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用美来平衡真和善就是提升幸福感的秘诀(感叹号)

 神棍糊的小海滩 2023-08-02 发布于加拿大

首先给大家一张歪歪扭扭的图来方便我的看图说话(你们不能相信这几个字写了我多久,好几个字都不会写了)。

这个模型里的真是野兽/自然/本我善是文明/道德/超我而美则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是艺术和视角,也可以说成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一颗艺术的心。我以前说过极致是艺术,平衡是智慧。要平衡的其实就是本我和超我,真和善。而极致是艺术指的是你可以不断切换成不同角度的视角去看世界,流动的自我调节好真和善这个合起来的“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中河流融汇通达的有智慧的人。

真和善的本质是在出发点上是相冲突的,前者是从自己,后者是从他人,需要在这个三角形里互相牵制从而达到互相融合。举个小例子。喜欢年轻漂亮在我看来是人的本能,因为年轻漂亮代表了生命的活力,也符合人作为动物的繁衍需求,谁不想要自己永远年轻?谁不想在他人身上感知到活力?所以我们会认为承认自己这个欲望的人更真,不虚伪。但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追求这种年轻我们则会认为这个人的生命是肤浅的,并且永远都体会不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善则相反。善是我们不想伤害他人,不要说去实践了,想到伴侣会因此而难过我们甚至都不会表达出来这种想法,并且会觉得有这样欲望的自己是可耻的。我们会告诉对方我一生一世只想要你,哪怕你老到皱巴巴,我看都不会看其他人一眼。这个时候人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前面的,是善良的,也是虚伪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只有善这一面展现出来了那被他压抑的野兽早晚有一天会出来撕咬破坏。

真和善如果平衡好了又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常说的共情其实是属于真的范畴。我如果经历你经历的一切会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来自于这里。因为共情而产生的情感凶猛而热烈,是海啸般的能把人淹没的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情感。共情可以是导向善的,比如我在李玟身上看见了我自己,我在和我有类似苦痛的人身上看见了我自己,我就会萌发出去拉这个人出来的想法,其实本质是我不愿意自己受苦。再比如我看纪录片会哭,我看到被捕猎的动物那一瞬间惊恐绝望的眼神会难受,听见它们被吊在屠宰场里生生被扒掉皮毛时的哀嚎会感觉自己身上很痛,我不想要这种痛,所以我会萌发出保护动物的想法。

但同时共情也可以是导向恶的,它可以被当作一把尖刀刺向对方。我为了找回公平所以要让你痛我所痛,在你身上复制我所经历的一切,这样你就可以理解我了,我就不孤独了。它可以是用自己被期待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也可以是用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很普世但它不够智慧,而善恰好是需要智慧的。不然你们看历史上有些纯粹的一点都不双标的恶人,就是非常执着的由此及彼。

我们人都相同,都有着某种贯穿人类的共性,但是我们人又不同,我不想要的别人未必不想要,我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由此及彼有它的局限性,需要用由彼及此来不断调整这个此。我很喜欢的知世人而后知己也是这个意思,即需要通过了解他人来增进我对自己的了解。说白了,我真的那么了解自己吗?我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我的这个此就是一成不变的吗?

由彼及此正是善的出发点。这个时候的共情不再是把自己代入他人的处境,而是把自己剥离开,以他人的心情设身处地的去感知他人的感受。这样产生的情感肯定没有前者深刻猛烈甚至也没那么稳定,但它是人类有慈悲心的基石。如果怒其不争是从自己出发的真,那哀其不幸就是从他人出发的善。虽然我用我的经历我的价值观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如果我把狭隘的自己剥离开,用我感知到的你来体会你经历的一切,去理解你做出的选择,那我最终就会发觉人人都不容易,众生皆苦。

没被当作人看过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人,除非天赋异禀,这是我昨天写下的话。你用这句高高在上的话去理解很多你无法理解的事情就会从怒转为悲。同样的处境下确实是有人会做出高尚的选择有人会做出卑劣的选择,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经历的总和,不存在一个天生高尚的灵魂一个天生卑劣的灵魂。而且换一个处境做出这个高尚选择的人未必还会做出那个高尚的选择。人是有一个内核,但这个内核本身既不善也不恶,它只会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模样展示出不同的价值观。内核越统一越完整越平的人才会在不内耗的情况下做出更多所谓向善的选择。‍‍‍‍‍‍‍‍‍‍‍‍‍‍‍‍‍‍‍‍‍‍‍‍‍‍‍‍‍‍‍‍‍‍‍‍‍‍‍‍‍‍‍‍‍‍‍‍‍‍‍‍‍‍‍‍‍‍‍‍‍‍‍‍‍‍‍‍‍‍‍‍‍‍‍‍‍‍‍‍‍‍‍‍‍‍‍‍‍‍‍

内核要怎么统一呢?就要靠美,靠这双灵动的艺术的眼睛来让委屈本我和好人超我尊重彼此和平相处最终融会贯通。在超我评判本我时拉一把,在本我怀疑超我时镇定下来。

美首先是我们感知到的让我们内心触动的一切。比如四季的风带来的不同触感,不同花朵在一起的奇异配色,下雨森林中泥土的独特味道,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风吹树叶声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再比如人们脸上因为复杂情绪而展现出的千奇百怪的笑容:无奈的笑,富足的笑,故作坚强的笑,疯癫发痴的笑,抿嘴害羞的笑,狰狞邪恶的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的又哭又笑。我们心怀感激的感知这个触动,接纳这个触动,不给它们扣任何帽子。

美就是敏感细腻的摄影师拥有的强大本领,把世间看起来平庸无趣的一切都组合在那个有趣灵动的小框框里。美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提炼,是一层彩色的滤镜,能让这个人在心中把经历的酸和苦转化一些为甜,在苦难中看见希望。美让人既不会流于人类的动物性,也不会把自己束缚在单纯的道德里。

美是不带评判的接纳。

比如白头偕老这个词,它就是一种美。它描述的是人们历尽千帆以后仍然心甘情愿的守在当初勇敢选择的那个人的身边。它描述的是我有时候看见小年轻会多看两眼人家的翘屁股,有点邪恶性幻想,我可以大方的告诉你这些,然后和你手牵手度过吵吵闹闹的余生。它描述的是在这层滤镜里你就是我的唯一选择,我不是不能没有你,而是主动选择有你。它描述的是不管换多少个环境最终我都会选择和你共同成长,哪怕中途有犹疑和波折,而不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人所以不离开你,或者因为离开的成本或代价太高所以不离开你。

《岁月神偷》里暴雨中一家人努力扶着头顶牌子的那一幕也是美:生活已经这么苦,可是我们仍要去面对,做人总要信。美就是看透了生活仍然去热爱生活,在我心中它就是最难得的艺术精神。曾经我以为爱是属于超我的,现在才明白爱也是属于美的范畴。道德是束缚的,而爱是自由的。

美就是Maudie眼中的彩色纯净世界。

关于真善美的平衡其实童话里讲的最透彻童话是我最喜欢的文学类别,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文学类别,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对我而言寓意丰富深刻又结构简洁轻快的童话比很多名气大的特别讲究语言美感的冗长名著要有吸引力的多。优秀的童话是彩色且残酷的,是必须建立在真上的,而不是纯粉色的泡泡公主童话。这些童话在展示真的同时也在倡导善和美,不会宣传为某种狭隘目的服务的价值观。相反,它们告诉小孩要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去看见人间疾苦,从而在小孩心里种下那颗慈悲的种子。

我是看安徒生王尔德郑渊洁长大的,再加上各种色情擦边球地摊文学。安徒生的童话里更多真和善,王尔德的童话里更多真和美,郑渊洁后期的作品里则完全是真。没有真的童话根本就是害小孩。按照我们文化里的儿不嫌母丑那星孩就是个天生的坏小孩,可是《星孩》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的是人人都有虚荣心,虚荣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贬义词,儿嫌母丑是人的天性。只有当这个小孩经历过更多挫折,看见了更多外表美之上的美以后才会学会谦卑,才能超越这部分虚荣,但在此之前成年人是不是可以去看见并且接纳小孩的这份虚荣呢?还有《快乐王子》也是,它的悲剧结尾直接告诉了小孩好人未必有好报,可是就是快乐王子这颗不求回报的赤诚之心,这份对人类的广义的爱,才是人间最美的东西。

比起小孩子,不敢追寻真无法面对真的其实是成年人。人长大了都会忘记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只能把自己当下的想法投射到小孩子身上。觉得小孩不可以看到世界复杂真实的一面,不可以看到人兽性的一面,以爱之名以保护之名把小孩当猴儿耍。成年人你们仔细挖掘一下自己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你们真的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吗?爸爸妈妈爱不爱对方你们是不是心中早有察觉?小孩子是最敏感触角最长的生物,什么都瞒不过小孩子的。你们之所以觉得瞒着小孩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是保护他们是因为你们自己不想接受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是你们自己需要这种保护,就由此及彼的把这种期望投射在了适应能力其实远远强过成年人的小孩身上。那为什么成年人接受不了真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被大人灌输了黑白世界的概念,结果一长大发现全部都碎了。

比如大人给小孩子读图画书的小猪小羊小牛,却没有人告诉小孩这些动物在屠宰场里是怎么度过的,它们不是在那里快乐的交朋友,它们是在痛苦的等死。关于这点郑渊洁就写的特别真实,关于那头突然醒悟想冲出牢笼却最终还是被杀掉的猪。人们不想跟小孩讲这些,是因为人们自己都不想去面对这些。没人在吃肉的时候会去想我们饲养且食用动物的正当性在哪里。我自己就一直很矛盾,觉得如果需要我自己杀动物那我肯定吃素,正当不正当我先不管,我根本下不了手,但既然不是我杀的那我就吃吧。而且不但是人们不想面对这个真,人们也无法去回答小孩子关于此提的连珠炮带的为什么。为了让自己的脑袋省事,干脆就给孩子编好坏分明的智障故事糊弄。说到这里我要推荐《地球公民》这部纪录片,意识到人类的残暴在我看来也是对真的追寻。

真是直视自己内心的野兽,很多时候就表现在坦诚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扭曲,而在这个道德绑架的世界里我觉得真被人们彻底回避了。完全没有真的善是伪善。伪善当然谈不上罪恶但确实对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被逃避的真,也就是这个被强压的本我,捆绑着被剥夺掉真的麻木的伪善,也就是这个无力的超我,能走多远呢?更谈不上什么美了,自我此时只能呈现出刺猬的模样。在这样一个刺猬模式下的人类如何拥有爱的能力?

能剥夺掉自己动物性一面的人都成佛了,广大千千万万不想出家的人们还是直面自己的动物性比较好。大方谈论性和自己的欲望,把被压抑的那部分释放出来。选对象的时候就选那个想扒了裤子睡下去的人,如果要是还能聊,就别犹豫了。完美爱情不就是想聊还想睡吗?去琢磨因性而爱因爱而性更是毫无意义,人的性爱不能分离身心不能分离。小野兽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它的呼喊并不比大脑所谓的理性判断更不重要,还别说大脑早就被洗废了。能体会到性快感的动物一共也没几种,好好享受这个天赐的礼物。

也别过度在乎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当然有它的必要性和功效性,但那是在宏大叙事上,私下里大家想说啥就说啥,哪来那么多应该不应该。你嫌我丑我嫌你小气,我自己上了电梯就想关电梯门,你看见他人受苦了幸灾乐祸,我们还交换自己对他人的无知偏见。这又有啥不得了的,我们谁的视角不是建立在偏见上。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正确这个东西把人憋坏了所以人们在网上当键盘侠的时候才会那么多怨气需要发泄,人模狗样的底下是一只从来没有被牵出去溜过的暴躁恶魔。

金钱不能提升幸福感,它只能降低人的不幸福感。一旦人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了它就不再帮你减轻痛苦了。你以为它能降低焦虑但其实它不能,因为比来比去永远没有头。对金钱和外表的执着其实还是来自于安全感的缺失,有些诱饵不去咬就觉得自己要被抛在后面。安全感只能来自于对当下这一刻的掌控,其他任何关于未来的计划都是枉然。我知道我这些话听起来特别飘特别没用,但在这个极度讲究有用的世界里有时正是需要这么一点点无用的屁话来让自己保持平和。

对美的无止境追寻,学会平衡真和善,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才能提升人的幸福感。逃避真只能有用一时,小野兽委屈了终有一天会报复。逃避善,不敢去给予,自己则会越来越匮乏。真和善是每个人在努力成为完整的人的路上必须去面对和实践的东西。逃避美不会怎么样,但是主动追寻美,对世间一切不带评判的接纳,会让你停止自我冲突,最后获得内心的平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