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及防治

 叶雨拾光 2023-08-02 发布于河南

赤霉病是小麦的流行病害之一,小麦感染赤霉病后籽粒干瘪,不仅引起小麦产量降低、品质降低,同时,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还会在染病的籽粒上分泌毒素,进而危害上端食物链,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使小麦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每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绝不可疏忽大意。

(图片来自网络)

1、危害特征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等,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能受到侵染,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1)苗腐。一般是由于种子带菌、或受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引起,开始时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逐渐腐烂,进而导致麦苗茎叶发黄、细瘦,可进一步发展为颈基腐、秆腐,严重时可导致麦苗死亡,湿度大时枯苗上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图片来自网络
(2)茎基腐、秆腐。颈基腐从小麦出苗到成熟前都可发生,小麦植株基部受侵染后变褐色并发生腐烂,可导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小麦穗下第一、第二节,开始时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并向茎内扩展,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病部以上枯黄,致使小麦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可看到粉红色霉层。
(3)穗腐。穗腐一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通常由麦穗上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受侵害部位及以上的小穗籽粒干瘪,形成枯白穗。
2、发生规律
(1)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锐顶镰孢菌、三隔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等,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秸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每年春季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在空气中随风雨传播,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危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危害最重。

(图片来自网络

(2)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尤其是小麦扬花期)期间,下雨天气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当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3、防治方法
(1)防治时期。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扬花5%左右),宜早不宜迟。若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那么齐穗期就可以用药;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若赶上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如遇阴雨天气,需在用药后5-7天,补防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2)药剂选择。可选用含有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的复配剂,如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氰烯·己唑醇、噻呋·己唑醇等,也可选用25%氰烯菌酯50毫升/亩、或每亩43%戊唑醇2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亩25%三唑酮50毫升+43%戊唑醇20毫升、或每亩10%己唑醇3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亩25%丙环唑20毫升+25%嘧菌酯10毫升、或每亩10%苯醚甲环唑20克+20%吡唑醚菌酯20克、或每亩50%多菌灵50克+25%咪鲜胺50克等,使用手动喷雾器每亩对水40千克、使用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15千克,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图片来自网络

(3)也可结合实际情况,与其他药剂混用,一喷多防,同时防治虫害(如穗蚜、吸浆虫等)和其他病害(如白粉病、锈病),喷施调节剂(如芸苔素、胺鲜酯等)和叶面肥(如氨基酸、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等),达到防病、防虫、调节、增产的效果。
注意事项
赤霉病防大于治,做好预防工作才能保证小麦不受赤霉病的危害,尤其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要及时观察小麦生长状态,结合当时天气及预报,及时增减用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