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王对两具骷髅的人文关怀

 道就是爱 2023-08-02 发布于湖北

周文王,以仁德示人。一次挖池塘,手下挖到了一具尸骨,文王说,将尸骨重新埋葬。手下说,这是一个无主的尸体,怎么埋?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的主,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的主,现在我就是他的主人。于是,手下将这具骷髅重新安葬。

其实这里面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就是从周文王开始,就处于封建社会。因为在文王眼里。他和这具尸骨已经具有人格上的隶属关系。可是,封建社会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殡葬制度却在不断改革。原本,作为天朝上邦,我们把很多殡葬制度写进了典籍之中。但是,最终发扬光大的却是佛教。比如,从宋代就开始兴盛的火化制度。但是,没过多久,儒家又再次对殡葬制度进行了反思,朱熹写了一部《家礼》,对婚丧嫁娶进行了更多的儒家规范。可是,我们直至今日,也没有一个殡葬的标准。有习俗,就土葬。没有习俗,就火葬。二氧化硫超标,就排队火葬。

对于死亡,翻看我们的历史,很难看到寻常百姓到底是怎么死去的。只知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我们的历史往往因为君王过于仁德广大,导致平常人的死不足为奇。不过,在西方,一个普通人的死不但被详细记录,甚至自己在死前还可以提出一些建议。1976年,海德格尔死掉了,享年87岁,他很幸运,因为在古老的中国,有三个人和他在同一年登上了天堂。海德格尔在去世前的一年曾经和自己的侄子说,要举行一个天主教葬礼,但是不要焚香洒净,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不过,最后这个事实还是在海德格尔死后遭到了讨论和否定。结论是什么呢?台北有个叫赖贤宗的人,曾经采访到了海德格尔的儿子,其子这样说,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脱离了天主教的影响,十分同情新教。其实,海德格尔生前还和神父威尔特探讨过死后安排,所以威尔特在长篇悼词“寻求与发现”中这样说到,“将海德格尔按基督教的方式安葬是合宜的吗?这符合基督教的福音吗?适合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吗?不管怎样,这是他本人的意愿……因此,我们确实可以在这位伟大寻求者的墓边说出福音书中的慰藉之词以及“旧约”诗篇中的祷词,首先是“出自深邃处”那首诗篇,以及一切祈祷中伟大声音,即基督传给我们的那个祈祷。

不但死亡有着这么详细的记录,连传记都带着优美的旋律。《海德格尔传》最后写到,少年的海德格尔经常走过那条“田间道路”已经被命名为“海德尔格田野道路”,它仍然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那里拐弯,但也仍然“弯向森林”。就在那林边,仍然有高大的橡树和树下的粗木长椅。那椅上现在和未来仍会坐着读“伟大思想者们的作品”的孩子和少年。所以,如果用中国固有语言永垂不朽来形容海德格尔的话,他至少做到了永垂。

王阳明曾经发明了一个词,簸弄精神。即耍高级小聪明,玩弄小花样。如今海德格尔的尸体肯定也变成了骷髅。那么,文王眼里的骷髅和海德格尔这具骷髅,到底哪一个更体面?虽然看起来文王的影响力更大,但是文王的一己之力无法决定两千年之后的人是火葬还是土葬。但是海德格尔能决定,并且还有人为其正名最后到了用了何种仪式。两具骷髅,真不到谁在簸弄精神,谁是人间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