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多面的曹操其实应该分段解读,称霸北方前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老易说史 2023-08-02 发布于湖南

如果说汉末人物之最,我想曹操同志是大多数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人。这位同志堪称是最复杂、最立体、最矛盾、最多面、最英雄、最曲折的一个历史人物,很多人都对其大呼读不懂。

其实曹操是多面的、变化的,我们不能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或者“白面奸诈枭雄”等传统印象去固化他,虽然他的人生色彩中有这些属性,但这既不是他的全部,也不是他的常态。要真正读懂曹操这个人,一定要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否则,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之前,在说完曹操称霸北方的时候,我说过,这个时候的曹操开始变了,具体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留到之后的历史之中再和大家边写边聊,咱们先在曹操这个关键转变点上来聊聊之前的曹操,看看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先解释一下曹操这个人生转折点,并不是我说他变了就变了,其实一些伟大的、成功的人,在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进化的状态的,因为他们善于也必须要去调整和拓展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等各方面的需要。跟自然界中的变色龙一样的。

曹操扫平北方之后,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心态和行为方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也不得不变。举个例子就是他在攻打了袁尚之余,在许昌制定了明确的奖罚制度,这就表明他有点店大欺客了。以前是为了吸收人才,一般的情况下只奖不罚或者奖多罚少,现在我的公司即将上市了,我想罚你就罚你,谁不满意就可以滚蛋,不换思想就换人嘛。

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前和之后确实是两个人。同时也是告诉大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处境之下,他所表现出来的对外界的反应也应该是不一样。喜欢一根筋地去看问题或一条道走到黑的朋友,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所谓生活的智慧和哲学,无非就是提高自身与环境的匹配度,环境在变,你自身自然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来扒曹操同志的衣服吧。

曹操一出生就是一个矛盾体,你说他不幸吧,他爷爷、他爹都是权倾朝野的高官,他爹还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你说他幸运吧,他又是出生在阉宦之家。这个身份本来就让人感觉很尴尬了,再加上东汉中后期以来,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士族集团之间那不死不休的政治斗争,宦官后代多少有点人人喊打的味道。

但是曹操同志打小就很聪明、很敏感、很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他不知道他未来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是他知道他必须要摆脱阉宦后代这块印记,至少要淡化到别人不刻意因这个印记鄙视自己。这和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里的孩子从小就立志要跳出农门是一个道理。

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先向什么样的人靠拢。所以,曹操就跟着世家子弟袁绍后面混,两人一度把洛阳城搞得鸡飞狗跳的,甚至还把人家的新娘子给偷出来了,满满的混不吝熊孩子的既视感。但他们都是高干子弟,家族兜底能力摆在那里,这些年少荒唐的行为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真正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必然是在他成年之后,因为这个时候的行为会被视为自主行为。曹操在长大之后,不改初心地积极向士族阶级靠拢,然后不计后果地干了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他在洛阳北区当公安分局局长的时候,杖杀了后来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大家别说这是曹操同志大公无私,是因为蹇硕的叔叔违反了宵禁的律令,可以很认真负责地告诉大家,法外之人有很多。曹操杖杀蹇硕的用意就是在向士族集团表忠心,我早就不愿继续在宦官集团那个圈子混了,你们不信,我就亲手杀宦官集团的人给你们看。曹操这种行为是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的,你特么一入仕就背叛自己的阶级,拿自己的阶级同胞搞事去讨好自己的敌对阶级,谁敢招惹你?再说当时宦官集团还正在当权时,虽然蹇硕当时还没有得势,但是宦官集团要找你茬,还是很轻松的事情。得亏曹操有个位高权重的爹还有一个广结善缘的爷爷,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件就是他为窦武、陈藩等当年被皇帝、宦官联手打入政治黑名单的士族大佬击鼓鸣冤。这动辄就是诛灭九族的事情,你曹操一个愣头青瞎掺和这个干啥呢?士族集团当时被打压得不行了,难道他们不想翻身,那士族集团的青年才俊袁绍、袁术他们为什么不去干这事呢?公开跟宦官集团乃至当今皇上打擂台固然让人感觉热血澎湃的,但这背后是有代价和成本的,这个成本远远不是你曹操豁出了就能承担的。如果不是他爹和他的家族,曹操又一次把他自己和他家族给彻底玩完了。

第三件就是他在当济南相时,对济南的淫祀现象采取了一刀切的高压废除。淫祀这种玩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封建迷信,那为什么从西汉到东汉,人家存在了几百年了呢?就你曹操能干,看出这玩意不合理了?人家背后早已形成了一条根深蒂固的利益链了。地方官、当权派乃至朝廷就是靠这个敛财的,结果你一上去就果断开炮,把汉灵帝、宦官集团以及当地官员的一条财路给轰得稀巴烂,正常情况下,你曹操极大可能就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问责了。但还是他爹和家里人给力,费了老大劲把他给平调走了。言下之意很明显,给足你曹操和曹家面子了,你换个地方去玩吧,别在这给我瞎折腾了。

上述这些荒唐事无一不是曹操向士族集团示好的一颗赤诚之心的体现,像极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地去讨好自己心目中挚爱的人的样子。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曹操这么做、这么选择到底对不对呢?其实从上帝视角来看,他是对的,因为人总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挤进一个更优良一些的生态圈子的。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曹操这种选择和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去买单,但是不能毫无节制,你曹操三番五次都搞得自己家族无地自容了,这不是拉着全家人给你陪葬吗?况且,一般人还真没法承受曹操这种放肆桀骜的代价。

曹操这种死皮赖脸地讨好士族阶级到底有没有用呢?其实还是有用的,比如他走举孝廉入仕就是司马懿的老爷子司马防推荐的,比如袁绍、张邈等士族世家子弟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还比如许劭等士族大咖愿意开金口点评一下曹操了,又比如说荀彧等士族才俊在择主的时候把曹操列入了合格选项等等。

但再仔细地想一想,曹操极力地讨好士族阶级,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身份和阶级问题了吗?其实并没有,很多士族人士依然是看不起他的,袁绍、张邈也并没有真心、完全把他当成阶级兄弟,政治敌人也时常会拿“阉贼之后”这样的虎狼之辞来恶心他、刺激他。

说到这,就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阶级壁垒是与生俱来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既要尊重共性,也要承认个性,你无法完全融入一个本不属于你的圈子,也不可能将阶级完全同化成你的模样。要学会求同存异,在尊重一定的差异化的前提下,去追求最大的合力。

也就是说,曹操很长时间内其实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但是很冲动、很固执的热血青年,他为了融入士族圈子,可以说是倾尽所有,不计后果。这是不是和后世那些为了走通科举之路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学子?所不同的是,曹操是无需考虑物质基础的,而那些人很多都是在负重挣扎。

汉末天下大乱,聪明的曹操也意识到了这几百年未遇之变局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但这个时候的曹操在认知和格局上还是颇有欠缺的,至少看问题远没有他的老大哥袁绍那么深刻,袁绍的目标至少是位列三公、裂土封侯,而曹操则坦言自己只想做一个征西大将军。袁绍在事业上的自主意识要更强一些,而曹操骨子里还是传统的跟随意识。

曹操一直跟随着老大哥袁绍的步伐和节奏,在袁绍被“横空出世”的董卓窃取所有的“革命”果实之后,袁绍愤而离京,曹操也紧随其后回家募兵闹革命了。

闹革命这种事,师出有名永远是极其重要的。在关东群雄并起声讨董卓乱政时,带着家乡子弟兵的曹操却连个旗号都立不起来,因为他没有正式的朝廷编制,他打出的旗号都是反动旗号。所以,曹操就近投靠了老兄弟张邈,借壳参加了革命,成为了汉末革命元老中的一员。

群雄讨董,其实注定是一场闹剧,为啥?这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那些诸侯带着自己棺材本来参加革命其实就是为了造势,或者叫表演,谁会率先冲出去当炮灰?谁不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在思想上早就达成了重在参与的共识。

但是,刚刚紧随大佬们的脚步走上艰苦创业的道路的曹操却不这么想,也不能怎么想,人家上班摸鱼是因为人家资历老、本钱厚,人家是在一个更高层面进行博弈。你一个刚参加革命的小伙,最重要的是向各位大佬展示你的能力、态度和激情。于是,曹操率着本部兵马独自冲了上去。当然,这其中也有曹操本来就是一个一腔热血的人的原因在里面。

曹操这次主动充当探路先锋,还是颇得各位大佬们的欣赏的。虽然只有张邈和鲍信两位大佬礼貌性地资助了他一下,但他这种敢打敢拼、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还是感动了一大批人。

曹操冲上去,在汴水之滨和董卓部将徐荣切磋了一番,结果不言而喻,被久经沙场的徐荣很好地教做人了,战争中,经历往往比理论更重要!曹操从家里募集的股本一次性输了个精光。

输光了股本的曹操也曾找袁绍等老大哥求助过,希望他们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给自己一些兵马再试一次。像极了一个输光了的赌徒,但是几乎所有的庄家都是冷酷无情的,我们欣赏你曹操的勇气,但绝不会为你曹操的勇敢买单。

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的曹操再次回老家募兵,以便保留继续参加革命的资格。这段艰苦岁月,刘备同志一直陪着他,这就是曹操后来对刘备一直相当礼遇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里我们要插播一下,当下有很多想像曹操这样自主创业的朋友,咱不泼冷水,但是得善意地提醒大家,创业的第一要点是什么?并不是你觉得你选择的路子理论上可行,而是你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有多大的试错空间、有多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成功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复试错,如果你倒下一次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奉劝大家尽量不要去独立创业。曹操之所以能慢慢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不断地爬上赌桌,他拥有各种尝试的机会。而一般人,真的没有。比如刘备就没有,所以刘备特别害怕犯错,一发现什么不对劲的情况,他宁愿跑路也不愿去尝试。

曹操募集兵马之后,因为兵源鱼龙混杂,还曾发生过兵变,差点就要了曹老板那颗小命,也得亏是曹老板威武雄壮,自己拔剑从帐篷里杀出一条血路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心叵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理所当然地去想问题,曹操这一辈子最后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真的是很偶然的,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

重整旗鼓的曹操决定要换个思路,抱大腿就要抱一条最粗的,所以他舍近求远,舍弃了之前帮助过他的大佬陈留太守张邈,而直奔河内去投靠他一直很仰慕的老大哥渤海太守袁绍。

对于小弟曹操率兵来投,急需用人的袁绍自然是喜出望外,再加上两人是故交、是发小,还都是潜龙在渊的英雄,所以两人时常会在一起展望未来。有一次,两人互相交流了未来构想,当时袁绍给出的正是光武帝刘秀的创业模板“据河北而霸天下”,而曹操则觉得未来太遥远,走一步看一步比较适合自己。对于功名,颇有点“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味道。

两人之间,高下立判。所以我老说袁绍在很多方面是一直压制曹操的,很多朋友不服,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袁绍真的一直比曹操成熟稳重多了。

后来,袁绍因为空手套白狼取得了冀州,从而成为了众矢之的。很多诸侯都意难平地恨不得要了袁绍的命,其他诸侯也都是抱着让子弹再飞一会的观望态度。只有曹操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十分坚定地站在老大哥背后。

捉襟见肘的袁绍终于开始重用曹操了,让他入主兖州东郡,帮自己清扫冀州的南面战场,为了让兖州刺史刘岱不因此找曹操的麻烦,袁绍还十分坦诚地把自己家眷送到刘岱那里当人质了。

进入兖州的曹操在能力和幸运的双重保障下,开始全面爆发和崛起了,驱黑山贼、得全兖州、收编青州黄巾军、招揽荀彧、程昱等骨干人才、痛扁到处乱蹿的袁术……那种顺风顺水的感觉简直好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乐极生悲,按照曹操当时那种爱得瑟的浪漫主义性格,他是经常会干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的。比如他拿兖州士族开刀,从而逼反了陈宫、张邈,最后差点让他的兖州得而复失;比如他在徐州发神经地大开杀戒,关键是攻打徐州之前,明知道他爹在琅琊郡避祸,也不派人把他爹接过来,导致他爹被陶谦截杀了,也导致他与徐州之间的仇恨再也无法解开了;比如他招降张绣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睡人家的婶婶,想收买人家的大将,最后导致自己的儿子、侄子和保镖以命换命才救出他来;比如他明知道应该杀掉刘备、关羽,但就是不肯下手,任由他们慢慢成长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比如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明知道自己还没法和老大哥袁绍掰手腕,但就是忍不住经常要到老大哥那里去得瑟一下……

看到没有,其实曹操很多时候是最率性而为、最晚脱除掉身上的孩子气的。这种人在残酷的权利游戏之中,一般是很难脱颖而出的,因为越是残酷的游戏,容错空间就越小,一般人犯错即淘汰,谁会允许你曹操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性子、犯错误?

但是,大家还真别不服,曹操同志除了个人能力外,他的运气也是汉末独一档的。除非老天要灭他,否则,再大的漏洞也有人帮他补,再狠的刀子也有人帮他扛,再艰难的处境也有人帮他挺,再荒谬的想法也有人帮他纠正……他是自带主角不死属性的。具体的案例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去看看之前的一些介绍就全然而知了。

最后,再帮助大家梳理一下曹操和老大哥袁绍的真实关系。这两兄弟绝对是汉末当之无愧的绝代双骄,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推心置腹都是真实的,但他们之间的互相利用、互相敌视也是真实的。这不是人心难测的人性逻辑多决定的,而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生态环境决定的。汉末称霸天下的霸主只能有一个,而袁绍和曹操真正能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其实也就对方一个,他们之间的相生相杀、互敬互仇,是那个时代最为绚烂精彩的篇章。

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处理,其实主动权一直都掌握在袁绍手里,这是先手优势。袁绍的基础比曹操好、起步比曹操早、势力比曹操大、能力比曹操强、阵营比曹操豪华,导致曹操一直都比较被动。

而且袁绍是一个真正高瞻远瞩的高手,早在革命初期的时候,他就把曹操作为一颗棋子给算进去了。比如他曾指示曹操杀害不尊重他的张邈和扬言要背叛他的王匡,这都是属于借刀杀人,然后让曹操背黑锅的行为;又比如曹操和吕布的兖州之战,打到关键时刻,曹操快扛不住了,袁绍要求曹操把家眷送到邺城当人质,这都是属于趁火打劫的敲诈勒索行为;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袁绍经常夹枪带棒地翻曹操的黑历史,这都是政治上泼脏水的行为;包括曹操打张绣的关键时刻,袁绍扬言要到许昌劫持汉献帝,这属于典型的军事威胁。

袁绍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知道你曹操曹老弟绝非池中之物,但是作为江湖大佬,哥哥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你的发展和成长太过于顺利了,我必须要尽可能地去限制和控制你。至于最后我能不能得逞,那是各安天命的事情了,至少我尽心尽力了。遗憾的是,袁绍最后还是输给了曹操,输给运气和寿命。

梳理完了曹操的前半生,我们要来综合分析一下曹操这个人的本色了,并动态地来剖析一下曹操这个人的多面性以及其背后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他的思想是会随之而变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认知一尘不变,是很难与时俱进地取得进步的。曹操他就一直在变,只是在称霸北方之前,他的变化没有之后那么剧烈,所以我们单独来讨论一下之前的他。

曹操这个人很有魅力,他的魅力其实更多来源于他比袁绍等很多高高在上的人更接地气,大家能从他身上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影子。比如年少时的荒唐、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加冲动鲁莽、跌倒后的自我反省与修正、失败后的重头再来和决不气馁、得意时的忘乎所以和及时行乐,还有抛开政治利益谈情怀情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身上没有几点这玩意,又会让人感觉不通人间烟火气。

相反,袁绍其实行事比曹操更有章法,更加严谨,人家一直就是那么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信手拈来。但因为手法太高端,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所以袁绍一失败了,绝对是墙倒众人推的那种一拥而上地贬低他。

同时,曹操这个人其实是汉末最为思维跳脱和真性情的人。这种人一旦带上成功的光环,绝对会是万人迷。其实曹操这一辈子,各种荒唐事真没少干,比如屠城、掘墓等等,有多少人使劲埋汰他吗?还有他打赢了官渡之战,也打输了赤壁之战,有人像贬低袁绍那样贬低他吗?不是他能力超出袁绍一大截,而是他在普通人心中的魅力超出了袁绍一大截。

曹操的性情变化其实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他在张绣那里因为调戏人家婶婶而吃了大亏,这家伙回去一想,这样不行,以后一定要把对方的家眷和嫡系全部控制住了才能为所欲为,所以他启动了内部人质制度;比如他以前为了人才引流,重奖轻罚,后来感觉自己家大业大了,然后要奖罚并重了;比如他以前只重用颖川派士族势力,后来慢慢引流去稀释人家颍川势力;比如他以前对荀彧言听计从,到后来逐步把荀彧往死里逼……

曹操这种动态变化,可以理解为性情上的多变,更多的是,我们要理解为人在社会环境之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意识和能力。

你要真正地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就得恰到好处地进行自我调整,既要认知外界的事物,又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曹操为什么越来越牛逼?不是他生来牛逼,而是他在不断学习和纠正之下,越来越少犯错了。这一点,他和汉高祖刘邦是如出一辙。

最后,我想说一点就是,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曹操这个人,但真诚地奉劝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去模仿他。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汉末那些名动一时的诸侯中,谁都没有曹操犯错多、犯错大,只不过曹操自身的纠错能力和身边的纠错系统太强大了,这一点是可遇不可求的。

他背叛阶级去讨好士族集团,每次都能大难不死,别人可以吗?他脑袋一热打光股本,回去又可以卷土重来,别人可以吗?他背后被人捅刀,有荀彧、程昱这样的大才给他坚守到最后一刻,别人有吗?在兖州之战想放弃的时候,有程昱及时把他拉回轨道上来,别人有吗?他在张绣婶婶床上闯出了杀身之祸,有典韦、曹昂、曹安民等猛士、亲信以命换命来保他周全,别人有这么幸运吗?他每次要犯战略选择性错误,都有大才荀彧明确而又不失礼貌地把他拽回来,别人有这种人才吗?这种例子太多了,曹操只要走错一步,他就不可能是后来那个他了。曹操的一生是用无数个小概率事件串联起来的,几乎那个时代的股本。

曹操这个人,我们只能去看,不能去学,因为真的不建议大家和他去拼运气。我们唯一可以去学的就是他自我调整的意识,这一点和刘邦是异曲同工的。刘邦没有得到张良的帮助之前,几乎是咋选咋错,到处丢人现眼,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张良,关键他还能听进去张良的话。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关系其实不也差不多,他称荀彧为吾之子房,真的一点都没夸张。

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在人生活法上,我们要像程序员开发程序一样,打好基础、遵循逻辑、搭好框架、建立体系,然后不断试运行,不断地查找漏洞、填补漏洞,从而使产品体系真正地趋于完美。曹操的一生大抵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