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文化名人张志和(732—774),本姓张氏,名龟龄。祖籍浙江金华,祖父任歙州刺史,弃官隐居歙州赤山镇(今属安徽祁门),遂为翕州人。 张志和年方十六即入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少年得志,眼看将要青云直上,却以小过被贬为南浦尉。他不愿就任,回到故乡。不久父母辞世。张志和受到双重打击,一夕之间,看破进退生死,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著书十二卷,凡三万言,名《玄真子》。人见其书,争相传诵,他以玄真子知名于时,本名反而少有人知。 张志和浪迹江湖,春日过西塞山,爱其形势绝佳,山水奇秀,流连不忍离去,便舍舟登岸,披茅斫木,历览山间胜景。至悬崖绝壁处,见桃花烂漫,红霞烛天,花丛中现一天然溶洞,背崖面江,深可数丈,几为天造地设之居所。又见洞之右下方约二三米处有一石台上平如砥,略略突出,孤悬江上,恰似天然钓台。不由得心生无限欢喜,归隐之念顿生,就收拾行李,入居溶洞。 此后,他或吟啸于林泉,或垂钓于江流,自得其乐,欣然忘归。一时渔子樵夫,常来问讯,僧家羽士,偶至交游,志和放怀自然,乐不思蜀。 某日,张志和踞台垂钓,沐微雨,迎轻风,但见眼前桃红逐水,鳜鱼腾跃,白鹭翻飞,不由得兴致勃发,脱口而出:
吟毕,他自觉得意,鱼也不钓了,独自一人漫山闲逛,至晚方休。 张志和爱上了西塞山这个好地方。但他毕竟不是寻常之人,虽息影江湖,而江湖少不了他的传说,庸人雅士,寻踪而至,他应接不暇,倍觉无聊。为避免打扰,只得与这一方山水依依惜别,飘然远引。 玄真子一去不返,而他的钓台依然兀立于江边,他的逸事依然流传于吴头楚尾,更重要的是,他在西塞山写下的那首渔歌自此便流传于人间。 这首渔歌,催生了众多大家名流与西塞山的故事。 话说张志和倦游之后,终要作别江湖,回归人境。著名书法家、湖州刺史颜真卿慕其美名,屡次相邀,张志和便扁舟而往,寄迹于斯。大历初年,颜真卿组织文人雅集,陆羽、裴秀、皎然等名士一时毕至。张志和以五首渔歌为首唱,颜真卿等四人共和之,一时传为美谈。张志和自题其词曰“渔歌”,后被人改题为“渔父”,宋人又改为“渔歌子”。“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唱和之作甚多。 西塞山,正是《渔歌子》这一词牌的诞生之地。 张志和的五首渔歌,以第一首——也就是前述写西塞山那首最为人称道,正如南宋人陈振孙说:“玄真子《渔歌子》,世止传诵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当世之人,极少提及其另外四首。我们说他这一首词“孤篇耀千古”,也不为过吧。 稍晚于张志和的唐代诗人顾况(?—820),也是名噪一时的画家。他仰慕志和为人,绘就“渔歌”图轴,并仿其笔意作了几首词,也题名《渔歌》,其中有句云:“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光阴似箭,朝代更迭,转眼到了北宋。 名满天下的苏轼自然熟知张志和《渔歌子》词,且极喜其清丽,但因其曲度不传,每每为之叹惋。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不得随意外出,他困极无聊,经常偷偷溜出来散心赏景。某天他乘舟顺流而下,来到西塞山前,举头只见危崖耸峙,烟树苍翠,不期然忆起张志和的《渔歌子》词,顿时诗思飞动,不可遏止,便用其词意,添加数语,作成一首《浣溪沙》词:
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读到苏轼的这首新词,大加称赏。但他又觉得美中尚有不足,因为“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于是乘兴取张志和与顾况二人的词作,新创《浣溪沙》一首,其词云:
黄庭坚将新作寄呈苏轼过目,苏轼颇为满意,认为其词之清新婉丽差可与张志和原作媲美,其最得意处是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可谓得志和真趣、渔父家风。不过也有明显不足,他笑言: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这个渔父是不是太放浪了呢? 话说当年,当朝皇帝唐宪宗非常欣赏张志和,特别希望能见到他,但江湖辽远,音讯悬隔,无法找到其踪迹,便让宫廷画师绘图,广为张贴,允诺能提供张志和信息者有重赏。 张志和之兄长张松龄,担心弟弟浪迹不还,便以词相和以寄意,词云:
又在会稽东郊买地造屋,让志和栖居,希望能留他不走。 回头再说黄庭坚。他晚年忆及往事,也认为前作未尽其意,偶有追悔。他的表弟李如篪谈到张志和之词,认为其实更适合《鹧鸪天》这个词牌,但其词文字太少,“语少声多”,因以为憾事。黄庭坚深以为然,他结合上述关于张志和的两则逸事,创作了《鹧鸪天》词:
苏轼读到后,联想到自己的遭际,与朋友说笑道:“他这是要平地起风波啊!” 徐俯(1075—1141)是黄庭坚的外甥,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糅合苏黄词意,且化用顾况成句,写下《浣溪沙》和《鹧鸪天》各二首。 其《浣溪沙》词云:
《鹧鸪天》词云:
著名词人、“洛中八俊” 之一的朱敦儒(1081-1159),生活于北宋与南宋之间,极追慕志和,前半生隐居不仕,尝改志和词云:
朱敦儒辞世当年,著名文学家赵秉文(1159—1232)出生。他生活于北方,在金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封天水郡侯。其《滏水集》中有两首《渔歌子》,也是追摩张志和咏西塞山之作,其词云:
张志和咏唱西塞山的《渔歌子》问世不到五十年,便传唱于天下,不仅风靡海内,而且传到了扶桑,受到日本君臣的喜爱,嵯峨天皇带头拟五首,其一云:
嵯峨天皇命朝臣奉和五首,并郑重其事地载入《经国集》,供国人传习。 中国自唐以降,历代仿作、唱和张志和《渔歌子》者,多不胜数。虽无人能及其清丽玄妙之境,但人们对他的才情、风范的追慕从未止息,而西塞山也因之名满天下。这正是:
——更多原创,欢迎阅读—— 感谢转发分享,欢迎留言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