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位乱世英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史讲“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他才华横溢,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与党怀英并称辛党,“一时瑜亮”都不为过(党,指北方文坛领袖),他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爱国词人,他一生以恢复失地为志,是以功业相许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名字的由来 话说靖康之耻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在辛弃疾不满一岁时,其父辛文郁就因病而亡,祖父辛赞抚养其长大。辛赞希望辛弃疾能够平平坦坦、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于是为其取了乳名“坦夫”。 辛赞之前在北宋担任过官职,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之后,被迫在金国出仕,还曾担任过金国高级点的官员。辛赞虽身在金邦,心却向宋朝,经常带着孙子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据说辛赞在给孙子起名时,想到了抵御胡虏的霍去病,弃疾与去病同义,就是希望辛弃疾长大后能够成为替国家除去疾病的名将。 辛弃疾高光时刻 22岁(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趁着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在家乡变卖家产,安顿好族人,聚集2000余人揭竿而起。从此,他由一个心怀天下的书生,蜕变成一个救民水火、保家卫国的的战士。但是孤军不成势,要想一举击溃金军,收复济南故土,就得找到组织,壮大势力。于是同年,他审时度势,率领手下2千余人投奔义军领袖耿京。 当时的金国自完颜雍上台后,对各地的义军进行软硬兼施,重在分化瓦解,很多义军不是投降,就是被杀害。为了长久之计,第二年(1162年),耿京委派辛弃疾带一支队伍南下朝见宋高宗,表示愿回归南宋,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宋高宗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然而,当辛弃疾拿着节度使印信去召耿京归朝时,却在路上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张安国也率军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悲愤不已,遂带五十名勇士突袭金营,活捉张安国。据史料记载,辛弃疾“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多少年之后,辛弃疾仍常常在梦中回顾这个高光时刻!可惜,令辛弃疾没想到的是,这一战竟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刻! 辛弃疾的仕途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之后,带领人马,一路南奔,成功回到宋朝。辛弃疾的英勇壮举,威震了南宋朝廷,受到宋高宗赏识,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此刻的辛弃疾,踌躇满志,壮怀激烈,满以为能有机会率军北伐,但他的策略并不受重视。宋高宗还将辛弃疾带来的起义军解散,安置到各地队伍中,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地方官,让他治理地方政务,远离朝政。 为什么得不到重视? 首先宋高宗和宋孝宗对北伐的态度不同。 辛弃疾与岳飞所处的年代,恰好是擦肩而过了。岳飞活着的时候,宋高宗还是力挺北伐的,可是伴随着秦桧逐渐掌权,求合派的势力渐渐做大,北伐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岳飞也因此蒙冤被杀,后秦桧长期掌握宋朝权柄,宋高宗也不愿意再起干戈。岳飞死于公元1142年,而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两人真的是擦肩而过。 辛弃疾成长于金国的地盘,但是他们家是正儿经的宋朝人。为此他的爷常常教导辛弃疾,让他将来立志恢复宋朝的江山。 辛弃疾长大以后,南宋基本处于对金人求和的状态,他25岁的时候南下归宋,这个时候宋高宗赵构虽然已经退位了,可是依旧掌握部分实权,而且他是坚决反对北伐的。 1162年,辛弃疾南归,投奔宋朝。这时,宋高宗已经当了36年皇帝,期间,除了间或与金人有过对峙和战争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以向金乞和为主。尤其是任用秦桧为宰相的近二十年中,对金国输金送币、俯首称臣,推行屈辱外交甚于有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其政策遭到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诟病。金主完颜亮撕毁和约,率数十万大军再度南侵,结果却被一个朝廷派到前线督军的文官虞允文打得大败亏输。在朝廷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或许是宋高宗内心感到了惭愧,便以“倦勤”为由,将皇位传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自己提前退休了。 宋孝宗继位后,曾一度有志于恢复故国,积极准备北伐。继位的第二年,即隆兴元年(1163),他匆匆启用一直主战的老臣张浚为枢官使,都督长江沿线各路兵马十余万,分兵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北伐之初,也确实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在后续战斗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将领闹矛盾,部队不协同,最后导致在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大败于金军,只得再次向金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辛弃疾之所以在“隆兴北伐”中没有作为,一者他是“归正人”(南宋称从沦陷区回归朝廷的人,即投归正统之人),不可能立即得到重用;二者正由于他目前资历还浅,不过一个小小佥判,也不可能在北伐中挑大梁。“隆兴和议”之后,朝廷又以乞和为对外政策,辛弃疾的将才没有展示的机会。但作为以抗金复国为人生志向的辛弃疾,归宋之后,一直在等待北伐的召唤,只要有一丝机会,他就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后近二十年,他一直在各地任职,一方面尽力当好地方官,为民造福;另一方面积极建言,向朝廷献强军良策;再者,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在为北伐做准备,只待一声令下,他随时能提剑上马,杀敌疆场。 1170年,宋孝宗在临安延和殿召见了时任建康府通判的辛弃疾。为了这次召见,辛弃疾挑灯夜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召见时,他向宋孝宗上了《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一系列治国强军的良策。特别是《美芹十论》,简直是一部句句精辟的军事专著,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十个方面,阐述了南宋对金是否可战以及如何战胜的军事方略。其中许多观点,都是南宋历代名臣名将所从未提到过甚至还未曾想到过的,其识见的精当、准确、全面、深远,可以说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举一个小例子。宋朝南渡后,几乎所有的南宋文武甚至皇帝本人在内,对于北伐的方略,皆是以恢复京(开封)、洛(洛阳)为主方向,包括当时岳飞的北伐,也是向着京、洛方向,以把战旗插到开封作为振奋人心的关键性胜利。但辛弃疾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全局的核心不在京、洛而在山东,“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为什么?因为这样就打破了惯性思维,南宋要攻就是这个方向,金人要阻击,也会沿着这个思维按照这个方向,但直取山东,便可取河北,取河北便可直击金人的中都(今北京),致其首尾不能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扎稳打,确保恢复中原的最后胜利。这种意料之外而又让人恍然大悟的观点,之前确实无人提及,无人想到,而《美芹十论》中,此等精辟论断却比比皆是。 辛弃疾虽然提出了如此切合实际的战略,然而,宋金刚刚议和,时机不允许;宋孝宗刚刚因北伐毁掉了仅有的一点兵力优势,他心存犹豫和畏惧;加上宋高宗虽然退位了,但他还想保持安逸的现状,不想拿他太上皇的帽子去作赌注。所以,辛弃疾一腔热血,满身胆识,换来的只是一声叹息。 之后十数年,辛弃疾先后出任过滁州知州、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湖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等职。在这些任上,辛弃疾作为地方官,薄征赋、招流民、教民兵、屯田地、平盗贼,所治之处,政绩不凡。可见,他不但是一位“乱世之英雄”,还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辛弃疾、陆游、岳飞之间的交集 在公元1206年,宋宁宗终于下令北伐。81岁的陆游躲在草堂里看着报纸,一个劲儿地傻笑。认为收复国土有望了,再看看昔日好友辛弃疾,陆游却有些愁眉不展。 1年后,韩侂胄北伐不利,而史弥远发动政变灭了韩侂胄,再次和金国议和。再加上老友辛弃疾病重去世,陆游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 两人在临终前,都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话语。 辛弃疾是行伍出身,临遗言有些别致可以理解至于陆游就温柔多了,他在85岁高龄时,由于对南宋命运的彻底绝望,最终病入膏肓。在临走前,他留下了自己的绝笔诗《示儿》,不禁让人泪目: 岳飞的孙子岳珂自吹过,辛弃疾晚年住南徐——嗯,就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那里了,已经闭门谢客。岳珂去拜见,辛弃疾一个当世大名人,听说来的小书生是岳飞家的人,相待甚欢。也算是英雄相惜吧。 |
|