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梦想童年594 2023-08-02 发布于江西

五季十三君,显德称有道。继乱骋英图,扶义拥大宝。

中权帷幄深,前锋技击好。虎旅清雄霸,龙骑跃丹漅。

——节选《郑州道中望周世宗陵》清.胡承诺

01 柴荣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是五代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历经三帝,共计10年。

说起后周就不能不提到柴荣。柴荣(公元921年-公元959年),即后周世宗,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世人对后周世宗柴荣评价较高,有人认为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旧五代史》称:“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史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他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柴荣登皇位后便立志做明君,他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漕运制度,允许斗耗;精简士卒,训练禁军,裁汰冗弱;诏令地方平定盗贼;限定僧侣寺庙规模,销佛像获取铜器以整顿经济;派人修筑葫芦河,阻挡契丹南下;广开言路,求贤若渴,引出王朴高论;命人修订了刑法《大周行统》,实施《均田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抓住战机,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柴荣在短短六年时间,便处理了如此之多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政绩斐然。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意图统一天下,只可惜壮志未酬便英年早逝。

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无论开国皇帝是否励志图强、勤于政事,当皇位传到第二代时,便每况愈下,新君只图享乐不事政治,导致国家迅速灭亡。从后梁朱温到朱友贞是如此,从后唐李嗣源到李从荣是如此,从后汉刘知远到刘承佑更是如此。然而,从郭威到柴荣,偏偏打破了这个魔咒。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即是柴荣刚接过皇位的这一年,后周和北汉有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以柴荣御驾亲征为开头,以后周大捷为结局。这一结局不仅影响了天下的局势也影响了柴荣今后的命运。这一战役,即是五代史上著名的战役——高平之战,也叫作巴公原之战。

事实上,当时的柴荣看似风光荣登上大位,但他从前为人低调才能不显,朝臣们并不了解这位新君,面对北汉和契丹强大的联军,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打赢这场仗。此时,柴荣也是进退维谷:向前一步,御驾亲征,要拿命相博;退后一步,坐镇京都,任人摆布,或被灭国。而柴荣选择了御驾亲征,可以说,高平之战是改变柴荣命运的转折点。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02 高平之战的大义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北汉刘崇听闻仇敌郭威逝世,大喜过望,当即谋划趁后周国丧期间出兵,同时请求契丹一起南侵潞州(今山西上党)。柴荣力排众议,亲统前锋部队出泽州(今山西晋城),正面拒敌。两军遭遇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当时后周大军未到,刘崇轻视后周军兵少,遂不听契丹大将杨衮之劝,拥军出击。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开战不久,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散。柴荣见状,亲自率亲骑临阵督战。后周军士气大振,奋命冲杀,将北汉军驱至涧边。随后后周大军及时赶到,合兵追击,北汉军大败,刘崇仅带十余人仓皇逃回太原,契丹军也不战而退。

当初,柴荣提出要御驾亲征时,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原因在于,他既非郭威之血亲后裔,也未有大功于邦国,虽然柴荣是遵遗诏而登大位,但朝中不乏对他的能力心存怀疑之人。老臣冯道是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一个。当时柴荣和冯道有这样一段对话:

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为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五朝十君,做了二十多年宰相,人称官场'不倒翁'的冯道,自以为资格够老,说话极不客气,讽刺柴荣不能和李世民相提并论,大有倚老卖老的意思。可想而知,柴荣刚刚将后周接手过来的时候处境是有多么艰难了。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当时柴荣反应只是“不悦”,他是不能也不敢对这位老臣做些什么,一方面是“惮其虚名”,另一方也是因为他不够底气。朝中无人,手上无兵,柴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柴荣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人,他是一个有英雄气节和王道理想的君主,他一心立志做明君,怎会甘心困在如此僵局中?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正愁着找不到机会立威的柴荣适逢北汉南侵,所以,这一次北征他是势在必行。当时王溥等恐怕也看出了柴荣的困窘,极力赞成柴荣出征,使得他更加坚定信心北伐。

可以说高平之战,是柴荣的正名之战,它彻底改变了柴荣在朝臣心中的地位,待其以凌厉手段将战场败退的樊爱能、何徽等人伏法之时,再也没有人像最初劝他不要亲征时那种语气和他说话,也没有人敢为之说情请命;他亲征回来将冯道贬官,不再重用,也无需顾虑其他因素。这一切皆是柴荣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底气和话语权。从此,后周的文武大臣再无人敢小觑这位年轻的新君,到此时,柴荣的皇位才算彻彻底底坐稳了。

清朝著名学者王夫之先生评高平之战之大义:

'于是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契丹不战而奔,中国乃成乎其为中国。……周主之为天子,非郭氏授之,自以死生为生民请命而得焉者也!'——《读通鉴论》

王夫之先生认为:此战过后,君主才真正是君主,大臣才真正是大臣……周主柴荣之所以能够稳稳地做他的天子,不是郭威授给他的,而是他自己以死生为赌注,为生民请命而得到的。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这话很有深意,换句话说就是柴荣的皇位名义上是郭威授予他的,但是,如果他没有选择亲征,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皇帝宝座上等待别人给他带来或胜利或失败的消息,那他的皇帝运数便握在别人的手上,从此以后身不由已。但是,他选择了亲征,选择了主动出击,命运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是高平之战的大义所在。

03 樊爱能等溃败之真相

前面提到,因樊爱能、何徽等不战而逃,险令后周军败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高平战争打响之时,位于右军的樊爱能、何徽等才刚与北汉军遇上,极有可能还没有开战,便带着骑兵不战而逃,三千多人的队伍于是群龙无首,约有千余人脱下盔甲放下武器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史料记曰: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无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哦万岁,降于北汉。————《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此时,柴荣见形势危急,深知后周士气备受打击,也许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引发全军溃散。柴荣当机立断,不顾自身安危来到阵前督战,这一动作激起了张永德、赵匡胤、李重进、白重赞等将军的强烈斗志。虽然柴荣失去了右军的屏障,但在他的鼓舞下左军和中军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诸将士拼死血战,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柴荣“自引亲兵犯矢督战”。想像一下,假如柴荣这次没有亲征,而是改任其他将领作主将,面对如此乱势:小战未胜,大军自溃。其他将领能否有柴荣的这种魄力去挽回局势反败为胜?战场之上,刀枪无眼,稍有不慎便死于非命,其他将领能否像柴荣这般为自已的江山豁出性命?小编猜多数是不能的。

原因何在?

在五代时期,许多将士或许贪财、贪权、贪荣华富贵,但却缺少“忠诚'、“忠贞”。

纵观前面四代历史,无论是后梁朱友贞,还是后唐李从厚、李从珂,还是后晋石重贵,亦或是后汉刘承佑,他们的亡国并非亡于外敌,而是亡于大藩骄帅。除了这些皇帝本身的能力有限、内不足以震慑下臣、外不能御敌抵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帝王心目中的股肱将帅在对敌时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也没有对其所效力的君主有多少忠诚之心。他们在战争中三心两意:一边出动少数兵力与敌对战,一边观察整体战争局势,如果已方胜算大则继续加强兵力对抗,如果已方形势不利,则随时抽身退出战场或者对敌投降。

即使是五朝老臣冯道,恐怕也怀有此心,或许在他力劝柴荣不要亲征之时,已经准备好“又迎新君”了。这事儿连司马光都看不过眼,骂他道: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意思是说:冯道,论尊贵荣宠,则在三师之上,论权力官职,则居诸相之首,当国家还存在的时候,则拱手沉默,见风转舵,窃据高位,干拿俸禄;国家灭亡以后,便图谋保全性命,苟且偷生,拜迎新君,劝他即位。各朝国君,兴亡相继,冯道还是照常享受他的富贵,这乃是奸臣里头最特出的例子了。

其实,这话说何止是只骂冯道,同时也骂了其他见风使舵之人。在高平之战中,樊爱能、何徽等不战而溃,很可能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思,他们眼观战场上势态变化,若后周胜他们就继续归附于柴荣,若后周失败便倒戈相向,反手灭故主。

假如柴荣未能北上亲征,是极有可能会被这些所谓的朝廷重臣杀害的,这样的结局几乎和前面四个朝代的皇帝的结局如出一辙。虽然这是一种猜测,但纵观五代的历史,已经有过太多血的教训。对于这些将帅“墙头草”的现象,柴荣也深谙其道,他下令将樊爱能等人斩首之时,怒斥道:

“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几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柴荣这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在樊爱能这一类人的眼中,君主是奇货,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将君主卖给敌方以换取钱财、权势或活下去的机会。好在柴荣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成功地避开了这些“坑”。

04 结语

一场由柴荣御驾亲征的高平之战不但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是柴荣命运的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转折点,或是因某一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因某一件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郭威选择了柴荣为继承人,这是历史一个转折点。由于郭威的子嗣都被刘承佑杀害了,当时他最亲近的人除了柴荣这个义子同时也是郭威的太太柴皇后兄弟的儿子之外,他还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郭威姐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另一个是郭威的女儿寿安公主的丈夫,郭威的驸马女婿张永德。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最终的结果是:郭威选择了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命运的转折点——高平之战,一场其御驾亲征的战争

柴荣一月登基,二月便迎来了为帝以来的第一个考验:北汉与契丹联军入侵。在选择亲征还是委派其他将领之间,柴荣选择了亲征,这也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原因在于,因柴荣亲征才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因高平之战的胜利才有了柴荣后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后周争取到了短暂的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人口得以繁衍增长,为日后强盛的大宋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柴荣,历史上对他的赞誉颇多,宋神宗赵顼评曰:“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业可比汉高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亦赞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幸好,郭威选择了柴荣,幸好,柴荣选择了亲征,幸好,柴荣赢了这场战争,终于成就了柴荣时代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