来,有高度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奋力拼搏的学习精神。学校领导是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带领着教师们全力以赴、竭心尽力教导与配合学员们打好文化翻身这一仗。金直夫同志,每次来到学校,也总是要深入教师、学员宿舍,了解具体的教学与生活情况。师生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共同拼搏,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快使学校充满了革命气息,洋溢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各个部门也都相当给力,特别是学校的托儿所,为解教职员工后顾之忧,实行全托制,只需在星期天接孩子回家。值夜班的同志,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常把孩子们的棉衣拆洗、烤干、再缝好。在大家的心中,真都是为了革命走到一起来的。很多人都视这一段岁月是人生中最温暖的时光。而对在后来的岁月里遭受过政治磨难、人身摧残的人们来说,这一段温馨的时光更加弥足珍贵。

师生们很是怀念那段艰苦奋斗、苦中有甜的岁月。尤其是前半生打鬼子,后半生办教育的老革命家,给师生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位老校友在纪念贺祥校长的文章下留言:

毕业以超五十秋,
古稀之年母校游。
幸亏旧貌没全丢,
记忆犹新脑中收。
慈祥和蔼老校长,
这辈记心不会丢。
当年起义上战场,
鬼子汉奸消灭球。
解放战争杀无敌,
建功立业有金秋。
和平时期为教育,
和蔼可亲暖心头。
四年相处深体会,
永远不忘贺老头。
   (纪念我们的老校长贺祥)
图片

学校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

加强体育锻炼

图片

1954年打破秦皇岛市纪录的运动员与同学交流

图片

1954年学校排球队员合影

图片
图片
偏远的山区,条件虽然艰苦,校外的青山秀水却格外的美。
有一条清澈的大石河流经上庄坨,就在校外不远处,夏天可以游泳,冬天能滑冰。体育滑冰课就在大石河这个天然滑冰场。游泳课则是在由旧长城煤矿电厂冷却池改建的泳池里上课。
图片
图片
图片
1959年,随着煤矿工人扫盲和学文化任务的基本完成,煤炭工业部将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最初设采煤、矿山机电、矿山机械制造三个专业,校名也随即改为“秦皇岛煤矿学校”,招生也开始面向社会。一年后为了满足煤矿管理人才所需,1960年进行了专业调整,设煤炭工业财务会计专业、煤炭工业计划统计专业、煤炭工业物资供应专业。工科专业及部分老师调整到辽宁煤矿师范学院,颜健、王淦亭、钟济美等教师随鲁延校长一起去辽宁煤矿师范学院进行建校办学支援。专业调整后学校更名为“秦皇岛煤矿财经学校”。
图片

校牌:秦皇岛煤矿财经学校与河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1960-1964年)

(注:1962年夏鲁延与贺祥校长家人合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做为财经学校,珠算课是必修课,珠算比赛也是常用来竞赛的项目。

河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的挂牌,让学校的干部培训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班级,科长培训班、局长培训班以及各类专业干训班等。

1964年学校更名为“秦皇岛煤矿企业管理学校”,1972年学校下放归唐山地区直属,更名为“唐山地区工业学校”,1973年更名为“河北秦皇岛煤矿学校”
图片

曾谷松老师和同事于学校主席像礼堂前留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雷锋小组常年为军烈属服务

图片

女同学在食堂里帮厨摘菜

受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一度陷于政治运动的混乱之中,不堪回首。教学也被迫停止。1972年开始恢复办学,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1977年、1978年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79年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
图片

校牌:河北秦皇岛煤矿学校(1973-1978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物供76班学生为学校设计制造的切纸机

图片

     1978年,学校更名为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

图片

校牌: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1978-1984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巩固原有的三个老专业以外,又先后创办了煤炭运输销售专业、煤炭工业企业劳动工资管理专业、煤炭工业审计专业、文秘档案管理专业、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等新的企业管理专业。
1984 年,学校更名为“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
图片

校牌: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1984-1999 )抚宁县上庄坨    

图片

1985年学校建校35周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职工拔河比赛

图片

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北山办学时期的党委组织成员。(前排左起:刘宗诚 姜富清  董才 王景春;右排左起:裴印山  乔春华  隋庆隆  廉叩昌)

      学校距离市区25公里,交通不便。随着改革开放引起的时代巨变,学校的艰苦条件与市区便利的生活条件差距越来越大。教职工的子女教育、就业等都极不方便,青年教师找对象也成了难题。计划经济时代,即使能把教师分配进来,却也很难留住。于是,到了1980年学校向煤炭部申请往秦皇岛市区搬,党委书记赵洲带着总务科副科长周丹亭老师多次前往煤炭部和河北省政府。1983年获得了批准后,开始选址,当时学校派个29座大客车,拉着全体副科以上的干部,到白塔岭选址。两个选项,一个是选现在的奥体中心,一个是选现在的校址,起初大家意见不统一,当时隋庆隆作为办公室主任,倾向现在的校址,说此地“坐北朝南,向阳门第,居高临下,可观沧海。”大家听到此话,一致高兴地认同了现校址。

图片

周丹亭(右)王静洁夫妇

图片

党委书记赵洲

       学校的两次重大抉择都离不开周丹亭老师,1950年第一次选址,1980年第二次跟着赵洲书记到煤炭部、省政府申请迁校到市区。

       赵洲书记是迁校的决策人、拍板人。

      今年是原煤校白塔岭校区立项建设40周年,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感谢校领导提早预判了形势,为我们做出了重大抉择。离休后的贺祥老校长也为迁校一事找关系,力争促成此事。感谢所有为此付出辛苦和努力的人们。

       白塔岭分部在1987年建成后,5月15日在此开始上课了。煤校进入“两地办校”时期,为了便于区别,老校区称为“北山分部”。随着教学任务的重心转移,白塔岭分部成为主校区。“两地办学”使得学校发展更快,由北山搬到白塔岭来,煤校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图片

校外小铁路的铁轨 

图片

“小火车“

“小火车”是秦皇岛一大怪,所谓“火车没有汽车快”。往返于北部城乡之间的小火车,是窄轨火车,所以速度较慢。发车两个车次,每天早晚两趟,“小火车”一度成为师生们去城里和寒暑假回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图片

        学生们在开展各项义务服务活动     

      1994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跟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学校又不断调整增设一些新专业。至1997年学校已有六个专业科室(财会审计专业科,计统劳资专业科、物营运销专业科、基础文秘专业科、电算专业科、师范部)十七个专业(工业财务会计专业、财会电算化专业、审计专业;计划统计专业、基本建设管理专业、劳动工资管理专业、会计统计专业;物资经营与管理专业、运输与销售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外贸专业:文秘档案管理专业;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计算机维修专业;英语师资和美术师资、体育师资专业),此外还设有培训函授部,专门负责各种干部职工培训班和中专函授的组织与教学工作。据1997年的统计,自办中专以来,共培养了中等专业毕业生一万多人,同时通过培训和函授,还培训了一万多名在职职工。       

图片

俯瞰校园(抚宁县上庄坨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校园)     

图片

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1987-2000年)海港区白塔岭新校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书馆

图片
图片
图书馆有两位“特殊”的教师读者——年事已高,仍是图书馆的“常客”。
1927年出生的梅德愚老师,分别于2013年、2021出版了图书“因明大疏校释”和“因明大疏蠡测述评”。    
图片
1921年出生的颜健老师,于2009年高龄时还在为学校的发展书信于校长献计献策,退休后仍旧坚持科研,为科研需要,申请图书馆特许增加图书借书册数。他一直在研究孔子思想、周易哲学,以及“长寿哲学”,老人家享年101岁,的确是长寿有“方“、延年得”法”。
“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典范!
图片
1990年,几位获批为副教授的老教师正在看《职称批复文件》。(左起顺序:梅德愚、卢坤伦、颜健、王淦亭、刘哲,首批副教授还有其他几位老教师。)       

      自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18个工业部委,其中包括煤炭部。而原来部委所属学校,都要划归到所在省份管理,“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划归到河北省。这样从部属到省属,随之而来的是经费上的不足。于是到了1998年煤校开始酝酿与位于昌黎县的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合并。2000年两校正式合并成为全新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3年改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合校以后,'煤炭专业'彻底告别了这所学校。老煤校的时代也就此结束。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煤矿企业的基层干部,其中包括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马六孩、施玉海、郝绪然、李乐亭、李书和、宋永宽等。

      从煤校走出的学生,秉承着学校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脚踏实地、进取创新的精神,很快就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历年的毕业生调查反馈中,屡获用人单位的好评并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有的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有的成为省级、局级、处级干部奋斗在改革的一线,还有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单位的核心与骨干,活跃在全国煤炭生产和管理的各个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建设、煤炭事业振兴、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都是煤校人的骄

1990年,迎来了秦皇岛煤校四十年校庆。

建校四十周年校友及来宾合影留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些细心人在40周年校庆照片里寻找一位领导,为我们的这次校庆积极策划、用心操办的一位党委书记_宋绍富书记,遗憾的是,他因操劳过度到了聚会这一天却病倒住院了。这里特补上一张宋绍富书记的照片,以示煤校人对他的感谢!

图片

        几载学涯,一生难忘!那是最美好的时光!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在学校奠定了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收获了纯真的友情。历经数载、十数载、数十载,母校仍被学生思念着、牵挂着。尽管秦皇岛煤校已成过去式,它却在煤校人心中永存。上庄坨煤校早已成为“秦皇岛柳江地学博览园”,却依旧有各年级的煤校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前往故地缅怀追忆母校。

怀念

大石河

回到母校的学生,不忘到心心念念的大石河找寻昔日的光景和美好的回忆 。昔日的大石河,河水丰沛宽阔。事业有成的学子如今归来,大石河当年的风采已不再,河水已渐变干涸,但学子们对母校、对师长的情怀,却依然像当年的河水那样流淌不止、波涛连绵。
图片
计划65级1班的同学, 50年后返回母校激情澎湃再相聚,就如他们所言“当年少儿今日翁”。两载同窗情,50年的挂怀,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意啊。
图片
图片
面对母校旧址的改造,煤校的痕迹被消磨,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许某一天便彻底消失殆尽,大家希望能在学校旧址留个纪念。2018年10月4日,硕果累累的金秋之月,由当年物供782班的学生、留校后任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领导的宋绍富书记发起、组织,由财会782班刘祖长、物供781班郝文庆、财会784班谢进忠和物供782班的郭凤梧等多位同学捐资赞助,举行了一次78级同学重回母校上庄坨校园纪念入学40周年的活动,并为秦皇岛煤校旧址立碑以做纪念,由当年计统831班的同学今日的书法家陆启成题写欧体“秦皇島煤校舊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皇岛煤校历史沿革

秦皇岛煤校历史沿革

19501952  中国煤矿工人学校

19521955  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

19551959   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

19591960   秦皇岛煤矿学校

1960—1964   秦皇岛煤矿财经学校

1964—1972   秦皇岛煤矿企业管理学校

(19701972  与秦皇岛市政府合办柳江中学)

1972—1973   唐山地区工业学校

1973—1978   河北秦皇岛煤矿学校

1978—1984   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

1984—1999   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

1999—2002    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秦皇岛分院

2002——     并入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0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纪念碑揭牌仪式主持人财会782班张胜东与煤校教师代表梅德愚和原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党委书记宋绍富在纪念碑揭牌仪式上。
图片
一座纪念碑即便再大、再高、也写不尽岁月背后的故事,石碑再厚,也抵不过历史的厚重。但有一座看得见的纪念碑,煤校人终是少了些许的遗憾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校历任领导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历任校长

职务    姓名  任职起止时间  

校  长  陈    郁  1950一1951

校  长  金直夫  1951一1952 

           鲁    延  1952一1960

           贺    祥  1960一1968

           杨锡汉  1976一1978 

           李植棠  1978一1981 

           于文学  1981一1983

           刘宗诚  1983一1993

           裴印山  1995—2002

副校长

 金直夫  1950一1951

 鲁    延  1951一1952

 贺    祥  1955一1960

 韩顺成  1955一1959  

李耀晨   1960一1964

吴村远   1960一1968 

王    庄   1965一1968

              1974一1980

黄宝栋   1978一1980

崔贺江   1978一1980

郑毓孟   1978一1983 

李子彬   1980一1983 

王景春   1981一1983

              1989一1993

隋庆隆   1983一1989 

乔春华   1983一1992

廉叩昌   1985一1993

梁世清   1989一1993

徐振武   1992—1995

宋绍富   1993—1995

邵    忠   1995—2002

宋兵戌   1995—1998

邓泽民   1995—2002

郭化林   1998—2002

张青海   1998—2002

历任党委书记

职务    姓名    任职起止时间    

书记    鲁    延    1952一1960   

           贺    祥    1960一1968    

           杨锡汉    1973一1978  

           赵    洲    1980一1983  

           董    才    1983一1987   

           刘宗诚    1989一1993

           裴印山    1993—1998

           宋绍富    1998—2002  

副书记

刘仲民    1953一1955   

宋广林    1955一1960    

李耀晨    1960一1964  

崔玉良    1974一1977   

李植棠    1980一1981   

于文学    1981一1983   

王景春    1983一1989   

隋庆隆    1989一1993

裴印山    1989一1993

梁世清    1993—1995

宋绍富    1995—1998

郑国洪    1998—2002

学校历任纪委书记

王景春     1983—1989

隋庆隆     1989—1993

梁世清     1993—1998

郑国洪     1998—2002

对于学校的深情眷恋和回忆,老教师与校友多有诗文发表在网络上,现遴选两文做为本文的补充。一是由叶得霖老师所做的煤校赋,如烈酒般浓郁,读之,令人心潮澎湃。二是由王淦亭、钟济美老师之子发表的钟济美老师部分遗作,文笔清雅细腻,如老煤校人梦中的大石河,涓涓河水,潺潺流淌,沁入人心。

叶得霖老师原文如下: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秦皇岛煤校赋

乾坤转,华夏昌,煤校兴,盛名扬。临渤海之汪洋兮,依燕山之莽苍。开矿工文化教育之先河兮,育万千英才馈四方。五十春秋,荡气回肠。
一九五零,建国初创,急煤业之所需兮,孚矿工之所望。大石河畔,上庄坨旁,校址甫定,长城老矿,断壁残垣,谱写新章。号令初颁,四方应响,海内才俊,接踵来庠。怀报国之志兮,献人生于教育;居北山之陋室兮,视艰苦为寻常。精心筹备,初具模样,揽矿工之精英兮,期文化速成于学堂。师生云集,海内瞩望。自力更生,奋发图強。淘石河之沙石兮,营建校舍;植绿树之成蔭兮,美化序庠。刻苦攻读兮不舍昼夜,潜心向学兮化铁为钢。十年速成,五千学子,或赴煤矿,或居庙堂。

一九五九,始办中专,培养专才,服务煤矿。规模初具,十年动荡。文革定,百业旺,重整旗鼓,再续辉煌。招高中学生,提人才质量。先生立德,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春风化雨兮育桃李而芬芳;学生有志,废寝忘食,孜孜以求,阳光雨露兮培国家之栋梁。

曾记否,排排建筑,朴实无华,山上山下,鸟语花香。教室里,书声琅琅,运动场,虎躍龙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悅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担当。春季里,百花齐放;夏季里,绿荫遮凉;秋季里,硕果累累;冬季里,炉火正旺。虽偏居于北山之一隅兮,但有知识殿堂任徜徉;虽背井离乡聚寒舍兮,但有同窗厚谊暖心房。其乐也融融,其氛也和祥,其风也高尚,其德也馨香。幸甚至哉,歌以颂扬。

 一九八七,主体搬场,新校址,驻岛上。屹立于渤海之滨兮,展雄姿于秦皇。拥天时地利兮,师生同心情激昂。教学改革,步履铿锵,专业建设,蒸蒸日上。尊贤重士,延龙引凤,厚德载物,敬业爱岗。理论实践,相辅相成,中专教育,行业领航。财会计统,物供劳资,文秘运销,美术英语,四十年里,育专业人才两万兮,皆为煤炭战线之脊梁。声名遐迩,无限风光。

 二零零零,历经苍桑,中专办学,步履踉跄,原地踏步,前程渺茫,辟蹊径以求变兮,並高校以远航。

旧址在,名已亡,常怀念,意绵长。睹老校之风物兮,独徘徊而惆怅。悲耶,喜耶?百感交集兮,泪滂沱而神伤。噫吁戏,细思量:历史车轮滚滚兮,长江后浪推前浪。功勋彪炳史册兮,筑丰碑以景仰。改革开放,国运隆昌,须抖擞而前行兮,莫踟蹰而彷徨;勿忘初心,使命担当,展宏图于高教兮,大道之行而未央。
惜哉煤校!壮哉煤校!慨当以慷,永志不忘!

                                     作者    叶得霖

                                       2018年1月

图片

钟济美老师原文如下: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早年校园生活散记

 我们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大多是在煤校度过的,很长时间生活在上庄坨旧址。这历史长河的短暂瞬间,却是我们走过的漫长旅程。我将写下不时浮现在记忆中的生活片断,勾画出我们所感受到的煤校传统。
当初,我们还是两名年轻的大学生,从繁华的故土上海来到偏僻的小山沟。开始,自然不习惯,甚至想工作一年,再换个地方。但是这儿的环境却把我们融化了。
学校几乎与共和国同龄。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煤矿工人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煤矿工人学校,燃料工业部陈郁部长兼任我校校长。工人学员来自煤炭生产第一线,有翻身学文化、奋发读书的精神,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工人阶级的博大胸怀。加上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当领导,使学校充满了革命气息,逐渐形成了煤校的革命传统。当年的一位青年教师曾多次说,我就把学校的大烟囱当作延安的宝塔山。
是的,共产党、工人阶级就在身边,那么贴近,那么真切。我们真实地感到迈进了革命的大学校,决心留下来,一辈子。
值此建校四十周年,往事涌上心头,特记下几个片断。

劳动建校
早年,学校设施十分简陋,长城煤矿的工房和公事房改为学生宿舍和办公室,教工宿舍在山上。新盖的石头房,厚厚的墙,倒是冬暖夏凉。一户两室,里面清一色的木板铺,每人一个方凳,教师优待,多个两屉桌。简单朴素,整齐划一,就像座军营。宿舍依山就势,一幢接一幢。晚上,学校的柴油机开始发电,各家窗户透出灯光。站在上庄坨村头,仰望学校,仿佛十层高楼平地而起。九点半,电灯全部熄灭,高楼突然消失在群山中。少数窗户仍有摇曳的煤油灯光,一些教师在备课,批改作业。学生宿舍里,烛光、手电光时明时息,学生想挑灯夜读,干部们则不时劝阻。
我们并未经历学校初创时的困难。比我们早到的同志说:刚来时,校园内坑坑洼洼,长满蒿草。老乡说山里有狼,天黑后会到村子里来,晚上去学生宿舍辅导都有点害怕。经过一年的建设,学校有了些模样,仍是因陋就简。没有礼堂,会场设在医务所门前。陈郁部长曾带着苏联专家,站在医务所门前台阶上给我们作报告。
学员们定期参加建校劳动,有时教工也参加。
一次劳动,去大石河运石头。我去得迟了些,运石头的先头部队已经返回。背的、扛的、抬的,什么方式都有。一股“石流”涌向学校,煞是壮观。
大石河有取之不尽的石头,大的二三百斤,中的也有六七十斤。学生们盯着大的,教职员也不甘示弱。我背着一个书包,里面有我反复掂量过的卵石,边走边埋怨书包太小,运的石头不够分量,走着走着,又感觉力不从心。“钟老师,不要运那么多!”我一看,那个学员肩上扛着座“小山”,不由得说:“还多?你那块有二百斤吧!”他笑了,笑得那么坦诚:“不要和我们比,我们从小背煤,习惯了!但拿笔杆比铁锹还沉。”话没有继续,他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准是想天黑前再运一趟。
感谢这些锻炼,有这些底儿,“文革”浩劫中的过量劳动,才没有将我们摧垮。当然,同样是劳动,心情感受截然不同。

文化翻身

抡惯铁锹的手来握笔,也确实不易。年龄大,文化底子薄,改成“速中”(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后,六年的学习任务要求三年完成,太艰巨。

天还灰蒙蒙的,教室的灯就亮了,早饭前两节课,上午再上四节,午后自习,然后体育锻炼或建校劳动。晚上自习,教师去学生宿舍辅导答疑。课程满满的,日程紧紧的,铁打的汉子也会疲劳。上课时,看见有不少学员将双臂放在背后,挺胸端坐,像一个个小学生,原来怕打瞌睡耽误了听课。没有高度自觉的学员,要完成这样高强度的教学,是难以想象的。百分之百的工人,百分之六七十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打一场文化翻身仗。

后来,全国煤矿总工会主席金直夫同志兼任校长。他来到学校,总要深入教师、学员宿舍,了解教学与生活情况。他发现一位教师睡板铺,把棉被掉到地上,就给大家换了铁床。他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向工人学员学习;又要求工人学员刻苦学习,团结尊敬老师。“时间少,效果好,听得懂,记得牢”,这教学十二字诀,是金校长领导大家总结并加以推广的。

人们说成年人学习,理解力强,记忆力差。其实遇到生疏的数理知识,理解也常出现困难。学校要求教师讲课要通俗,要联系实际。我们到学校的第一个暑假,就由教导主任带队,去开滦煤矿下井参观,了解煤炭生产,体验矿工生活。由于年龄相仿,平时接触较多,并通过辅导、课下交谈,了解学员们的生活经验,讲课举例、编写习题也就逐渐切合实际。这样的课,学员反映易懂好记。学语文要容易些,一些写作知识,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叙述、描写人物、写景抒情,学员们都喜欢在作文中加以运用。他们生活丰富,爱憎感强烈,讲的本是生动的群众语言。所写文章,回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矿山斗争,描写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真实而感人。经过修改,便成为很好的记实文章。学校曾将其中优秀习作汇编成册,印刷留作纪念。

教学计划的完成,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密切配合,班干部、课代表发挥了作用。我们小小的宿舍不时接待各自的学员。一次,淦亭为讲清一个教学中的难点,课上无意中用了夸张手法。晚饭过后,他的课代表就来了。“王老师,你写公式时使那么大的劲,这个概念我们再也不会忘记了。下课后我瞅了瞅,怕粉笔把黑板戳个窟窿!”他们学习时严肃得像在打硬仗,生活中却风趣而富有感情。

年复一年。岁数较大的学员,学习告一段落后,返回煤矿,充实基层领导;另一些则送往北京矿院深造。燃料工业部、矿院对首批煤矿工人大学生十分重视,曾专程来我校听课;并与任课教师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也非常关心自己的毕业生,焦急地等待佳音。终于有消息传来,初入学时学员们对大学学习生活不太适应,矿院参照我校教学方法,结合大学学习特点,制定了具体措施。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又能刻苦钻研,迎头赶上,逐渐显出了优势。尤其是专业课,采煤、机电,大有得心应手之感。 

课余生活

工人学生与我们年龄接近,虽然解放前经历迥异,仍不乏共同语言。每逢节假日,常结伴去大石河游玩。冬日滑冰,夏日涉水,春秋季爬山,还在一起照相,至今我们还保存着几帧珍贵的合影。
早年煤校的文娱生活相当贫乏。遇到煤矿文工团来校慰问,或学校请戏班子来演出,师生们高兴得像赶庙会一般。后来,有了电影放映机,由大车间改造的礼堂里容纳不下太多人,就把屏幕移到礼堂前,树林旁的开阔地放映。夜空无边无际,满天星斗,观众席按需要延伸,屏幕显得异常宽大。两千人挤在一起看露天电影,是早期煤校人的一大享受。
新年前夕,学校一年一度的会餐也别有情趣。会餐地点在学员宿舍,类似家宴。傍黑前,学员从食堂领来各式菜肴,摆在平时温课用的大方桌上,还有他们自己采购的水果、糖、酒,桌子塞得没有空隙。七点左右,我们被学员们前呼后拥地接下山赴宴,有时还带着孩子。进门后满屋学员争着让座、斟酒、夹菜。室外一片寒意,室内炉火融融,春意正浓。走遍八、九个宿舍,酒足饭饱,向学员们告别时已是十点左右,穿过操场爬上山坡,孩子们兜中塞满了工人叔叔给的糖果,我们沉浸在亲如家人的气氛中。
鲁迅的《社戏》结尾有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今天,我才似乎体会到那段文字的含义。

为教学服务
现在,我校历届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省区,为煤炭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教师,我们引以为荣。与此同时,我要感谢许许多多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他们的辛勤劳动,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才得以安心从事教学工作。
当年的食堂办得很有特色,饭菜丰富多彩自不必说,那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我们至今犹有印象。多数双职工在食堂用膳,一般两家人占一个方桌,经常和我们合桌用餐的有颜健、陈恕同志,间或是鲁延校长和贺利同志。边吃边聊,唠工作、扯家常、随随便便,无拘无束。一次,我无意中用家乡话提到后勤工作一个缺点,抬头看见鲁校长在一旁微笑不语。他早年在上海参加工人运动,我的话他显然听得明明白白。我脸红了,有意见当面提不算什么,用家乡话议论,自由主义不说,也有失礼貌。不多日,那件事已得到改正,两家人仍自在地共桌就餐。
食堂饭菜不错,但也不全合口味。每逢吃韭菜饺子,我们只得买份上顿剩下的菜,就着馒头吃,我们也不买海带豆腐。这些口味特点很快被窗口卖饭的张绅同志发现了。那时张大爷已五十开外,但头脑敏捷,动作利索,菜饭提毕,帐已算好。日子长了,不待开口,便伸手取出我们合意的炒菜,有时还出人意料地以唱腔报出:“饺子半斤,不带韭菜的!”“豆腐一份,没有海带!”。显然,这是为我们特意准备的,使我们倍感亲切。就餐者中夸赞这位老当益壮炊事班长的,大有人在。张绅同志带出的高尚春、李宪瑞同志,也都五十有余,他们都为煤校教工的伙食默默地操劳。
学校托儿所办得也很出色。全托,只在星期天接孩子,孩子回家时已洗好澡。若家长忙,所里也有保育员,照看早送或晚接的孩子。那些日子,我们并不需多操心,仍可尽享天伦之乐。保育员所做的,往往比明文规定还多。值夜班的同志,常把孩子的棉衣拆洗、烤干、再缝好,第二天,孩子们又能穿上干净暖和的棉衣。王静洁同志是医务所大夫,兼任托儿所所长。她特别关心孩子们的思想与健康,饮食营养、预防接种、流行病季节的隔离防护,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家长不必过多操心。
舒洁庭同志是王大姐的继任所长。六零年初,我们跟随鲁校长去沈阳,创办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学院筹建期没有托儿所。贺祥校长、舒大姐让我们把两个小的孩子留在秦皇岛,平日在托儿所,星期天由他们带回家中。待到把孩子们接到沈阳时,有一个已经可上幼儿园了。
离开近四年之后,我们又回故地。
早期煤校的生活,同志们的深情厚谊,让我们留念。如今,当年的工人学员也都是花甲左右。他们有机会途经秦市,总要来校看望领导、老师。他们在单位是领导、在家中是长者,和我们本是一代人,可总是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们没有辜负学校、老师的培养,我们是争气的。”他们曾给我们以动力,今天又带来欣慰和回忆。
作为知识分子,与祖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有自己的遗憾和委屈,曾失去不少机会和宝贵的岁月,但我们生活得充实,还有那么多同志、朋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