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蓝林观海 2023-08-02 发布于山东

LiuJY (2013) Status of Marine Biodiversity of the China Seas. PLOS ONE 8(1): e50719.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

图片

这是2013年发表在《PLOS ONE》期刊的一篇综述文章,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文献,从海洋生物区系、主要海洋类群和生物物种分布,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已经过去10年,这期间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绩也是很显著的。但是,这篇文献对我们认识一个历史时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状况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是,清华君给拿了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中国的海洋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从热带气候区延伸到温带气候区,海岸线(包括岛屿)长达3.2万公里。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的建立科学家们对中国海域的海洋生物进行了深入的多学科全面系统研究,记录了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中国海域的海洋动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包括南海和东海的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水动物群的热带和亚热带成分,以及以黄海为主的北太平洋温带动物群的温带成分。南海南部动物群具有典型的热带元素,与菲律宾-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珊瑚三角的典型热带动物群中心平行。

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和变化,包括濒危物种的监测、评估和保护,特别是加强有效管理。简要介绍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半封闭海湾滩涂(2)全球气候变化对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3)海南岛和西南沙环礁珊瑚礁,(4)南海红树林,(5)受威胁的海草,以及(6)中国对虾渔业增殖放流实例。除了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2007年产量超过1240万吨)外,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环境恶化(污染、海岸建设),特别是在具有高生产力的咸淡水河口环境中,这是一些重要经济物种的产卵和苗区。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大威胁。最后,简要讨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建议。2004年以来,中国参加了海洋生物普查,总结了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介绍

中国位于毗邻西太平洋的欧亚大陆东部,包括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的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由6500个岛屿组成。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境的北仑口,全长1.8万公里。中国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横跨北纬3°至41°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1]。

海岸线特征受季风、太平洋潮汐波和海流以及几条大河的影响,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相应的海岸生态系统种类繁多,包括中国北方具有沙滩和宽阔潮滩的广大平坦海岸,主要在中国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锯齿状海岸三角洲和河口珊瑚礁和红树林以及海草

中国的海岸线可分为基岩海岸和平原海岸两大类。这些类型的分布受地质和构造特征,特别是隆起带和沉降带的控制。中国沿海的沉积过程受到大河流(如珠江口、长江口、黄河口、海河口、辽河口、鸭绿江口和黑龙江口)的极大影响,这些河流输送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沉积物被季风波和潮流重新分配。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内,红树林和珊瑚的生长也是海岸线形成的重要因素——生物成因海岸

中国海域的地质特征

中国海底地貌自西北向东南呈深化趋势。中国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包了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三分之二、南海的一半以上。台湾东海岸的大陆架很窄,最宽处只有10多公里。在大陆架下方,台湾东海岸的东海陆坡与南海陆坡的陡坡和海槽相融合。南海大陆坡深度为800 ~ 4200米,最大坡度为4度。中国海域的另一个特点是海槽。东海冲绳海槽深2719米,南海西沙、中沙、南沙、利越西海槽多为东海扩张形成的峡谷。南海中部大陆边缘盆地长约1500公里,北部最宽(820公里),底部为平原。盆地北深3400 ~ 4000m,南深4300 ~ 4400m,有一系列从东向西、从东北向西北这个走向似乎比较奇特的海山。在盆地东部,一个由拉斑岩组成的海山从海面冒出,形成黄岩岛。

当前系统

中国海域的两个主要洋流系统是黑潮和沿岸流,它们都具有气旋环流的特征(图1)。黑潮包括一个强大的主流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黑潮是北赤道流的延续和向北分支。它沿着台湾东海岸、大陆坡和外大陆架向北流动,然后转向东北,流向日本九州南部海岸。黑潮在吕宋岛附近的最大速度为100厘米秒−1,在吕宋海峡和台湾以东可能高达150厘米秒−1。进入东海后,速度降至50 ~ 100 cm s−1,在北纬26°39和东经126°附近再次增大。在东海,干流宽70-110公里,流速大于40厘米秒−1100m水深约20℃,200m水深约18℃。一般来说,主流的季节变化没有规律性。在某些年份,冬季的流速比夏季强,但在其他年份,夏季和秋季的流速可能更强,或者夏季到冬季的流速可能没有变化。然而,支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马流的最大速度出现在9月,最小速度出现在2月。黄海流和台湾流在冬季也普遍强于夏季。在这些洋流的作用下,大量的暖水海洋物种从热带中心向北迁移,扩大了它们的分布范围。

 图片

1. 冬季西太平洋主要海流示意图。(杨德洲画)。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1

沿岸流系统包括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南海沿岸流。第一种是低盐度(冬季温度也较低)的微咸水流,沿山东和江苏沿海流动。它发源于渤海湾,季节性地沿山东半岛北岸流动。从成山角向南向西,沿山东海岸流动后,从海州湾向南,流向长江口以北,再向西南方向流动。黄海沿岸流从这里一部分加入黄海暖流,另一部分加入东海沿岸流,流速小于25厘米秒−1。东海沿岸流是由钱塘江和闽江淡水流混合而成的低盐度水体。该水流的特点是高浊度,年温差大,流速约为25厘米秒−1。洋流方向随冬季风向由南向转变为夏季风向向北或东北方向。沿海洋流将温带冷水漂流物种输送到南海北部海岸。

南海沿岸海流从东经116°以西沿广东省流出。它的特点是盐度低(夏季仅为12 ppt),速度快,在珠江口附近平均为25 厘米秒−1。最高速度为70厘米秒−1。洋流季节性地改变方向,冬季向西南流至湛江,沿雷州半岛向南流,然后分成两支。一条分支沿海南海岸向西南流动,另一条分支转向东北,形成湛江环流,夏季向东北流动。

沿海洋流的季节变化受大陆流和季风的影响。从11月到次年2月,沿海洋流受到强烈的北方冬季季风的影响。南北风最强、最广。在3 ~ 5月的调整期,杭州湾南流减弱收缩。在6月至8月的南方季风期间,向南流动的沿海洋流减弱。杭州湾以南,东海和南海沿岸流与近海暖流系统混合向北流动。9月和10月,季风方向由北向南转变,冬季海岸流南下流动增强和扩大。

渤海:中国的内海

渤海位于中国海域最北端(北纬37°07′-41°0′,东经117°35′-121°10′),面积7.8万平方公里。它被华北平原包围,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接壤。它位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北至旅顺港的老铁山角,南至蓬莱角。海峡宽度为59海里,包括大约30个分散的小岛——岛群岛(由8个主要岛屿组成)。大约95%的面积是深度小于30米,平均深度为18米的浅海。最深水域为老铁山海峡,水深86米。

渤海的物理特征可分为五个天然部分:西北为渤海湾,北部为辽东湾,南部为莱州湾,中部盆地,东部为渤海海峡。海底在0°0′28″向海峡缓慢倾斜。沿着海峡的主要岛屿之间有六条水道供水交换。其中最北端的老铁山海峡是黄海暖流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渤海的水文特征主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平均水温仅为11°C,范围为0至21度(图2)。水温在2月最低,8月最高。除秦皇岛和葫芦岛港口外,沿海地区冬季均有大面积的边缘结冰。渤海海水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多河排放的淡水。该地区以暖水和温带动植物群和低盐度物种为主。

 图片

2. 2002-2011年冬季西太平洋表层水温,MODIS-Aqua卫星数据。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2

黄海

黄海是位于中国大陆北部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浅海(北纬31°40′-39°50′,东经119°35′-126°50′)。海的西面是苏北平原和山东半岛,东面是朝鲜半岛,北面是辽东半岛。海洋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最深的部分在东南部,深度约为140米。从中国的成山角到韩国的长山川群岛,这条线可以把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的西部和北部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东部是朝鲜半岛。它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8米。北黄海最深的海域位于白翎岛的西南部。从长江口到济州岛,南黄海与东海接壤。南黄海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45.3米。最深的是济州岛以北的黄海槽,最大深度为140米。底部向东南缓慢倾斜,朝向中部地区。

黄海南面与中国东海相连,东南部通过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连。底部地形开阔,在0°01 ' 21″从大陆向东南缓慢倾斜。底部沉积物是来自大陆河流的淤泥和软泥。

黄海的水文特征主要受大陆的影响,特别是在西部,温度、盐度和海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黄海水温的年变化小于渤海,冬季1 ~ 4℃(图2),夏季24 ~ 28℃盐度平均为32 ppt。

在黄海中部较深的部分,冬季在强风的垂直混合下形成大量低温冷水。它在夏季停留在温跃层下方15-30 m深度的底层(图3)。黄海冷水团的低温条件保护了冷水动物群,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图4)。温带生物群落在黄海深水中占主导地位,导致中纬度浅海局部底动物的多样性很高。它支持了晚更新世至今北太平洋温带动物群的形成和持续发展。重要的捕鱼活动在黄海进行。冷水性鱼类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1972年为17万吨)和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1958年为5万吨)就是这样的情况;近年来,这些资源锐减,年产量已降至仅几千吨。与此同时,最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变化和捕捞努力的增加导致了另一种小型冷水鱼——太平洋沙鲈太平洋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的捕捞量增加,其年捕捞量在1999年急剧增加到50万吨。令人遗憾的是,过度开发使2004年的捕捞量减少到22.6万吨,2009年进一步减少到14.6万吨。

 图片

3. 黄海底水温(八月)(1958-1988) (10]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3

图片

图4. 黄海冷水团和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的丰度(11]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4

东海

东海是北太平洋的边缘海域,大陆上被中国、台湾、朝鲜半岛、日本和琉球群岛所包围。它通过对马岛和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连,通过台湾海峡与南中国海相连。海长1300公里,宽740公里,面积约773,7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370米,最大为2719米。大陆的海岸线蜿蜒多山,有许多海湾、港口和岛屿,其中众所周知的舟山群岛。中国一半以上的岛屿位于东海。

包括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在内的许多河流都流入东海。除长江外,其它主要河流有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由于这种淡水输入,东海海岸带陆架上有大面积的低盐度水。这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高的地区确保了长期开发的重要渔业资源。

黑潮暖流的锋面区和长江咸淡水为几种经济上重要的鱼类提供了产卵场和育苗场,著名的舟山渔场、嵊泗渔场的大头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都位于长江口附近。

南中国海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212米。它横跨热带和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大量的淡水从北部的珠江和西南部的湄公河流入大海。南海与东海、太平洋、苏禄海、爪哇海、印度洋分别通过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拉巴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马六甲海峡相连。除了巴士海峡,它的最大深度超过2000米,其它海峡都很窄很浅。因此,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水域。南海海底地形复杂。广阔的大陆架出现在北部和南部;东部和西部都有陡峭的斜坡。200米的等深线环绕着一个向东北延伸的菱形盆地。吕宋、马尼拉和南沙低槽分布在东坡,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从水下高原隆起。一个强烈的东北方向的冬季风和一个较弱的西南方向的夏季风可能从南到北滞后长达三个月。在冬夏风的过渡时期,海面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控制风场。

南海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多样;大陆架沿大陆和岛拱分布。大陆架从西北到西南最宽,从东到西最窄。南海陆架旁边是阶梯式陆坡,其后是深槽峡谷分布。斜坡旁边是深度超过3500米的中央盆地。南海中央海盆位于中南沙群岛之间的斜坡上,是一片宽广的平原,最大深度为5377米。盆地内发育海沙丘和海山。

中国冷水海洋生物群的多样性不如邻近的日本水域高,温水的生物多样性明显低于世界热带海洋生物群中心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三角区。尽管如此,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海洋渔业产量——包括网箱养殖和海水池塘养殖——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生物资源的严重过度开发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主要天然鱼虾资源崩溃,抑制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努力有效地保护和繁殖它们。

中国沿海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沿海水域有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的增加。沿海和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已引起有害藻华的硅藻和鞭毛藻的暴发。中国东部和北部的赤潮灾害造成了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鱼类和贝类的大量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研究方法

研究单位(实验室)和调查船

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海洋科学研究,只有少数生物学家研究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原生动物群落。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青岛、上海、厦门和北京。没有海洋或渔业科学的研究船。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始于195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实验室(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建立。

1951年至1953年和1954年以后分别由个别科学家在华北沿海和华南沿海开展标本采集。这些收集的样品主要来自渔船、鱼市和潮间带调查,因此种类和数量有限。中央水产研究所于1952年进行了渤海小黄鱼资源调查,1954年开始对日本烟台威海渔场的联合调查。

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金星号”综合海洋调查船首次航行,开启了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渤海、黄海北部综合海洋调查(1957 - 1958)、全国综合海洋调查(1958-1960)、中国/越南北部湾综合海洋调查(1959-1960)和1962年。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博物馆收集了大量海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标本,用于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其他大型海洋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还包括1981-1987年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1997-2000年大陆架环境和生物资源调查,以及中国科学院20世纪70年代和1985 - 1990年代的西南沙群岛综合海洋考察。

总的来说,在中国海域,特别是陆架,海洋生物群中的微型和巨型浮游生物类群,以及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类群,比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得到了更好和更密集的采样。相比之下,深海采样仪器和设备的缺乏阻碍了深海动物群的采样和研究。

中国的海洋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青岛、厦门、广州、上海、杭州和北京。表S1列出了中国主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单位,表S2列出了从事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的科学家名单。表1显示了配备生物采样设备的中国科考船,如海底采样器,包括抓斗、箱盖、挖泥船和拖网。

1. 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1 图片

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1950年以来,海洋生物实验室和国际海洋生物协会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资源课题组在中国沿海收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标本(鱼类、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微型和大型藻类)。分类学专家已经通过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动物和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各种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远洋和底栖鱼类的标本,以进行物种分类。研究领域涵盖海洋生物群的主要类群,包括微藻和大型藻(蓝藻、硅藻、藻藻、红藻、绿藻)、海草和红树林;原生动物界包括纤毛虫门、有孔虫门、放射虫门、鞭毛虫门;孔虫门、刺虫门、滴虫门、环节动物门(多毛纲)、苔藓动物门、内窥虫门、栉虫门、腕足动物门、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甲壳动物门、毛纲动物门、半足动物门、尾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的无脊椎动物;以及头脊索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包括鱼类和哺乳动物。

结果

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中国大陆及其南部岛礁周围的海域横跨38度纬度(3°-41°N),从热带气候区到暖温带气候区,包括东半球最宽的大陆架。受强黑潮暖流、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影响,东海和南海水温较高,冬季沿海地区水温高于14 ~ 16℃。中国海域的海洋动植物种类丰富,包括印度洋-西太平洋生物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其中一些特有和经济上重要的物种具有很高的优势,主要是东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特有的。由这些暖流运输的热带印度-马来西亚生物元素起源于南方,而冷水物种则来自北方,并在夏季占据了温跃层下15-30米的黄海冷水团的较深部分。因此,中国海域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表2),包括东海和南海特别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元素,以及黄海和渤海的温带生物区系。然而,在黄海发现的冷水物种比在日本北部海域发现的要少,日本北部海域由强烈的亲潮寒流主导,而在南中国海发现的热带元素数量比在热带印度-西太平洋生物群的中心吕宋-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三角地区记录的要少。冬季低温限制了温水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低。因此,在中国22629种海洋物种中,只有1607种生活在黄海(表3)。值得注意的是,强对马流带来了一些暖水物种,沿日本海本州西海岸向北流向津加鲁海峡。因此,日本海东部的温水物种数量远远多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水域,那里的海洋动物是冷温带的,而日本东部的大多数动物是暖温带的。此外,从北到南,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中国海域的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表4和表5,图5)。

图片

图5. 从北到南,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中国海域的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5

2. 每个分类单元已描述和未描述物种的估计数量,以及地方性和引进物种的数量信息,以及专家和鉴定指南的数量。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2 图片

3. 黄海记录的冷水和温水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不同种类数目 [8]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3

图片

4. 中国海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数量 [8]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4图片

5. 中国海域以公里为单位的物种丰富度。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5 

图片

中国海域海洋动植物区系特征

1.南中国海的热带动物群。

海南最南岸和台湾岛南部和东部的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群落发育,形成底栖生物群落丰富的边缘礁;而南海诸岛(东沙、西沙和南沙)南部和中部的珊瑚礁环礁基本属于热带(温)。

海南岛南缘至最南端、台湾南缘和东缘邻近海域,珊瑚和珊瑚礁群落的热带种类增加,边缘珊瑚礁较为发达。热带元素,包括六种三足纲软体动物和两种卷虫科Fimbridae;此外,还发现了拟海菊足扇贝/彩虹扇贝(Peddum spondyloidesum)、鸡血虫(Anomiostreum corliophyla)、长格厚大蛤 (Codakia tigerina)、短嘴海兔螺/卵梭螺(Ovula ovuma)以及宝螺科/宝贝科(Cypraeidae芋螺科Conidae 的种类。来自南海热带地区的棘皮动物包括:毛毛弓形虫Toxopnustas pilealus白底辐肛参Actinopyga mauritiana黑怪参Holothuria arta面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蓝海星Linckia laevigata等。常见于海南岛最南端海域的以珊瑚为栖的十足甲壳类动物有:珊瑚鼓虾Alpheus lottini大形合鼓虾Synalpheus demani,及其同属的珊瑚虾Coralliocaris种,胖珊虾Jocaste种,扫帚虾Saron mammoratus, 安波托虾Thor amboinensis, 复活托虾Thor paschalis。珊瑚蟹类的梯形蟹拟梯形Tetralia短浆蟹Thalamita。此外,一些典型的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在海南也很常见。

长期调查表明,海南海域未发现一些典型的热带低温物种。由于海南最南端和台湾南部和东部海岸位于珊瑚礁分布的北部边界,故未发现棘皮动物。礁体结构和礁体群落不典型,未发现有典型物种如笙珊瑚Tubipora musica苍珊瑚Heliopora aerulia棘鹿角珊瑚Acropora echinata栅列鹿角珊瑚A. palifera柱状珊瑚Stylophora排孔珊瑚属Seriatopora等。其他未记录的典型种有石笔海胆Heterocentrotus mommillatus双角海壶Metalia dicrana梅花Actinopyga ananas、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粒皮瘤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多孔海星Linckia multifora三带刺蛇尾Ophiothrix trilineata软体动物:豹芋螺Conus leopardus花锦芋螺/使节芋螺Conus legatus线纹芋螺Conus tenuistriatus唐冠螺Cassis cornuta美肋凤凰螺(Strombus erythrinus三齿凤凰螺(Strombus dentatus)规矩丁蛎 Malleus regulaFimbria fimbria史氏锒边蛤(Fimbria soverbii巨砗磲蛤(Tridacna gigas)砗蚝(Hippopus hippopus;甲壳类有短桨蟹Thalamita coeralepes短桨蟹Thalamita tenuis三线短桨蟹(Thalamita demani和盾牌蟹属Percnon等。这些物种是印度-马来西亚热带动物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表明海南确实处于热带生物区的边缘。南海北部陆架分布着丰富的十足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在南海记录到的146种对虾126种鼓虾中,常见和优势种为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compressipes)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沙栖新对虾(Metapenaeus moyebi)、中间对虾Metapenaeus  intermedi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角突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ornuta)、中国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hinensi)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长足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longipes)白毛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albicoma)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科巴里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alli阿比管鞭虾Solenocera albicristatus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中国赤虾(Metapenaeopsis sinica)。此外,在陆架海中常见的赤虾Merepenaeopsis15种以上,而在外陆架和边缘水域,记录了8种拟对虾Parapenaeus2种仿对虾Penaeopsis。这些浅水对虾的高丰度支持了中国大陆南部和东部陆架海大型和强大的对虾渔业。

2. 东海的亚热带动物群

东海海洋动植物区系主要由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生物区的暖水元素组成(图6),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黑潮和其他暖流从南方带来的热带和亚热带生物元素包括许多南海常见的物种,一些是中国海域(渤海-南海)特有的物种,种群众多,在当地渔业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东部和南部陆架海(东海和南海)(也包括日本),丰度较高。这些鱼种包括著名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ace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国毛(Akyami) Acetes chinens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细指长臂虾P. tenuidactyl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中国磷虾Pseudouphausia sinica;以及双壳类的金星蝶铰蛤。这些特有物种的大量种群与其他热带印度-马来西亚动物群一起丰富地分布在大陆架地区,支持了东中国海强大的鱼虾渔业。

图片

图6. 中国海域的海洋动植物。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6

阴影区1为北太平洋温带生物区,远东寒温带次区域。阴影区2为北太平洋温带生物区,东亚暖温带次区域。阴影区3为印西太平洋暖水生物区、中日亚热带次区域。阴影区4是印度-西太平洋温水生物区,印度-马来西亚热带次区域。底栖植物区系分布;6 b。动物园底栖动物的分布;6 c。海鱼区系分布。

研究发现,南海和东海陆架主要分布有许多温水无脊椎动物,如: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li细巧管鞭虾Solenocera tenellaM. provocatoria longirostris, Solenocera alticariata, 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P. tenella, 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Metapenaeus joyneri 以及真虾 Palaemon grvieri, Plesionika izumiaeProcletes laevicarina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些物种的丰富资源支撑了强大的对虾渔业,并与上述中国陆架海特有物种一起为当地渔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6],[27]。

在沿海浅水区,低盐度的主要种类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安氏白虾(E. annandalei)、细指长臂虾(Palaemon tenuidactylu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i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和日本鼓虾(A. japonicus)。

3.黄海温带动物群。

黄海(夏季底水温北不超过10℃,南不超过12℃)的海洋动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温带生物区[24],[25]。以冷水种为主,以ophiurids Ophiura sarsii vadicola and Ophiopholis mirabilis为代表;双壳类动物:Thyasira tokunagai, 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 Nucula tenuis, and Musculus nigra;十足类甲壳类动物:Oregonia gracilisPagurus ochotensis, P. pectinatus, Heptacarpus camtschaticus, Eualus gracilirostris, E. spathulirostris and Crangon hakodatei, C. urita;以及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这些种类中的大多数常见于黄海和日本北部(有时也见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海)[8]。

上述冷水底栖无脊椎动物优势种的分布范围大多局限于黄海与东海之间的长江口[26],但也有向南延伸至东海北部舟山群岛的物种。热带-亚热带生物区与暖温带生物区的分界线大致从长江口向东延伸至日本本州北部的新泻,北至济州岛和朝鲜海峡。中日亚热带次区域与南海热带南次区域的边界大致从越南中部或南部延伸至日本冲绳以北的奄美大岛,经过海南岛最南端海域和台湾东南沿海。在那里,硬核珊瑚和珊瑚群落占主导地位,物种丰富。

黄海浅水区的海洋生物群以少量的暖温物种和一些能适应冬季较低温度或夏季较高温度的冷水(温带)物种为特征。虽然品种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代表着庞大的种群,对当地渔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Briggs在研究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生物群的生物地理特征时,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北太平洋西部的寒温带动物群。他将这一地区命名为“东方省”,其南部包括黄海,中部是日本海,北部是沿太平洋海岸的本州北部。他写道,朝鲜半岛的尖端支持一种暖温带动物群,并引用Ushakov的话说,“在黄海北部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苏联远东海域特有的多毛类物种。”他指出,“黄海的常驻海洋鱼类动物群显然主要由寒温带物种组成,这些物种在日本海北部也有发现。”目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组认为黄海动物群属于暖温带,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东亚次区域,不隶属于印度-西太平洋温水区。基于这一事实,我们认为,冷水群落分布在高丰度和优势丰度,表明在较深的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黄海浅水和近岸水域两栖类和环极类物种的存在,如众所周知的异常棘皮动物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甲壳类叶脚目 叶虾Nebalia bipes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砂海螂Mya arenaria,表明浅水中冷水和温水物种共存。黄渤海浅水区盛产以虾类、蟹类和双壳类为主的少数暖温带物种,几乎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此外,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东南部沿海,更多的温水(亚热带)物种和一些冷水(温带)物种共存。

4. 浮游生物的社区。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营养能量流动和物质转移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中国海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的描述和讨论。黄海和东海北部以冷水和温水浮游生物群落为主,在维持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和生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它们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认识、分析、描述和描述。对黄海和东海浮游生物群落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反映了居住海的海洋学特征。左涛[29]根据最近获得的新数据,划分出以下五个群落(图7)(表6)。

 图片

图7. 东海和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的分布。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7

K -东海陆架高温高盐群落,M -东海沿岸混合群落,HE -黄海-东海混合群落,F-黄海沿岸群落,HC -黄海中部群落。

表6. 黄海和东海浮游生物群落春季和秋季指示种组成。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6

图片

1.黄海沿岸群落(F) -指示物种: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秋季)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春季)

2.黄海中部低温群落(HC) -指示种:细长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Sagitta species(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

3.东海外大陆架高温高盐群落(K) -指示种Rhinocalanus cornutus, 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许多低温物种

4.黄海-东海多温带沿海低盐度物种混合群落——指示种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 长手萨氏水母Sarsia Japonica,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5.具有许多广泛分布的温水物种的东海沿岸混合群落(M) -指示种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 中华假磷虾 Pseudeuphausia sinica

不同海域和生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本文综合了(1)半封闭湾潮滩、(2)冷水生态系统、(3)热带珊瑚礁、(4)红树林、(5)海草(6)虾类资源增强实践的长期监测研究结果,以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黄海泥质滩涂半封闭海湾底栖动物多样性变化。

半封闭河口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生产力而闻名。对中国主要河口的海洋环境、生态和生物资源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黄海胶州湾和桑沟湾,东海象山港,台湾海峡泉州湾和厦门湾,南海北部大亚湾和三亚湾。长期监测表明,密集采样获得的数据对生物多样性分析有价值。

受海岸开发、富营养化、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的影响,沿海工业区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35 - 1988年对黄海胶州湾东岸沧口沙泥滩涂潮间带底栖动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进行了深度梯度监测(表7)。1957年共发现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的底栖无脊椎动物63种;1963-64年共记录到甲壳类52种、多毛类41种、软体类40种、棘皮类3种等141种;1967 ~ 1968年共发现164种。不幸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只发现了7种底栖动物,1989年后在同一地点没有发现活的底栖动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重工业污染和沿海开发导致的潮间带环境的巨大变化,生物多样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7. 1935-1988年沧口滩涂潮间带群落的分类组成和物种数量。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7 图片

(2)全球气候变化与黄海冷水动物群生物多样性。

如前所述,黄海大部分水深不到100米。这一地区的海洋动物群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北太平洋温带动物的冷水物种,大多数栖息在黄海中心深处40-50米深的地方(如上述物种);

2.分布于浅海和近岸的温带物种,其中一些是中国海域特有的,以大种群为特征(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磷虾中的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

3.受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影响的东海近海深水和黄海最南端的暖水要素。

现有数据和信息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影响下,黄海冷水动物群正在减少,甚至局部灭绝。例如,自公元前6年左右在中国东海就有记录的双壳贝类择昂大樱蛤Peronidia zyonoensis,但它现在在该地区已经局部灭绝,而在日本海北部(俄罗斯远东)和日本本州东部(太平洋)海岸的较冷水域仍然可以找到活着的个体。

一些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能是全球气候和水温变化的结果。最近的调查显示,以前在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一些冷水物种,如大寄居蟹Pagurus ochotensis, Oregonea gracilisPandalus prensor,现在正在减少,并且在黄海变得罕见。这种下降表明物种组成和某些冷水物种的丰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图8)。

图片

图8。黄海某些冷水底栖物种的分布和丰度(1959年和2007年取样)。

A. 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 Djakonov, 1954;B.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 Duncan, 1879);C.枯瘦突眼蟹Oregonia gracilis;D.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a (Deshayes, 1857);E. 大寄居蟹Pagurus ochotensis Brandt, 1851;F.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 Kuroda和Habe, 1951。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8

(3)监测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IOCAS进行了珊瑚礁群落调查,并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1958 ~ 1960年的中苏海南岛海洋生物调查和1990、1992年的中德海南海洋生物调查,收集和研究了许多热带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大型藻类。这些调查记录了多达130种硬核(造礁)珊瑚、694种十足甲壳类动物(包括86 30 = 146种甲壳虾和61种桥尾虾)、48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514种腹足类软体动物、292种棘皮动物和298种多囊动物。鱼类达909种。迄今为止,我的小组已经记录了4,892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其中包括6种三栖动物和许多热带珊瑚礁栖息物种。热带动植物区系的边界从越南中部(或南部)开始,横跨海南岛最南端、台湾岛南部和东部,东北至琉球群岛北部。该地区包括中国的西沙、东沙、中沙、南沙群岛和日本的奄美大岛、冲绳。中国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超过200种硬核珊瑚生活在中国南海北部,约占世界物种的三分之二。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南部沿海和东沙、西沙、南沙群岛沿岸。表8显示了中国海域不同海域的物种数量。

8. 中国海域若干地点记录的硬核珊瑚属和种数.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8

图片

珊瑚礁结构以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的环礁和海南岛、台湾岛沿岸的环礁为主。沿大陆省份的珊瑚礁由分散的个别种类的珊瑚虫组成,而不是形成一个边缘礁。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生物多样性较高。南沙群岛环礁共记录到6500种海洋生物,其中造礁珊瑚200种。

在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鹿惠头地区已经观察到并描述了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但在1958年至1990-1992年期间,珊瑚在珊瑚礁内沿垂直梯度的组成和分布发生了变化。相比之下,在这段时间内,潮下带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表9)。

9. 1966—1991年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珊瑚礁不同断面物种组成的变化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09

图片

 1976年和1977年,曾振淦院士等海洋生物学家对西沙金银岛环礁珊瑚礁和藻脊的珊瑚礁结构和分带进行了研究。这个基线对于记录环礁结构的变化是有价值的。根据夏季低潮时金银岛环礁东北和西南样带的优势珊瑚种,划分了不同的带。在东北部(960米),这些区域是:

1.滨珊瑚Porites lutea区域(310米);

2.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区域(350米);

3.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formosa区域(100米);

4.死珊瑚碎片区(80米)和

5.珊瑚藻带(120米)。

在西南(450米),区域是:

1.珊瑚砂带(150米);

2.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区域(200米);

3.鹿角珊瑚(70米)

4.珊瑚藻带(30米)。

这些记录对监测和评价西沙环礁珊瑚礁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红树林保护。

中国海域共记录到37种红树林和半红树林。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以及人类活动对沿海地区影响的增加严重破坏了红树林,当地人民利用红树林作为燃料和染料。自1950年以来,中国红树林沼泽的总面积一直在减少,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观察到一些恢复(表10)。

. 中国红树林面积和红树林种类数.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0 图片

除了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保护措施外,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正在进行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红树林鸟类和昆虫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和其他基础研究。收集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有用信息和有价值的数据。认识到红树林在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引进和移植了红树林,以保护沼泽环境。红树林也从邻国引进。

(5)海草野外研究与保护。

中国北部和南部海草区系的种类组成不同(表11)。大叶草Zostera的温带物种大量分布在黄渤海,其中有6种已被记录,其中包括在香港南部常见的亚热带物种矮大叶草Z. japonica黑纤维虾海Phyllospadix japonica红纤维虾海草P. iwatensis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其他温带物种。

11. 中国南方海草的种类、分布和覆盖.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1

图片

 在缺乏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中国北方沿海的藻底区出现了严重的减少。然而,中国南方的海草比北方的海草田受到更好的保护。海南建立了泰来草属(Thalassia)、海菖蒲属Enhalus丝粉Cymodocea热带物种海草床自然保护区。儒艮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海草食草动物,也是标志性的保护物种(图9)。儒艮曾经在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南方省份大量繁殖,1958年至1962年间估计有216只。目前,尽管受到保护,但儒艮很少被发现,该物种被认为是濒危物种,几乎濒临灭绝。

 图片

9. 的分布 儒艮dugon以及华南沿海的海草田。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09

(6)放生对虾增加种群。

为了保持对虾自然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在1980-1982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海洋环境(物理和生物)和生物资源调查后,将人工养殖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放归到黄海胶州湾。他们获释后,1983年进行了每月一次的监测调查。1984年和1993年之前的几年又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图10)。种群规模增加了十倍以上[49],由此产生的进出海湾的高捕虾率表明实验取得了成功。1987年的低捕获量是由于缺乏可供释放的幼虾。牙鲆(Palichthys olivaceus)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些试验的成功结果表明,应鼓励增加海洋生物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试验实践经验,1987 - 1992年在渤海、黄海沿岸进行了大规模放生中国虾苗,共捕获虾苗5000余吨。

 

图片

图10. 8月胶州湾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估计的的个体总数(1981-1993)。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10

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自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来,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组的科学家们开展了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物资源研究。中国在海岸带和陆架水域广泛收集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在青岛和广州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博物馆收藏了约60万份微型和大型藻类、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标本,用于分类和系统研究。近年来出版了《中国无脊椎动物区系》33卷、《中国海洋藻类区系》7卷等专著和论文1000余篇。表12列出了主要的分类学专著。

12. 中国海洋动植物区系的主要出版物。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2 

图片

共发现和描述了1577个新种、87个新属、6个新科和1个新亚纲,并发现了更多中国海域海洋物种分布的新记录。1994年以前对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被整合到《中国海洋物种及其分布》中,并被汇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理图集》中。它们代表了海洋生物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大进展。在过去14年中作出了进一步的努力并取得了进展。发现并描述了许多新的分类群,包括种、属、科等,从而对生物组成、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的总体特征和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2000年以来,对中国濒危物种的评估也有了新的发现。新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2、2、3卷)表明,(课题组采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新标准评估的)濒危海洋无脊椎动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加。2008年出版的《中国海洋生物群清单》(Checklist of Marine Biota of China Seas)专著整合了上述新信息和数据。《名录》系统地记录了46个主要门的中国海洋生物的全部物种(共22,629种)的学名(拉丁文和中文),包括原始名称、主要近义词以及在中国和世界海洋的地理分布。并提供了各分类群的参考文献和系统索引。在1994年记录的17511种的基础上,今年增加了5118种(29.2%)。这一重大编撰表明,在短短14年的时间里,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进展。在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群体中,海洋物种的数量和百分比的增加尤其高。例如,甲壳类动物的种类增加了50%,达到4320种,软体动物的种类增加了53.1%,达到3914种。其次是鱼类(3012种)、刺胞目(1402种)、多毛纲(1067种)、有孔虫目(1478种)和硅藻目(1427种)。表2根据《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群清单》列出了所有分类类群中未描述物种的估计数量。由于对深海和远海等不同生境的某些种群取样不足,即使在浅海沿岸地区,已知物种的数量也相当少。因此,在中国发现新物种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海域浅海陆架水域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有力地支撑了海洋渔业生产。自上个千年结束以来,渔业(表13)和海水养殖(表14)的年产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13. 2007年中国海洋渔业年产量(渔获量)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3

图片

14. 2007年中国海鱼养殖生产。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4 图片

国际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实验室对每1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生物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评估(表5)。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取决于勘探调查的强度。例如,Huang在泉州湾记录了501种大型底栖动物,而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在同一湾进行的最近一次监测调查中报告了约770种大型底栖动物(表15)。这些结果表明,为获得准确的物种丰富度数据,应加大勘探和采集力度。

15. 泉州湾记录的种数。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t015 

图片

2004年以来,孙教授领导的国际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小组参与了世界生物多样性项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在海洋浮游动物普查项目中,收集了1000多个样本,其中300个样本来自“北冰洋、赤道、南冰洋”跨赤道样带(图11)。在黄海和东海定期进行季节性浮游动物取样。在DNA条形码研究中,已经提交了148种浮游动物和60种底栖虾的数据。

图片

11. 海洋浮游动物普查项目开展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北冰洋、赤道、南冰洋”跨赤道样带。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50719.g011

讨论

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工作的威胁

随着沿海城市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内陆架地区捕捞活动强度的增加以及相应的环境污染程度的上升和生物资源的减少,中国海域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海洋物种和生物资源严重减少。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似乎是困难的。中国充分开发了沿海和大陆架生物资源。事实上,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例如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国对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us,近年来由于种群数量下降和崩溃,其捕捞量显著减少。

13和表14显示2007年的年度渔业产量。海洋捕捞产量12,435,480吨,海水养殖产量13,073,400吨,产值分别为104,51,079万日元(= 166亿美元)和110,7966万日元(= 176亿美元),总额为215,30739万日元(= 342亿美元)。因此,过度开发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因为它不仅阻碍了种群的补充和恢复,而且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除了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外,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环境恶化(污染、海岸建设),特别是咸淡水的河口环境,其特点是生产力高,是一些物种的产卵和育苗区。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大威胁。为维护和保护中国海域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群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中国政府制定了保护海洋生物的法律法规,同时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和禁渔区或禁渔期。多个研究项目获得批准和资助。对潮间带泥滩、珊瑚礁和红树林沼泽等不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监测和研究。《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对主要脊椎动物类群(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濒危物种评估。最近,一份新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红色名录(陆生、淡水和海洋)根据历史和新的数据发布,并使用新的IUCN标准评估了物种的受威胁类别。自2004年以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记录了受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并不令人鼓舞,因为许多海洋物种因海鲜市场或“艺术品”收藏的过度开发而被视为“濒危”物种。以下是这一趋势的几个例子:

·中国明对虾是中国北方(主要是黄海和渤海)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大型特有种,1979年产量在4万吨以上。由于过度捕捞和渤海、黄海产卵场的退化,目前在华北海域的自然栖息地中,这种虾的数量非常少。自上世纪末以来,南中国海的白暨豚数量一直在减少,2005年被列为濒危物种.

·大黄鱼是另一种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已被严重过度捕捞。在1997年至2000年的勘探调查中,只捕获了167条幼鱼,这使得科学家们估计东中国海大陆架上的这种鱼的数量为71吨。考虑到大黄鱼在20世纪80年代的最高捕获量为18万吨,大黄鱼也被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鲎 Tachypleus tridentatus 历史上南中国海,特别是北部湾的海产丰富,但由于过度开采,现在被认为是濒危物种.

·256种造礁石珊瑚中,26种已列为濒危物种,其余均为易危物种。

·在软体动物中,有23种被认为濒临灭绝。

·在十足甲壳类动物中,有56种濒临灭绝。其中一种是中国龙虾克氏原螯虾Panulirus stimpsoni,显示了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数量崩溃。虽然该物种在粤西基岩海岸的种群数量很大,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收集到很少的幼体

·在鱼类中,有270种濒临灭绝。其中,19种极度濒危,4种已经灭绝。

·150种刺皮动物中,有53种因严重的过度开发而濒临灭绝。

针对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8]: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资料(标本)收集,开展生物多样性背景值调查和深海采集巡航,发现新物种,揭示过去和现在主要物种和生物群落的丰度,并预测其未来。加强深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新物种,揭示主要物种和生物群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

·开展全国不同生境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过程和机制。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基础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评估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尽量减少海洋和陆地(包括淡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之间的差距,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年轻科学家,特别是分类学家,应该接受训练,系统地研究不同的生物类群。

·加强养护管理,更有效地管理渔业资源。

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物种的正式描述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深海和南海的生物地理特征和生境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我们目前的资料中,许多类群的分类范围是不完整的,例如构成小底栖动物和微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线虫类、贝壳类和介形虫甲壳类等,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北方水域。在被认为是北太平洋温带动物的避难所的“极端环境”——黄海冷水群中,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尤其被忽视。应加强对南海深海和深海的勘探和研究,包括海山、热液喷口、冷水渗透以及深海平原和岩质海沟。

参考文献:

原文网址:https://journals./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07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